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區東海社區,每到中午和傍晚,人們總能看到一輛車身印著“高齡老人幸福餐”的電動三輪車穿梭在鄉間小道上,給村里80歲以上老人免費送餐。老人們高興地說:“以前吃飯,常常對付一口,現在飯菜不重樣,吃得更香!”
對于沒人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人來說,做飯難、吃飯難的問題令人困擾。近年來,一些城市社區辦起老年餐桌、老年食堂,取得不錯效果。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開展養老助餐服務卻存在一些難點。一方面,農村人口居住相對分散,不利于集中供餐。比如,東海社區有8個村小組,有的村組距離較遠,老人來社區食堂既不方便,途中也不安全。另一方面,農村資金相對有限,辦起老年食堂后,實現可持續發展也不容易。正因此,在農村開展養老助餐服務,需要兼顧各方、因地制宜。
為方便老年人在家門口吃上暖心餐,不少地方都進行了有益探索。開辦“幸福餐桌”,組織上門送餐,推出個性化訂餐,讓餐車流動起來……這些民生之舉,旨在讓老年人享受“舌尖上的幸福”。老人們吃得滿意,開辦“幸福餐桌”就有意義。從現實情況來看,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開展養老助餐服務,都需要解決好“誰出資”“誰出力”的問題。
穩定的資金支持是重要支撐。東海社區開辦高齡老人“幸福餐桌”的資金,有的來自上級政府補助,用于購買廚具、消毒用品、送餐車等硬件設施;社區集體經濟每年拿出部分資金,用于食材和人工開支。此外,社區還成立鄉賢理事會,鼓勵大家捐錢捐物,用于改善伙食、老人過生日時購買蛋糕等。經過實踐,當地形成了“政府掏一點、集體出一點、愛心捐一點”的資金來源方式,盡力保障農村老年食堂“辦長久、不斷頓”。聚合多方資源,用好財政資金、分配好村集體資金、吸納社會資金,才能持續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摘自《人民日報》5.6 葉傳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