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琴,陳濤燾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滁淮連接線地處滁州市西北部,是滁州市老城區和北邊瑯琊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對于加快區域的城鎮開發,加快城市工業集聚的重要性;同時本項目是滁州市城區北向的重要出入口道路之一,通過本項目、滁淮高速、寧洛高速等道路可實現與合肥、南京和其他城市的快速銜接,這對滁州市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本工程由路基工程區、橋梁工程區、改移工程區、施工道路區、施工生產生活區等組成。本工程共建設了204m2的分離式立交橋和2 個工地,總建筑面積1.99hm2,其中永久性建筑0.89hm2,臨時建筑1.10hm2,開挖4.98 萬m3,填方0.54 萬m3,無借方,棄方4.43 萬m3。該工程的建設周期為12 個月,預計總投資5653.69 萬元。
水土流失預測的目標是針對項目的特點,結合本地區的土壤侵蝕特征,對其發生的形式、強度、數量、危害等進行預測、評估,從而為控制措施的整體布置和各項控制措施的設計提供參考。
從工程的主要設計職能出發,預測了水土流失,在沒有進行水土保持的情況下,根據開發建設項目的正常設計功能,對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及災害進行了預測。
4.1.1 工程建設期水土流失成因
在施工期間,路基填筑、棄土、棄渣土臨時堆放,會對地表植被造成破壞,影響表土結構,使地貌發生變化,重力、雨滴打擊、水流沖刷等外部應力作用,容易造成新的土壤侵蝕。
(1)工程開挖和填筑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開挖后的路基會形成新的坡面,在大雨的情況下,會引起較大的水力沖刷,而在強降雨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小型崩塌、滑塌、滑坡等,從而導致水土流失[1]。
在路基填筑中,由于表層土的剝落等原因,造成了工作面的地表地形和植被的損害,造成了地表裸露、結構松散、表土抗侵蝕能力降低、自然穩定環境被破壞、失去了原有的抗沖固土功能,在外界的壓力作用下,產生了新的水土流失。
(2)施工臨時堆土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堆土流失對土壤侵蝕的影響包括:占用土地、自然植被和其他水土保持設備,降低了土地的保持性;堆土是一種疏松的堆積物,如果不加以有效的保護,很容易造成新的土壤侵蝕。
(3)其他臨時占地。
在工程建設中,由于施工場地、道路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土地的植被和土壤產生損害,從而導致水土流失的發生和加重。
4.1.2 自然恢復期水土流失成因
在自然恢復階段(道路試驗階段),道路完全硬化,不會造成土壤侵蝕。在試驗階段,由于植被保護措施沒有充分發揮其水土保持作用,由于降雨和徑流的沖刷,土壤侵蝕仍然會出現輕微的侵蝕。但是,隨著植被的不斷增長和植被的不斷增長,土壤侵蝕將逐步被抑制,最終達到允許的土壤侵蝕強度。在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后,不良地質地段的土壤侵蝕仍然存在,但其發生的次數會大大減少,影響也會比較小。
路基、橋梁、改移、公路等為線性工程,植被破壞、擾動地表、侵蝕等均為帶狀工程。施工現場等多為點狀分布,植被破壞、擾動地表及水土流失呈點狀、片狀分布。
項目區地貌形態分為江淮丘陵區,水土流失以水侵蝕為主[1]。
預測單元為工程施工擾動地表的時間、擾動形式基本相同、擾動強度與特征基本一致的地區。
按照上述要求,結合工程區自然概況、工程布局和施工特征,對工程的水土流失進行了預測,其中路基工程、橋梁工程、改移工程區、施工道路區、施工生產生活區等。
針對該項目的施工、施工特點,結合項目的施工時間、降水季節等因素,對其進行了分析。該工程的土壤侵蝕預報期可劃分為施工準備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復期。
6.1.1 預測方法
目前,關于此類工程的實測資料類比法、經驗方程法、監測小區實測資料、人工模擬降雨小區試驗法、專家評估法、航空攝影資料識別法等。各種預測方法各有利弊,通常采用類推的方法[2]。
本工程水土流失量預測按式(1)計算,新增水土流失量按式(2)計算。

式中:W——擾動地表土壤流失量,t;ΔW——擾動地表新增土壤流失量,t;Fji——j 時段i 單元的預測面積,km2;Mji——j 時段i 單元的土壤侵蝕模數,t/(km2·a);ΔMji——j 時段i 單元的新增土壤侵蝕模數,t/(km2·a);Tji——j 時段i 單元的預測時間,a;i——預測單元,i=1,2,3,…,n;j——預測時段,j=1,2,3,指施工準備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復期。
6.1.2 土壤侵蝕模數的確定
(1)土壤侵蝕模數背景值。
工程場地的水土流失強度是微度的,土壤侵蝕模數本底值為300t/(km2·a)[1]。
(2)類比工程可比性分析。
干擾后的沖刷模量,通過類比方法和其他同類工程進行比較,經過合理的分析,最終得出最終的結果。本項目選取了大蜀山-隴西立交工程,該項目已經通過了驗收,該項目監測工作自2007 年7 月開始至2009年9 月結束,2010 年6 月進行了抽檢。設置監測點18 個,監測樣區27 個,現場監測29 次。
本項目與以上通過驗收的工程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開挖、填筑、施工臨時工程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成因、程度和影響兩者亦基本相近,具有較強的可比性。
在合寧大蜀山—隴西立交路段,采用調查、監測、定位監測等方式監測水土流失[2]。在水土流失的影響因素中,運用了調查與監測的方法,如地形,地貌,水系,水利工程,水土流失危害,生態環境變化,水土保持方案的實施[2]。在重點監控區、典型監控段(點)的土壤侵蝕量及水土保持措施的保護作用等方面,多以地面觀察為主,并結合現場調查與監測相結合。
(3)工程擾動后的土壤侵蝕模數。
本項目同樣為線型工程,沿線經過區域地貌類型與類比工程基本相似,為使預測結果更接近實際情況,通過對該區域土壤侵蝕的監測結果進行適當的調整,將其作為該區域土壤侵蝕預報的基本資料。
6.1.3 預測成果
根據以上計算方法及模擬結果,并結合各個建設單位的土壤侵蝕面積,進行計算,本項目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主要包括以下5 點。
(1)路基工程區域:總計6094t 的水土流失,330t 的背景流失量和5764t 的新增流量。
(2)橋梁工程區域:共156t 水土流失,5t 的背景流失量,151t 新增流量。
(3)改移工程區:共67t 水土流失,3t 的背景流失量,64t 新增流量。
(4)建設路域:共279t 水土流失,17t 的背景流失量,新增262t。
(5)建筑生產生活區:共260t 水土流失,22t 的背景流失量,新增238t。
根據上面預測所得的結果,并結合公路路線方案圖及沿線工程地質圖和現場踏勘,對高速公路施工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土壤侵蝕風險進行了分析和預測。
6.2.1 對河道、溝渠的影響
由于公路工程的開挖、回填、碾壓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對原有的排水溝造成一定的損害,同時,裸露的土壤還會對原有土壤產生干擾,為土壤濺蝕、面蝕、溝渠侵蝕等侵蝕創造有利條件。由于施工中的臨時堆土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和治理,雨水和人為的影響會導致大量的泥沙進入下游河道、溝渠,在流量較低的地區,很容易發生淤積,嚴重影響當地的灌溉系統。
6.2.2 對項目區沿線水環境的影響
在填方或挖方工程中,棄土、裸露挖方邊坡和邊坡土,在大雨的沖刷下,會隨著水流流失,并可增加河流、溝渠等水體含沙量、懸浮物,污染水質,長期渾濁,對飲用水源產生不利影響。在橋梁建設中,圍堰和圍堰的清理也會對下游造成不利的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對工程周邊的生態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3]。
本項目建設期各單元、各時段水土流失總量和新增流失量匯總見表1。

表1 工程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匯總
由表1 可知,在建設期內,共發生了6856 噸的水土流失,其中,5764t 的土地流失量,88.96%的路基工程區,151t,2.33%的橋梁工程區,151t,0.99%的改造工程區,238t,3.67%的施工生活區域,262t,占建筑工地的4.04%。因此,對路基工程區域進行重點治理,是該項目的重點治理區域,同時也是重點監控區域。
該工程的土壤侵蝕預測期為施工準備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復期。根據預測,在建設期內,共增加6479t 土壤侵蝕,包括60t 的施工準備期,0.92%的土壤侵蝕,6334t,占97.76%,自然恢復期86t,占1.32%。所以,土壤侵蝕最多出現在施工階段,特別是路基土石方施工階段,而路基開挖形成的裸露邊坡,也是土壤侵蝕和流失強度最大的時段,是需要重點防治的時段。在此期間,土壤侵蝕治理是工程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從土壤侵蝕的角度來看,該項目的建設將對鄰近的農田、村莊產生一定的影響,并對周邊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損害,同時也會影響到項目的正常施工和運營。因此,在工程施工期間和竣工后,要針對不同的施工地區,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以防止和控制可能的土壤侵蝕,盡量降低由于工程建設而帶來的新增加的土壤侵蝕。
本文從土壤侵蝕的角度,對該工程的土壤侵蝕控制和水土保持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1)該項目的主要土壤侵蝕控制區域為路基工程。
(2)在此工程中,路基土石方工程是防治工程的重要階段,在路基開挖之前,必須在兩側設置排水、阻擋、分段進行,在路基土方工程完工后,及時進行防護,以減少坡面裸露的時間。
(3)對建筑生產生活區的保護,應在施工過程中,在臨時用地區域內進行排水和表土堆置區的保護,完成后,根據地形條件進行復墾或恢復植被。
(4)由于工程完工后,裸露地面將會有大量的表土,因此,在施工期間,要盡可能地保持被剝離的表土,并將其集中堆放,并進行臨時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