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戰爭陰云一直揮之不散,戰備成為北京城市規劃中首先考慮的因素。毛澤東提出:“北京要搞地下鐵道。不僅北京要搞,有很多城市也要搞,一定要搞起來。”
總參不同意蘇聯專家的淺埋方案
1951年春,政務院試編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提出修建地下鐵道。1954年,中共北京市委向國家建委提出:“從長遠的國防要求來看,特別是從原子戰爭時代的國防要求來看,首都應考慮地下鐵道的建設問題。”此意見得到周恩來和中央的認可。
1956年10月初,國務院聘請的蘇聯地鐵專家組5人來到北京。次年,地鐵籌建處在蘇聯專家幫助下,編制出北京地鐵遠景規劃,規劃由1條環線和6條直線組成,全長172公里,114個車站。
1956年地質部水文局901大隊的勘探表明,北京西部地下黏土層在40米以下,東部則在120米以下。地鐵應修建在不透水的黏土層中,蘇聯專家主張學習蘇聯地鐵,全線深埋地下40米。但很快他們就改了口,提出紅廟至五棵松的地鐵線路全程按二級防護標準淺埋,遭到總參謀部的堅決反對。修建北京地鐵主要是為戰備,怎么能淺埋呢?
1959年5月,國防部批復北京地鐵埋設深度,提出最淺不應小于70~80米,按一級防護施工。但北京地鐵工程局科研所所長施仲衡深入調研北京的水文地質條件后,判定深埋造價高、技術難度大、對人民防空也極為不利,不同意北京地鐵深埋方案。
1960年2月20日,中央軍委在廣州召開第14次常委會,地鐵工程局局長陳志堅、設計院院長史曉昭介紹了北京地鐵的4個方案,認為“干線以采用淺埋加防護”的方法為好。5月,中央正式批準。
交通服從戰備
1960年7月16日,蘇聯撤走在華蘇聯專家,中方技術人員接觸不到修建地鐵的核心技術了,北京地鐵只好下馬。
1964年,國民經濟形勢好轉,而中國周邊局勢卻越來越緊張,戰備成了當務之急。
1965年1月15日,楊勇、萬里、武競天聯名給彭真、李富春轉中央并軍委《關于北京地下鐵道建設近期規劃方案的專題報告》,確定北京地鐵“適應軍事需要為主,同時兼顧城市交通;擬采取淺層埋設,加強防護,通往山區”的建設方針。毛澤東說:“你要修地鐵,又要少拆民房,可圈著城墻走嘛。”最后彭真拍板拆城墻。中央政治局批準環城墻修建的方案。沿內城墻和護城河,造價低,既滿足軍事需要,又避免大量拆房,也不妨礙城市交通。
4月10日,國家計委復函同意北京地鐵開工計劃,投資8900萬元。為解決防水問題,楊勇專門考察了海軍的潛水艇。在前一段試驗的基礎上,設計人員參照蘇聯地鐵防水規范,做了各種結構試驗,并在某試驗基地進行過原子彈爆炸試驗。7月1日,北京地鐵一期工程舉行了開工典禮。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鐵一期工程竣工,它是新中國第一條地下鐵道。
(摘自《黨史博覽》 舒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