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厚莉
(重慶市銅梁區水利設施管理事務中心,重慶 402560)
水是人類生命之源,健康水質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們越加重視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關涉及日常基礎生活如飲用水、天然氣、電的基礎設施都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現如今,在我國大部分城市地區供水工程都建設完善,運作穩定。但在部分農村地區這方面還比較落后,基礎設備不完善,運行不穩定、水污染問題也愈加嚴重,這些都降低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直接影響了居民生命健康問題。因此,農村供水工程需要引起上級部門的重視,這也間接影響到我國鄉村復戰略的實施。針對農村供水工程,應因地制宜、取長補短,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供水工程運行管理體系,借鑒其他成功案例經驗,加強對水質的管理,從而保證供水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我國農村供水問題也根據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如某些山區,當地發展水平因交通不便比較落后,且年降雨量少,這種地區用水主要靠地下水,當地建設的水庫也因為人口少而建設的規模較小,所以農作物灌溉水水流很小[1];如某些縣級市農村都建立了農村供水專管機構,管理主體不僅是政府,還有當地企業、村集體、用水戶協會、個人和其他等機構[2]。其中,一般村集體由于管理方便,占比較大。水價制定合理,水費回收率良好。村鎮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處理工業一般采取常規處理,凈水器處理占比較少,不少農村也保留了較原始的處理方式,如沉淀、消毒、過濾等。日常水質監測設備主要對pH、余氯等常規指標進行監測;在建設相對更好一些的市級農村,供水工程基礎建設較完善,運行情況良好,基本可以保障當地居民飲水的持續性和安全性,當地的供水系統管理也配合得當,職責包括抗旱救災、供水工程維護和管理、水質定期監測等多項內容[3]。
針對某些山區供水工程來分析,山區供水有如下特點:①公益性強。因為山區農村的供水對象主要是農民和農村企業,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思想下,政府投資建設山區農村集中供水站,對部分供水完全純公益性供水,農民受益較多,尤其在極旱季節,公益性用水保障農民的農作物有水可用,減少農民經濟損失。②管網分散。山區農村因地形受限,往往規劃設計存在很多困難,所以現實情況一般一個集中供水站要服務多個村子,同時,村子里人員居住也很分散,用水量不均,這些種種因素導致水管網分散,維修養護的成本很大。③運行管理人員待遇差。山區農村集中供水站規模小、維護難,且當地沒有優質產業,這都導致很難吸引優秀的運行管理人員。在職的運行管理人員多是臨時聘請的編外人員,技術能力不夠,只簡單培訓就上崗工作,待遇較差,素質較低。這些導致農村供水運行難管理,難提升。④投資回報不成正比。以上4 點都可以得出,山區農村集中供水是一項投資成本低回報小的工程。當地政府投資建設供水基礎設備,這其中需要極大的投資金額,而且山區的實際情況也導致后期的維修、養護工作耗資大、難度大。所以各種綜合因素可看,山區農村集中供水運行和管理成本更高。
縣級農村主要問題還是供水工程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在工程基礎設備竣工后,后續的具體管理制度沒有細化落實好、相關日常維護管理人員責任分配不到位、水費收繳制度和水質監測制度都沒有文字明確落實。所以后續工作的開展缺乏理論支持,可操作性差。部分區縣農村供水基礎工作也沒有落實到位,直接影響了基金的籌建,致使后續工作混亂。相關管理負責人員都不是專業管理人亞運,簡單培訓上崗導致他們不重視專業技能的學習,對管理工作力不從心。
市級農村地區與山區和縣級差異較大,經過調查,市級農村大多因為小型供水工程缺少凈水設備而導致水質下降,這是水質隱患之一,極易給居民造成生活困擾,小到影響居民日常生活和生產生活,大到影響居民生命健康,滋生傳染病源,常見水污染如圖1 所示。水源的品質無法得到保障,經濟必定會造成落后,整個供水工程建設的價值也沒有了意義,所以為了工程的可持續發展,保障水源品質是關鍵一步。具體來看,一方面,當地政府針對此情況進行整改,為該地區各供水站配備了水質檢驗、凈化和消毒的設施;另一方面,要明確水資源具體責任,落實到具體主體,一旦發現水質問題就立即追究溯源,避免出現各方推諉責任無法追責的情況。除此之外,還要考慮供水工程其中涉及的技術創新,創新技術、優化流程降低供水成本。

圖1 自來水水污染
山區農村常見管理模式有集中供水管理模式、完全公有管理模式、共有水務公司管理模式。集中供水管理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借助二級泵站的變頻調速機的功率來提供水源,另一種是利用地勢差高位水池向低位水池,兩者相比,后者成本低,運行管理難度低,是主要推薦的管理方式。
完全公有管理模式是主要由當時政府部門直接管理,缺少農民參與,很多用水問題難以及時反饋到政府,不符合我國三農發展理念,所以又出現共有水務公司管理模式,這種模式下,供水管理公司管理供水系統,但該公司為政府所有,這樣既可以保障政府的指導方向不變,也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縣級市農村常見管理模式為城鄉一體化供水系統、聯村集中供水系統、單村集中供水工程系統、分散供水工程系統[4]。城鄉一體化的供水系統管理是分級管理模式,上級是供水公司負責維護水管網絡,下級是各個村成立供水協會負責村內水管的維護工作。聯村集中供水系統采用統一管理、分級經營的管理手段。每個村都設立村供水分站,這樣便于管理監督。單村集中供水工程分布分散,難以集中管理,一般由政府指導進行管理,村民進行監督。分散供水工程一般由私人所有,所有規模較小,政府可以對其進行技術支持和監管。
做好農村供水工程的工作,首先應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有政策方向的指引,才能落實開展后續工作。針對目前農村供水現狀來看,供水工程出現基礎設備老化、水的漏失率高、人員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會造成供水工程的經濟效益低下、運行效率低下等問題,已經直接影響到農村供水工程系統的可持續穩定發展了。當地政府要認真貫徹黨中央精神,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工程供水建設的主要內容,責任落實到具體人員,衛生管理部門加強對水質的監測和檢測的工作,若發現有不合格的水質,要嚴懲相關部門。在宏觀方面,將市場機制代入農村供水工程建設中,以市場的力量來調節合理的水價,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使農村供水工程逐步走向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
供水工程的配套設施是開展農村供水工程的基礎,并且這方面涉及較大的投資,所以應引起重視[5]。相關部門可以提高資金投入成本,引進新技術的設備來提高供水運行效率,降低后續流程成本,將無法維修的老舊設備淘汰,減少老舊設備中的損耗率。另一方面,設備后續的維修養護工作也十分重要,高額的設備需要日常做好維護工作才能最大價值發揮作用。
在部分農村地區人口分布分散,水管網龐大,這些都意味著更高的資金投入。考慮現實農村地區建設資金短缺的現狀,所以要制定合理的規劃來落實供水工程工作。①相關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備建設的資本投入。②合理規劃用水,根據用水用途不同,針對性提供不同的供水方案,制定不同的用水價格來實現水資源最高價值利用,避免浪費,例如分為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以及居民用水,不同用水都有各自的用水規劃來解決不同場景下的問題。③可以加大水費征收管理力度,實現資本快速回流,回流資本可以加快后續工程建設維護工作,實現良好的系統循環。④提高市場運行合作意識,因為部分農村地區難以吸引優秀專業管理人才,可以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為優秀的人才提供合理的報酬,也適當增加設備的維護費及折舊費等費用。
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的水源都缺乏保護措施和污染防治檢測設施,即使有相關水質消毒監測設備,也十分老舊落后。根據我國《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的相關規定,水質化驗室是必備的基礎設備,遠水、出廠水和供水管末梢水要日常進行監測,重點化驗的內容有細菌含量、水質pH 等21 項指標,相關人員要嚴格尊重監測流程,準確記錄檢測數據,分析檢測結果,并借助檢測系統檢驗水質是否達標[6]。這些嚴格措施都是為了防止水質污染的出現,一旦發生嚴重的污染,后續需要高額資本投入,長時間周期才能恢復水質,更為重要的是,一旦為居民造成生命健康傷害則是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相關部分對水質污染問題要高度重視。一方面,必須加強對水質的管理,堅持引進新技術設備來處理需要排放的水源,完善消毒設施和凈化設備。另一方面,從用水角度,提倡節約用水,積極開展多項活動來宣傳節約水、愛護水、珍惜水的口號,例如可以通過新媒體來帶動居民參與水資源保護活動,學校可以開展相關活動讓孩子畫海報、拍短劇等方式來加強人們的水資源保護意識[4]。政府也要堅強監管力度,對于發現的水資源污染行為,要依據相關法律嚴懲,進行嚴厲的批評教育。
農村供水工程的服務對象是千家萬戶的老百姓,為了保證百姓利益,水價制定必須公開、公正、合理。不同地區制定水價要綜合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相關部分要走訪當地居民,了解用水情況以及居民的實際收入情況,作為制定水價的參考數據,也要收集群眾的用水意見為日后改善做基礎[6]。群眾的角度來輔助決策。資金充足、管理科學的供水站可以實行更加復雜的用水分類計價,這樣既可以為各用水對象提供合格的水質,也可以達到防止浪費水資源的問題。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討山區農村和縣級市農村供水工程管理運行管理情況,探討結果表明,山區供水情況仍然要重視供水設備建設問題,采用集中供水方式來解決目前農村水資源短缺問題,其中凸顯出來的問題是山區農村集中供水運行管理難度大,所以需要針對供水流程進行優化,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水資源供水管理。縣級市農村供水情況比山區來說好得多,但也存在水質容易污染等問題,相關部門要引起新技術來加強水質監測和檢測工作,重視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規范各項制度,創新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并發現其優勢,積極借鑒其他先進管理經驗,保障農村居民都很喝上、用上好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