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肖寧
(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職業教育是以傳承技術技能和培養多樣化的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目的的教育,和普通教育體系相對比,職業教育更加側重于學生實踐技能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的培育,其在促進個人就業和創業、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以及促進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升級等方面有著突出優勢。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戰略措施。教育部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的首要基本任務就是“課程育人質量提升”,即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作為新形勢下職業教育的重點發展方向,“課程思政”通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規范和職業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等融入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施全過程,實現專業課程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思政目標的有效結合;同時,通過“全員參與、全過程、全方位協同育人”的課堂思政教學改革機制,職業教育將“立德樹人”這一基本任務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職業教育知識與技能并重、品德與技能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目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形式主義、思政內容牽強附會、本末倒置等問題。如授課過程中生搬硬套插入思政案例,使得課程專業知識內容和思政內容毫無關聯,課程思政浮于形式;或者在授課過程中過分突出和強調思政內容教學,使得專業課程變成了“思政課”,都是違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初衷的行為。
為避免出現上述問題,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授課教師首先需要對課程教材、課程教學內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學情等內容分析,掌握課程和學生的基本情況;再結合行業特點和優勢,構建課程思政頂層目標框架,明確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并以合適的方法和路徑融入思政元素,完成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生產物流綜合實訓》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流程圖
《生產物流綜合實訓》是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專業必修課程之一,是物流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課程立足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企業中的一線操作人員和管理人員等工作崗位需求,教學內容涵蓋了生產企業從生產材料采購到生產成品銷售整個過程的物資流動管理,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學習與生產物流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際運作方法,使其更好的從物流的角度理解生產流程與管理方法,從生產的角度掌握物料的流動與協調機制。
《生產物流綜合實訓》課程的知識目標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生產物流基本理論與方法,為將來學生從事物流行業和相關領域中生產物流規劃設計與實施等工作奠定專業專業知識基礎;技能目標是使得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實際工程項目案例學習過程中掌握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基本實踐技能。課程知識體系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生產物流綜合實訓》課程教學目標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產物流綜合實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方案基于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應用型特點,把理想信念培育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整個課程思政內容體系以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為中心,緊密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文素養、職業素養、法治意識”等方面開展育人活動。
(1)筑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礎和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礎”即在深入領會和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精神、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將其融入教材內容中、融入課堂教學整個過程,最終進入學生頭腦中以引導和增強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從本質上來說,“課程思政”教育是一種非獨立存在的隱性價值觀教;因此,“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要以“思政元素導入”和“思政案例實施”等方式讓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引導學生把家國情懷、工業強國的民族追求等轉化為內在精神追求。
(2)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人文素養。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要結合課程知識和技能目標,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和案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和引導學生塑造完美品格、追求崇高的理想和優秀道德情操。
“職業素養”培育。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職業活動中需遵守的一系列行為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職業信念、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行為習慣是職業素養的三大核心內容。課程主要面向的是高職院校學生,需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踐行機械制造行業及物流技術行業的各項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工匠精神等職業職業精神,以及愛崗敬業、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等職業品格。
(3)“法治意識”培育。“全面依法治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牢固樹立法治觀念”也是《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基本要求之一。課程思政建設中,我們要將法治理念、法治原則以及物流行業中的重要法律法規融入課程教學過程,指導學生在深入學習和深刻領會的基礎下,學會應用法治思維和法律知識武裝頭腦、指導和推動實踐工作,從根本上實現“牢固樹立法治觀念”的目標。
《生產物流綜合實訓》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點在于如何從課程相關知識中準確地挖掘和凝煉思政元素,并巧妙地融入課程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全過程,實現知識、技能和思政的有效融合。思政元素凝煉和融入的方法如圖2所示。
圖2 思政元素凝煉和融入的方法
(1)課程知識點中挖掘。《生產物流綜合實訓》課程思政建設根據高職院校物流技術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物流工程技術等專業人培方案和《生產物流綜合實訓》課程標準,深度挖掘和提煉課程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如通過對知識點的來源和應用,知識點內涵的價值觀、職業素養、哲學思想等進行深度挖掘,以及對典型案例和熱點事件進行深度剖析,實現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通過講述專業課程發展史、大師成長經歷和紅色故事,實現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2)課程內容拓展。通過對課程知識點廣度和深度科學合理地拓展,以及對哲學思想進行挖掘,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內容。如拓展物流技術行業的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工匠精神、科學精神、家國情懷和工業強國的民族追求等;對課程相關的專業、行業知識和歷史文化進行拓展,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課程思政教育是以課程知識和技能點為載體的“隱形教育”,想做好“課程思政”建設,“思政”一定不能脫離“課程”而獨立存在,不能以傳統“思政課程”的教育模式呈現課堂教學,而是需將課程的思政教育要求與課程的知識、技能點緊密聯系,每一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過程都不能脫離課程“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掌握和認識專業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專業發展方向、專業對應崗位和就業環境等,并深入挖掘針對性強、關聯度高的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思政元素,做好課程思政的內涵建設,將課程思政目標切實落實到位。
(1)思政案例和教學情境設計。《生產物流綜合實訓》課程思政元素主要源于課程知識點的挖掘和提煉。如在“生產場所6S管理制度”知識點學習時,對其蘊含的安全意識、規則意識、愛崗敬業等職業素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提煉;在“物料需求計劃”知識點學習時,通過以課堂任務“繪制MRP邏輯原理圖”為導向,學生不僅需完成“主生產計劃、主產品機構清單、庫存狀態信息采集”等知識點的學習,同時通過對各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實現學生邏輯思維的培育;在學習“精益生產”知識點時,在其“消除浪費、降低成本”思想內涵的基礎上,融入“資源環境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協作意識、創新意識”等思政元素,最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2)多樣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應用。《生產物流綜合實訓》是一門實踐性課程,要讓學生“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知”和“行”相統一,教學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因此,如圖3所示,可通過生產制造“實地教學”,基于企業產品生產制造過程中的物流設備和條件,設計出適合本校學生學情的實訓教學項目,在真實的生產場景幫助學生完成生產企業物流中生產物流環節的各項知識點的掌握;同時,通過應用任務驅動法、情景教學法、小組合作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慕課、微課、云課堂等現代信息化教育技術手段,學生在完成既定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同時切實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圖3 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本文結合《生產物流綜合實訓》課程特點,就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思政育人目標體系構建、思政元素的提煉和融入進行探索分析,通過典型思政案例設計和多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