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竹茂,劉君,趙玉平*
(1.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山東煙臺 264005;2.徐州工程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為了促進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完善專業學位教育制度,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于2009年開始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需求多樣化而分支出來的一種學位類型,較強的應用性、實踐性和職業性是其主要特點。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較晚,在實際的培養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尚未完全達到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目標。對此,不少高等院校積極開展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機制探索,以提高創新實踐能力為培養要求。
“學校—企業—院所”三位耦合人才培養模式融合了三方的優質資源,使傳統校內教學與企業之間建立起更具體和現實的供求關系以及長效合作機制,培養既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知識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靈活運用創新精神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國家工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長遠動力。
專業學位碩士是相對于學術型碩士學位而言的學位類型,其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者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我國培養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有著鮮明的特點:實驗能力強、實踐能力弱;理論功底強、創新能力弱。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起步較晚,培養模式不完善,在實踐中的培養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
合格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應該是對本領域專業的基礎理論了解較多,熟練掌握相關技術,并且能夠將理論與技術相結合,應用到本專業的相關企業生產經營中。在培養目標上,應以實踐性為導向,側重理論的應用和實踐,但目前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定位不夠精準,存在對專業學位的職業性、應用性和實踐性側重不夠的現象,學校主導作用缺陷、培養工作粗放以及與學術學位高度同質化的研究課題嚴重影響了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構建,最終導致培養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與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無明顯區別,較為重理論、輕實踐。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與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最大的區別在于實踐性與職業性,但是,目前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存在實踐性培養途徑缺乏、實踐性特色不鮮明的問題。首先,由于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脫鉤,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研究課題基本與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題混淆,大部分均是不適宜企業生產一線的基礎理論類研究課題。其次,強調實踐性的課程設置不足,以生產一線的核心問題和關鍵技能構建為主的課程建設較少,并且深入企業生產的實訓課程較少,難以將授課內容與實際生產相結合。導致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特色不夠鮮明,也導致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就業時對企業缺乏了解的尷尬處境,進入企業后學校的理論知識不足以支撐實際生產經營需要,依舊需要師傅傳授實踐經驗,無法快速融入企業工作的角色中。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應將知識性和職業性相統一。從導師配置上看,目前我國部分高校還存在以下不足:(1)從教師的聘任制度上看,大部分高校的招聘對象均為博士學位研究生,招聘要求多側重于論文形式的科研成果,對生產經驗和企業經歷基本不考察,教師缺乏實地的生產經營經歷,主要集中于學術理論研究;(2)從校外導師的選聘上看,雖然校外導師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得到充分認可,但校外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參與度不足,在具體的選聘過程中缺乏明確的細化標準和培養任務的要求,同時,校外導師的工作內容可能與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存在偏差,校外導師在實踐中給予的指導還存在許多問題;(3)從雙導師制度的落實上看,大部分高校的雙導師合作培養模式運行不流暢,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在教學環節和實踐環節均缺乏溝通,其間存在權利責任關系不清晰、校外導師參與程度低等問題。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考核方式普遍存在重學術、輕實踐的問題。盡管各招生院校設立了相應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小組,并且制定了課程設置、考試方式、成績管理等學位相關的規章制度,但多數仍然采取與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相同的發表學術性論文的考核標準,缺少實踐訓練環節的評價制度,造成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無法重視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學習方向偏差以及導師在布置學位論文選題上的兩難局面。
校企合作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是我國普遍采用的模式,因為企業處于市場競爭的前沿,清楚需要哪種職業型人才,也是企業引進和把握應用人才的重要途徑。在校企協同推動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同時,應向多層次、多領域拓展,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企協同共同創新、共同發展。我國香港科技大學等一流高校非常重視行業的發展需求,且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強調在實際中具有應用和實踐能力。
歐美發達國家的農業工程學科更加強調個人實踐,同時注重可持續發展與經濟、社會、環境相協調的理念。美國各州均設立州立大學,下設農業推廣站,除了承擔農業教育科研工作外,還要負責所在州的農業科技推廣,從而使農業科研、教育及推廣三者緊密結合。
加拿大的農業工程科技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體系,把農場暨農戶對人才的需求和農業職業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美國、加拿大農業工程專業研究生的培養將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納入其中,使得農業工程教育、科研、推廣工作有著高度密切的聯系,“科研、教育、推廣”三位耦合應是其典型特征。許多農業大學的教師兼任農業工程科技研究人員和推廣人員。農業工程類院校的教授在從事科研和教學的同時,也從事科技推廣工作,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帶給農戶。把教學與培訓延伸到農戶應是農業類院校的首要任務之一。
我國在推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中,明確將實踐創新能力作為培養的重點,彰顯實踐能力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環節的“重中之重”地位。“學校—企業—院所”三位耦合的培養模式尤其適合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該培養模式注重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來源于生產一線,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發展的需求進行技術實踐創新,不僅能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又能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創新應用能力。“學校—企業—院所”三位耦合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學校—企業—院所”三位耦合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能力,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培養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研究生的具體做法是建立了多個“學校—企業—院所”聯合實踐基地,如煙臺新時代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山東陽春羊奶乳業有限公司、張裕葡萄釀酒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等,學校共同與企業、院所形成連鎖式實踐培養模式,學校提供人才培養的教學平臺,企業提供實踐訓練的實踐平臺,院所提供理論研究的科研平臺,綜合利用三者的優勢,以實現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滿足社會需求需要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雙導師制度的優越性,導師是學校教師和企業高級職稱技術人員,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均負責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并明確雙方在培養過程中的責任及權重。同時要求校內導師需要有兩年的深入企業鍛煉的經歷,充分了解當地企業生產經營的技術需求,使其具備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校內導師通過加強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獲得企業、市場需要的技術形成的橫向課題,從而打好提高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基礎。
為了鼓勵校外導師參與到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過程中,煙臺大學成立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指導委員會,由學校的專業教師和企業高級職稱技術人員及其他人員組成,組織實施校內外導師均可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選拔、課程教學、實踐訓練、畢業論文選題、畢業答辯等多個環節,充分將理論和實踐的生產知識相結合。課程設置以校內導師為主,校外導師為輔,將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實地教學課程相結合,理論源于實踐,又歸于實踐;實踐訓練中以校外導師為主,校內導師為輔,校外導師結合企業生產經營遇到的實際問題來開展,讓專業學位研究生切實參與到實際生產經營中,形成“真看真做真本事”的成果,使校內外導師做到有的放矢,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得到加強。
“學校—企業—院所”三位耦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適宜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從理論知識的學習上來看,學校可保障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從實踐性上來看,目前企業所具有的研究和開發條件從工藝到工藝參數的確定和分析,從設備到分析儀器都遠遠好于學校,而學校內具有的軟實力大大優于企業,這是多年來進行調查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學優勢,全面系統地教授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為畢業課題打下理論基礎,企業結合自身生產經營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實踐平臺,將學生的理論認知帶入實踐中,將理論落地,理論轉化為實踐成果;院所掌握國家前沿的科學研究,擁有先進的科研條件,使學生了解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將了解的內容切實應用到理論實踐中。“學校—企業—院所”三位耦合人才培養模式使用各項優質資源獲得高效利用,避免了機會損失;從創新開發上來說,院所可為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提供解決途徑,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重在實踐實訓能力的提高。煙臺大學位于具有眾多相關企業的城市,多年來遵循課堂教學、基地實踐和理論創新相融合的思路,已通過多種途徑建立了多個“學校—企業—院所”聯合實踐基地,保障基礎設施、導師隊伍、研發平臺等工作條件,學生到聯合基地開展實踐,并明確細化學生培養的責任權力,以培養目標為導向制定考核方案,以產品設計、發明專利、生產線優化方案和成果效益等作為考核成果,使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長足的提高。通過近年來畢業的專業碩士研究生在企業工作情況調查來看,學生很快能進入工作狀態,適應時間縮短,發展速度加快,很快成為企業的骨干力量。
提高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進一步有效縮短就業適應期,增強研究生的就業競爭力,為國家工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長遠動力。
“學校—企業—院所”三位耦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建立在高度互惠基礎上的合作,也是充分發揮學校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具體體現,可各自發揮優勢資源,達成優勢互補效果,既有利于院校培養出高質量的對社會有用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使學校得到健康的生存和發展,更有利于企業發揮優勢,將三位耦合形成的人才、知識產權、新產品等得到快速、經濟、合理地轉化,增加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