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李前進,田成元
(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新基建”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新的發展路線被確定,為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及新經濟發展,主動應對未來戰略競爭,同樣為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需要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加快推進新型工程人才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源動力。從智能控制技術的發展來看,這是一個具有競爭力、潛力的新興產業,而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則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如何培養適合的人才,如何讓更多的人才能夠進入這個領域,如何吸納新鮮的血液都是現在面臨的實際困難。
“新基建”背景是新時期根植于智慧經濟時代下的衍生產物,更是實現新科技革命的有效途徑,是立足當今社會的需求,從科學技術的發展著手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簡稱。中國制造“2025”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戰略。智能制造技術的典型特征是智能工廠、智能裝備、柔性生產線和數字化車間等,其與信息通信、自動化、先進制造和人工智能等產業聯系緊密。同時,智能控制技術專業只有與新時期高職教育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相吻合,才能適應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需求。“新基建”強調學科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那么,如何建設基于“新基建”的智能控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研究,成為迫切需要探索的問題。
智能制造領域未來可期,但專業人才緊缺,用什么方法解決?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關于加快完善智能制造人才發展戰略的建議”。對此,教育部近日答復稱,在本科專業設置上,截至2020年,已批準設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28個新興工科專業;在高職專業上,工業機器人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等智能制造相關專業達150多個,今后還將落實專業目錄動態更新機制,開展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持續增加智能制造領域相關專業布點。
學校應該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把控基本的人才方向、計劃、渠道、物力、人力等,用制度引領人才。抓好學校與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建設積極進取、努力學習、力爭上游的氛圍,讓學生在文化熏陶下,主動、能動地學習。加強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優質教師的榜樣力量,帶動教學質量與素質的提升,給學生帶來更加積極的影響,助力其深入學習。如果是專業的學習智能控制技術的人才,就可以鼓勵其深入研究這一領域先進、優秀的成果,在成果的借鑒中,選擇發展、創造的方向,樹立行動上的實踐觀念,由意識開始延伸,逐漸匯集于專業技能上。
加強專業技能課程的實踐,就是要落實理論知識的基地作用,借助建筑的材料,打造屬于人才個人的專業大廈,使得人才能夠在一次次的實踐經歷中,積累相應的經驗,探索技巧,發揮作用,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技能課實踐的具體措施,可簡單地進行“主體+重點”的概括,即校內實訓的條件由智能控制技術實訓基地承擔,其下分為三個重點部分。對三個重點部分進行細化可歸納如下,第一個部分由上級投建、學院投建、校企共建、企業捐建組成;第二個部分由項目課程實訓、理實一體化、情境式教學、開放式教學組成;第三個部分由教學及科研、對外培訓、技能鑒定、生產性實踐、校際交流、聯合辦學、社會服務組成,是由智能控制技術實訓基地下的培訓與營銷服務中心、智能控制技術服務中心、智能控制技術鑒定中心三方聯合管理與監督。
圖1
以專業發展的潛在價值,開展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構建人才—企業需求與供給關系作為總的人才培養目標,通過課堂體系革新、實踐實訓革新、校企合作革新、專業結構革新,開展多元化教學模式、多指標專業技能鑒定、互通互惠校企合作、專業結構優化建設等措施,推動人才培養計劃的實現。如果更進一步闡述目標與措施,即智能控制技術專業應面向“新基建”建設,對接“產業鏈”,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圍繞“崗位鏈”,打造高職“新基建”課程體系,緊扣未來卓越人才標準,創新高職工程人才培養模式,重塑高職工程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可調系統。新時代下,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學徒制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空間壁壘,智能控制技術專業在新型學徒制技能人才培養上進行了探索,提出了校企共同構建并實施“階梯式、多平臺”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以推動“課堂+車間”以及線上線下相結合靈活多樣的課程教學改革。
專業知能評估指標是檢測人才培養是否具有成效,或者是人才是否達到真實的標準的一種輔助工具。具體的指標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即專業知識理論與實踐技能。學生專業知識理論檢測作為一項指標,其實踐依托測試、考試的方式評定。學生實踐技能的評估可分為實驗、培訓、交流、實踐幾項。實驗的實施方法可采用書面報告與報告答辯的形式實施。培訓的評估可根據當場培訓當場檢測的原理,通過學生自主操作,教師評分作為實施準則。交流可以指宣講會、演講、報告等多種演示的形式,通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作出相應的過程性、階段性匯報,可采取分組合作,最終由教師檢驗成果,作為一項具體的專業技能指標。實踐作為理論的延伸,是檢測學生綜合能力素養的一個關鍵性指標,需要對應學習效果進行評估,根據“分板塊+綜合”的模式,在分板塊中,針對單項操作實踐進行檢測,在綜合中,根據市場需求,采取綜合操作案例進行實踐檢測。
人才是基石,技能是材料,基石加上材料,通過某種方式才能夠實現銜接,才能夠發揮作用。如果不能構建人才與技能的相互影響、推動、發展的體系,是很難通過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出企業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因此,想要推動人才與技能的雙相銜接,首先,就需要結合“新基建”背景給出的發展策略,融合人才特色發展戰略,從各個層次、多個維度、幾個方向著手,建立企業、校園的合作,通過雙向的溝通與交流,肩負起培養人才的使命。智能控制技術專業應面向“新基建”建設,對接“產業鏈”,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圍繞“崗位鏈”,打造高職“新基建”課程體系,緊扣未來卓越人才標準,創新高職工程人才培養模式,重塑高職工程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可調系統。新時代下,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學徒制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空間壁壘,智能控制技術專業在新型學徒制技能人才培養上進行了探索,提出了校企共同構建并實施“階梯式、多平臺”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以推動“課堂+車間”以及線上線下相結合靈活多樣的課程教學改革。
綜上所述,“新基建”背景的產生是挑戰也是機遇,如果能夠把握住時代給予的機會,在人才培養上抓住重點,源源不斷地發展新的技術型專業人才,通過人才帶動整個生產鏈的發展,就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透過現象洞見本質,在發展的迷霧中尋找促進發展地方式,通過持之以恒的建設與培育,實現智能控制技術的長足發展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