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說著同一種語言的人,口音卻可能千差萬別。
口音的形成
中國有句老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對于語言有重要的影響,人們分散在不同的地理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往會形成特定的發音方式。
一些專家認為,口音還與地方氣候有關。例如,西北地區海拔高,空氣干燥,聲波傳播遠,故語音高亢嘹亮;四川盆地氣候濕度大,聲波衰減快,故四川話尾音粗長而通透;江浙地區氣候溫潤,故語速快,聲音清悅,“吳語伲儂”;廣東濕熱,海風大,故鼻音重;東北氣候寒涼,吸氣慢,呼氣快,主要靠嘴呼吸,口音也是口腔共鳴多,鼻腔共鳴少。
為什么年齡越大口音越難改
人的口音一般是在幼時形成的,隨著年齡增大,想改掉口音并不容易。這是因為在嬰幼兒階段,我們的大腦中有著極為豐富和敏感的神經突觸,使得我們具有強大的語言學習能力。然而,在青春期結束后,學習語言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學習新語言的能力會逐漸下降。有實驗證明,人腦紋狀皮層的神經突觸增長最旺盛的時期是在人出生2~4個月,在出生后8~12個月的時候達到頂峰,這個時候嬰幼兒的神經突觸比成年人要多50%左右,隨后神經突觸慢慢減少,到十多歲時,會喪失40%的神經突觸。這些喪失的神經突觸是被大腦自動修剪掉的,它們是大腦中不經常使用的部分。這就是為什么在人生的早期階段,我們有語言本能,能夠毫不費力地學會幾種語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本能就會減弱。因此,一個人成年后很難改變他幼年形成的口音。
(摘自《百科知識》 礎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