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剛,蔡幸福,曹曉巖
(火箭軍工程大學,陜西西安 710025)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各地、各高校應積極探索協同育人機制,促進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國際合作的深度合作,多角度、多形式舉辦創新創業教育實驗班,應深入進行科教結合的探索,兼容并蓄各方資源,從而形成合力,促進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尤其是要充分發揮創業園、科技園和創業基地等平臺的優勢,構建一流創業教育實踐平臺。
我國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截至2021年,有蘭州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南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南科技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都理工大學九所高校開設了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專業。軍隊院校專業目錄在軍事高等教育模塊套用此核工程類分類,命名為輻射防護與核安全(082202),其中火箭軍工程大學招生信息網中招生專業顯示為“15、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專業(招考方向:安全保障與核應急指揮)”。
我國的核工業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作為國家高科技戰略產業,核工業的發展關系到國家的安全穩定,具有重大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不論是早期的“兩彈一艇”的輝煌成就,還是之后中子彈和核武器小型化技術進步及新一代戰略核潛艇的研制成功,均立足于我國相對齊全的核科技工業體系。
目前,我國民用核能和核技術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各類放射源的管理總體穩定。總體而言,核工業體系的發展政策得當、體系完整、穩步推進。
切爾諾貝利事故后,中國始終堅持發展核電大政方針不動搖,但是把核安全應急工作提升到了較高的位置,這是對人民和社會安全的高度負責,突出了中國核工業發展的高瞻遠矚。國家核事故應急委員會應運而生,負責統籌協調全國核事故應急準備和救援工作。中國的核安全工作在吸收總結后不斷進步,特別是在福島核事故后,中國在核安全標準方面采取了更高的執行標準,多方面采取行動改善國家核安全體系,增強國家核安全能力。
面對核能事業及核武器發展新形勢新挑戰,中國核安全與核應急在技術、裝備、人才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這也是其他國家在開發利用核能等過程中面臨的共同課題。核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校企深度融合是國家戰略,必須創新拓寬人才培養渠道,提升核安全人才培養質量。
2016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中國的核應急》白皮書,向全世界闡明了中國的核安全觀。“常備不懈、積極兼容,統一指揮、大力協同,保護公眾、保護環境”是中國核應急的基本方針。
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完善了國家核安全體系,核工業發展向核安全強國邁進。此法的頒布,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核安全觀的國家。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適應軍事教育新發展、人才培養新模式、改革強軍新形勢,軍隊核安全專業承擔培養從事核安全管理、核輻射防護、核事故應急高素質初級指揮技術軍官的責任。該專業突出武器應用工程技術特色,畢業學員理論基礎扎實,專業知識面寬,掌握核安全管理、環境放射性監測、核輻射防護、核安全監管、核事故應急等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
在2005年6月國家公布施行的《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條例》中明確了軍隊要參加核生化救援等專業搶險。在重大災害事故面前,軍人沖鋒在前,部隊建設需求及我國核能快速發展存在的潛在風險都對我軍核安全人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核安全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存,周邊國家核擴散形勢嚴峻,核恐怖主義威脅加大,核電和核武器均須防范核事故風險。軍地高校與企業聯合辦學、聯合共建是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能夠集百家之長,實現理論結合實際,用理論教學指導工程實踐,通過實踐教學進一步加強對學生任職崗位需求的認知。加強校企涉核基地建設,在原有教學實驗場所的基礎上建立多個專業對口、方向穩定、形式多樣的校外實踐基地,建立核安全專業學生校外實習、聯合培養機制,更好地構建核安全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國家建立全國統一的核應急能力體系,部署軍隊和地方兩個工作系統,區分國家級、省級、核設施營運單位級三個能力層次,目前包括8 個國家級核應急專業技術支持中心、30 余支救援分隊和3 個培訓基地。軍隊是國家級核應急救援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支援地方核事故應急的職責使命。
從相關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看,目前地方院校關于核安全的要求是了解國家有關的核安全法律、法規和科學技術、知識產權等內容。已有院校承擔相關企業或公司對安全工程領域學生的培養任務,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進行核特色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的人才培養工作,采用進校不離崗的培養模式,主要采用學術交流和專題講座的教學方式,在安全領域的學習系統性上有所欠缺。
地方院校和企事業單位具有豐富的優質資源,在進行軍隊核安全人才培養時應統籌使用,才能取得最佳效益,縮短軍隊院校建設和人才培養周期。只有加強聯合、互通有無,才能做到教育教學資源的統籌規劃,從而在最大限度上發揮資源的利用,也能減少軍隊院校的重復建設、低水平建設,最大限度節省軍隊院校教育資金,使軍隊在人才培養上實現投入少、效益高的目標。
作為地方來講,通過合作培養,吸收部隊資金,為自身硬件建設增加投入;軍隊人員在地方接收培訓過程中,為地方人員樹立良好形象,促進地方企業、院校正規化建設。通過合作,最終實現社會效益與軍事效益的有機統一、雙向共贏。
校企融合為學校加快培育核安全專業學生提供了優質的外部教育資源。結合本單位在校企融合方面的建設成果,提出核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校企融合的主要途徑。
實踐教學對于學生技能的培養、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構建理論知識體系的同時,必須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變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核安全與核應急都是綜合性強、實踐性強的知識體系,需要廣泛整合校企優勢資源,共建核安全實訓基地。

圖1 核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校企融合路徑
在核安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可以依托1 個數值計算中心,采用虛擬現實、多媒體、人機交互、數據庫和網絡通信等技術,構建“核電廠虛擬仿真平臺”“核事故源項計算平臺”“核安全分析平臺”3 個實踐教學平臺,為人才培養提供全方位的實踐實驗條件。數值計算中心作為一切分析的硬件基礎,主要為核電廠虛擬仿真平臺、核事故源項計算平臺、核安全分析平臺提供計算與建模服務。核電廠虛擬仿真平臺是基于美國WSC 公司3KeyMaster 設計,采用Access 數據庫,能夠為仿真建模提供大量的模型及工具庫,人機界面友好,面向對象建模,并具有方便引入事故、過程回放及進行遠程控制等功能,主要用于核電廠的建模研究、核裝置事故安全分析以及操作人員的考試培訓等方面。
核事故源項計算平臺是一款集可視化建模、粒子輸運計算、可視化后處理為一體的源項計算軟件,可實現粒子輸運數值模擬和可視化顯示,給出放射性核素的成分、比活度、源強等參數及其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核安全分析平臺可開展對堆芯熔化、安全殼失效和放射性物質釋放等嚴重事故的核安全分析。
在核應急實訓基地建設方面,核事故應急是在核裝備、核設施異常事故情況下開展的一系列處置行動,是核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但輻射場景難以構設是校企在核安全管理與核應急演練中共同面臨的難題。如何基于任職教育理念,突出教學培訓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研發配套核應急訓練器材,綜合運用“原理示教+虛擬操作+模擬訓練+實物實訓”等手段,合作建立核應急實訓基地,使學生了解崗位需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升學生創新精神?應充分利用地方企事業單位和院校自身豐富的教育資源,聯合建立質量高且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實訓基地,為學生將基礎知識迅速轉化為第一任職能力提供重要保障,更好地完成為國家輸送優秀核安全人才的重要任務,擴大我國核安全領域科技人才的儲備規模,滿足實踐動手能力強的核應急人才培養的需求。
突出核特色,就是緊緊圍繞核專業特色,在核安全的基礎上,結合先進核技術應用、先進核能開發、核輻射防護、核事故應急救援等理論知識,開闊學員視野,完善學員知識結構,核安全專業類學校和涉核科研與企事業單位各有優勢,可以采取互聘師資力量,學校教師到涉核科研與企事業單位講授基礎理論課程、指導學生和員工訓練、參與學生和員工考核;涉核科研與企事業單位師資力量也可以到大學講授相關領域專業知識、觀摩交流教學模式;雙方可以綜合考慮派遣單位課程設置、專業特色、基礎條件,擬派遣對象單位人才建設需要,提出相關專業領域專題培訓需求,擬派遣對象發展潛力及學后使用、專業匹配、專業基礎等情況研提送學需求,確保常用一致、學有所成、學有所用。通過互聘師資力量,突出核學科特色優勢,可以促進校企優勢力量的優化配置,必將對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新的力量基礎,為培養合格的核安全人才提供制度和機制保障。
充分發揮地方大平臺育人功能,依托涉核科研與企事業單位開展核安全類校企通用職業資格認證培訓課程學習及認證考核。建立資源共建共用的課程體系平臺,雙方共同開發精品課程資源,通過網絡直播、職業在線教育等方式實現遠程教學。
建有互聯網學習室的單位可依托互聯網學習室集中組織人員網上學習培訓、網上考核。雙方聯合開發與核安全有關的理論與實踐教材、實驗與演練等訓練科目。首先,教學課件的制作不僅要結合教材,還要結合教學研究和科研工作,幫助學生掌握知識、了解前沿、增加興趣;其次,構建多層次的教學案例庫,案例庫應包含核安全中各作業對象、操作流程、關鍵環節等要素,以便學員全面掌握所學知識;第三,搜集豐富的圖片視頻資源,便于學生形象直觀地熟悉各類安全防護管理與技術措施。通過形式多樣的技能考核、崗位認證、任職培訓等方式,進一步形成核力量,共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水平。
隨著核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核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國家安全觀的具體體現形式。對于承擔核安全類人才培養任務的高等學校而言,瞄準國家安全對核安全人才的新需求,積極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職責所在、分內之事。
我國涉核科研與企事業單位具有重要的人才培養資源與優勢,可為核安全類人才培養提供重要支持,因此,理應廣泛開展校企聯合,共建核安全實訓基地,共育核安全人才,共同提高綜合能力水平。本文在分析核安全專業人才校企融合培養必要性的基礎上,總結了現有基礎和優勢,提出了整合核資源、突出核特色、形成核力量的有效途徑,對促進新時代校企融合背景下的核安全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