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莉 王夢琦
按照貴州省政府關于河湖長制工作部署要求,在貴州省水利廳的有力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始終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認真履行各級河湖長制責任單位職責,2018~2020年河長制從有名到有實的轉變,建立各級河湖長制組織體系和6項制度,在時任烏都河省級河長的組織領導下嚴格按照計劃安排在每年6月18日開展巡河,并且其他時間不定期巡河,積極督導檢查、目標考核、業務培訓等方面的工作,在水污染防治、河道沿邊整治、“一河一策”精準施治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水是人類生存發展離不開基礎性資源,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支持。貴州省政府高度重視,基于政治大局,充分把握“一河一策”的重大意義,切實做好河流管理工作。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及相關部署的要求,為生態保護提供了行動指導。貴州省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指導行動,全面落實河長制。
烏都河流域位于貴州省西部,屬亞熱帶春干夏濕的溫和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1360.9毫米,實測年最大降水量1973毫米,實測年最小降水量669毫米。一般5月中下旬進入雨季,降水集中在5~10月,占年降水總量的87%左右,為汛期;冬半年降水量很少,11月~次年4月降水量僅占年降水總量的13%左右,為枯季。暴雨主要集中在6~9月,實測最大日降水量149.5毫米。
烏都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北盤江上游右岸的一級支流,發源于盤州市丹霞鎮里山嵐村(河源高程1790米),由西南向東北流經木龍、水塘,于板橋鎮接納左岸支流風洞河后轉向東流經薛官屯、小尖山、花甲山,于岔河接納左岸支流朱昌河后在三板橋處轉向北流(以下為盤州市和普安縣的界河),分別于大河邊、窩沿處接納支流羊場河、普安河后,在格豆塘進入伏流,經過約3千米伏流后在田邊寨出露地面成為明流,經田邊寨電站廠房后向北流經陸家寨、鄧家、布路,最后于水城區花嘎鄉下蒙丈注入北盤江。烏都河的上段稱水塘河、索橋河,中段為羅細河、半河,下段為格所河。全流域集水面積1997平方千米,主河道河長106千米,主河道平均坡降11.2‰。烏都河主要支流有西沖河、烏圖河、羊場河、朱昌河、普安河等。
烏都河干流位于“西部半濕潤亞熱帶針闊混交林、草山喀斯特脆弱環境生態區”、“省級重點開發區和國家農產品主產區”。干流目前僅有工程建設按相關規定提出的工程管理保護范圍。烏都河干流已建木龍一級、木龍二級、天橋、聯合、黃皮塘、南京橋、田邊寨、吟路一級、吟路二級9座,總裝機容量67.0MW,多年平均發電量2.22億kW·h;航運僅限于烏都河干流虎跳河河段通航;烏都河干流有虎跳河峽谷景區、英武城鄉便民碼頭、人行橋、公路橋、防洪堤等涉河建筑物。2016年烏都河流域內工業廢水量7308萬m3,占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的52.2%;城鎮生活污水量742萬m3,占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的5.3%。流域內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共23個;建設規模5.76萬t/d。其中4個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直排烏都河干流。烏都河支流水質差(如西沖河),匯入干流影響干流水質。農業灌溉與農村生活廢污水未經處理,以面源形式進入水體。
烏都河魚類資源較豐富,流域內有魚類26種,隸屬4目7科16屬。烏都河無江海長距離洄游性魚類,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1種,稀有白甲魚被列為瀕危種。烏都河干流水電站缺乏生態水下放設施,造成局部河段不同程度的減水、脫水現象。同時,烏都河流域碳酸鹽巖分布廣泛,溝谷縱橫、山高坡陡,因水力侵蝕,加上人類活動影響,水土流失問題較為突出。當前,水生態面臨著嚴峻的污染問題,究其原因,其本質上是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問題,在“一河一策”中要明確河湖保護的第一責任,突出水生態保護,最大限度減少污染,從源頭上確保“源頭活水”。
六盤水市、盤州市、水城區和黔西南州、普安縣各級河長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興水的重要論述,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斷增強河湖長制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從講政治的高度全面推進河湖長制工作落實。烏都河“一河一策”方案實施以來,六盤水市、盤州市、水城區和黔西南州、普安縣都對烏都河開展了大量治理與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節水效果明顯,烏都河保持良好的河流水生態環境。流域內進行了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排查和保護,扎實推進“清四亂”行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續推進城市污水管網改造、鄉鎮污水收集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日常保潔等工作,對烏都河干支流水質提升、河道水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都有明顯效果,特別是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方面。完成了烏都河干流劃界工作,逐步完善組織體系和聯合執法制度。在各級河長辦的共同努力下,烏都河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實行了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實施農業節水灌溉方案,改造鎮供水管網,加強了節水宣傳,完善了排污口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增設了水質監測斷面,并做好了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工作。
治理成果卓然突出,完成了開展河湖岸線劃定工作,設立岸線管理界樁,對涉河建設項目清理、整頓,恢復了河道天然狀態,修補了部分破損殘缺岸段。
部分雨污分流管網、清查整治庫區養殖,排查流域內污染源進行了改造,建設污水處理廠及配套工程,治理農村水環境,防治農村面源污染,進行了船舶污染治理工作,加強了烏都河干流入河排污口監測監控,加強了煤礦企業污水處理的監管力度。
控制斷面水質達標監管。增設的水質監測斷面進行定期監測,并根據支流及干流水質監測達標情況進行及時反饋,及時排查水質不達標問題。第二,清理水域岸線等污染源、河道垃圾。烏都河水域岸線的垃圾等污染源的問題是比較突出的,近三年來對水域岸線的垃圾等污染源、河道垃圾清理的力度是很大的,六盤水市、黔西南州均投入了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開展清理工作。
增加生態水量調度。根據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國家能源局關于開展長江經濟帶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意見,2020年底流域內水電站全部通過采用修建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安裝生態流量監測設施、生態調度運行等工程和非工程整改措施,保障生態流量下放。第二,河道清淤疏浚。對盤州市老城區雨污合流的管道進行排查,逐步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有條件的地區實施合流制排水系統的分流改造。第三,物種資源保護。2019年10月18日盤州市農業農村局在盤關鎮(拖長江)、石橋鎮(小黃泥河)、丹霞鎮(烏都河)、舊營鄉(坪田河)舉行“盤州市2019年淡水經濟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在活動中共投放鰱魚、鳙魚魚苗45萬尾。
“一河一策”開展以來,全省上下積極響應,及時制定工作方案,切實推行各項工作。
圍繞河道清違為抓手,進一步保障“一河一策”的效果,頒布了政治工作的具體考核方法,并建構了評分標準與細則。各區域主要負責人齊上陣,奔赴一線落實工作,真正實現“一清晰、四清理”的目標,也就是河渠界限清晰、清理污水、清理垃圾、清理違章建筑、清理阻水障礙,進一步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根據“一河一策”治理為樞紐,提高工作的精準度。秉持“四到位”,積極創建河長牽頭負責、技術參謀、專業技術把關、多部門參與的“一河一策”工作推進機制。首先是河長牽頭到位,通過實地調研河流工作,了解其情況,編撰科學的“一河一策”的技術方案。其次是技術參謀協調到位。水利、環保技術部門等通過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切實推行各項工作。最后,專業嚴格把關。省水利水電研究院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打造專業的技術團隊,夯實“一河一策”的工作基礎。
通過為期3年的“一河一策”方案實施,烏都河干流提高了水環境監測能力,加強了河流管理保護法規及制度建設,規范化入河排污口管理,排污口在線監測監控系統全覆蓋,集中飲用水源地全部劃定保護區,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設立岸線管理界樁,涉河建設項目調查及監管率100%;干流殘缺破損岸段得到修復,初步實現水域岸線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水域岸線良好管護;推行化肥農藥減量化或生物、畜禽養殖糞便資源化,船泊污染收集、轉運、處理設施完善,船舶污染物處理率達100%;改善烏都河水質現狀,主要控制斷面(水質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100%,河湖水域岸線堆放工業垃圾、生產廢料、生活垃圾等處理率達到80%,干流水質達到Ⅲ類;逐步恢復河流橫向連通性,全面消除減脫水河段,完成江河源頭區、水源涵養區保護,禁養區養殖場全部搬遷;加強行政監管與執法,逐步實現烏都河全河段日常巡查保潔。突出抓好了烏都河管理保護、河道污染專項整治、水體環境日常監管、河流沿線生態修復、執法監管責任落實、協同聯動機制建設,為把烏都河打造成生態河、景觀河、旅游河、文明河做了一定的積累,推動了河流功能永續開發利用,初步實現“河水清、兩岸綠、河流暢、景觀美”的目標。
總體來看,2018~2020年,各級政府對烏都河治理的薄弱環節,以河長制建設為契機,以上一輪提出的問題為導向,結合中央、省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提出的要求以及小水電整改、河湖“清四亂”等專項行動,強化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強化重點專項治理,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宣傳,強化河道巡查執法,強化常態保潔,扎實推動各項治理工作,河流水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見圖1、圖2。

圖1 治理前

圖2 治理后
河體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亟需完善制度、貫徹工作責任制,才能形成合力,提高“一河一策”的工作效果。同時,要樹立科學的法治理念與思維,綜合使用各種手段,真正做到依法治理。市、縣各級河長要統籌好自身的管理行政執法職能,開展河湖保護管理綜合執法試點,打造水污染綜合執法平臺,嚴厲打擊違法行為。通過聘請社會監督員,對河湖管理效果進行評價,把考核結果當作各級領導干部綜合評價的主要依據。另外,要建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責制,依法根據相關規定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