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軍





民間文化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內容,是根源性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集體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承載著文明的信息、流淌著生命的血液、傳承著悠久的文化、唱響著時代的新聲。在民間文藝發展進程中,人才是文藝繁榮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青年人才更是文藝持續發展的活力源泉和強勁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民間文藝事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到傳承發展民間文藝的隊伍中來,并逐漸嶄露頭角,著著、三郎羅爾伍、林一雷、劉玲杰、謝傳昊等,就是其中有特色的代表。
著? 著
1988年生,藏族。唐卡傳承人。代表作有《南絲路一帶緣,藏漢人一家親》《大匠絲路》、新藏畫《青山綠水,美麗藏鄉》等。
準確繼承? 推陳出新
80后的著著(藏族)是甘孜州鄉城縣人,家鄉的藍天白云、白藏房,香格里拉淳樸的民風孕育了他純凈的心靈。從小熱愛唐卡藝術的他,14歲就跟隨當地著名畫師仁仁學習唐卡和壁畫繪制藝術,嚴格遵循唐卡、壁畫的繪畫要求,無論是知識理論,還是繪畫的色彩、筆法、構圖等方面都受到了嚴格的訓練。在這期間,著著完成了對傳統唐卡藝術的準確繼承。出師后,著著常在經堂和寺院繪制壁畫和唐卡。長期的藝術創作實踐讓他意識到,唐卡繪制僅僅是一門手藝,要想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創作,還需要有廣博的知識作支撐。此后,著著堅守傳統而不泥古,在傳統唐卡技藝的基礎上融合其它繪畫技藝,如漢族工筆畫和西洋繪畫技法,并博采藏族諸多畫派之長,逐漸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勉唐唐卡藝術風格。如今,而立之年的他已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當選中國文聯第十一次、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等,作品曾獲第十三屆民間文藝山花獎,并有作品參加全國美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三郎羅爾伍
1989年生,藏族。唐卡傳承人。中民協會員、阿壩州第十四屆、第十五屆政協委員等。阿壩州全球最大《大熊貓百圖唐卡長卷》主創人員,作品《牦牛革命》被央視永久收藏。
做一個內外兼修的傳承人
同樣從事唐卡藝術創作的三郎羅爾伍(藏族)也是一位80后。他生活在被譽為“中國最美古村落”的西索村,是嘉絨藏族居住了數百年的地方。三郎羅爾伍的爺爺曾是土司家的銀匠,在爺爺的影響下,他從小就愛上了民族文化,崇拜匠人精神。從9歲開始,他就跟隨村子里的前輩學習繪畫唐卡,現在幾位老人已經封筆,不再繪畫新的唐卡。作為西索村唐卡藝術的繼承人,將嘉絨藏族的唐卡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便成了三郎羅爾伍現在最大的心愿。2013年,從青海學藝歸來的他,在西索村創辦了個人工作室——馬爾康索郎唐卡創作有限責任公司,并將公司打造成為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基地和阿壩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他一邊自己繪畫唐卡,一邊接收對唐卡感興趣的學生跟著他學習。2020年10月,三郎羅爾伍參與創作的《大熊貓百圖唐卡長卷》在四川省圖書館展出,該件作品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大熊貓巨幅唐卡。三郎羅爾伍認為,唐卡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在遵循傳統的同時也需要創新。作為唐卡非遺傳承人,他正在用創作實踐中取得的一系列成績,為古老的唐卡藝術注入新鮮的活力。在對唐卡的宣傳推廣方面,三郎羅爾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僅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他在美國波士頓創辦了唐卡銷售平臺,將唐卡作品賣到了美國的十多個州。同年他在青海設立了索郎唐卡青海分院。此外,他還從自己的唐卡作品出售的利潤中提取部分資金做公益傳承,“作為非遺傳承人,我想要做一個內外兼修的傳承人。”三郎羅爾伍說。
林一雷
又名林致逸,1989年生。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峨眉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峨眉牡丹畫法林氏技藝”、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峨眉山指畫”傳承人。
以指代筆繪時代
以指代筆,同樣能夠纖毫畢現,栩栩如生,令人嘖嘖稱奇。在峨眉山下,有這樣一位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峨眉山指畫市級傳承人林一雷。他出生于書香世家,從小在爺爺、父親的熏陶下學習書畫,后又到高校美術學院深造。林一雷的指畫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于創新,并始終堅持“為時代書畫”的藝術宗旨,他與父親合作的抗疫、歌頌新時代的系列作品得到社會廣泛好評,并被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學習強國等媒體紛紛報道和發表。其中作品《衛士》,以單色墨的層次來表現護士奔赴戰“疫”前線的決心;作品《彝海情深》,以涼山的巨大雕塑彝海結盟紀念碑為主體,雕塑下面一群彝族人和漢人在歡快地跳踢踏舞,以此展示彝漢一家親源遠流長;作品《醒獅》,表現中國第一顆原子爆炸成功的情景,科學家、解放軍、記者……躍出掩護體的歡呼,背景巨大的蘑菇云升空,并特意在天空設計了幾只鴿子點睛,表明核武器的成功研制是為了保護和平而非戰爭……一件件指畫作品無一不體現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峨眉山指畫”林氏技藝的魅力,也展現了藝術家筆墨隨時代的創作宗旨。如今,林一雷已是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在非遺保護傳承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劉玲杰
1982年生。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玻璃畫非遺傳承人。中國民協、四川省民協會員。2007年自考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系;2013年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進修。
用玻璃畫寄托“相如故事”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游四海求其凰。”司馬相如的浩瀚之賦流傳千古,在西南邊陲這座小城,司馬相如的故鄉——四川蓬安,依然被懷戀。和司馬相如有著共同生長地的劉玲杰,盡管在北京、四川美術學院等地求學多年,但故鄉在她心中永遠都是最柔軟的地方,故鄉的人與事、山水花草、柔和的清風、靜謐的夜晚……都是她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玻璃畫是用油畫、水粉、丙烯或中國畫顏料在玻璃的表面繪制圖案,因其畫面大方、光潔,色彩豐富、細膩,加上其神乎其神的反畫技藝,以及易于保存和收藏的特點,長期以來備受人們喜愛。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四川美術學院進修過的劉玲杰最終選擇了將色彩和圖畫描繪在玻璃上,并創立了“相如故事”品牌,將玻璃畫這一古老的技藝融入現代設計與審美理念,將故鄉的記憶、人生的感悟升華成一幅幅美不勝收的作品,讓人體會到“相如故事”文化的厚重。
近期,她將玻璃畫與北京冬奧會主題有機融合,創作以“鳳歸故里 煌耀冬奧”為主題的系列玻璃畫,為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和冬奧健兒的拼搏精神喝彩。作品共有五幅,與奧運五環相呼應,每一幅的創作靈感都來源于賽場上勇于拼搏的冬奧健兒們。“鳳歸故里 煌耀冬奧”的主題取自“鳳兮鳳兮歸故鄉,煌耀冬奧呈其祥”的構想,既代表了經典的相如故事和相如文化,又象征著中國冬奧健兒們為國出征的激情與愛國情懷。同時,這組作品也代表了對蓬安發展的深情祝福,希望相如文化、相如故事能如鳳凰一樣精彩綻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奧林匹克體育精神將一直鼓舞我們無畏前行!
謝傳昊
羌族,1992年生,四川平武人。四川手工剪紙(平武剪紙)縣級傳承人。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綿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等。
剪刻之間? 傳情達意
謝傳昊是一位90后,在學校當美術老師的他曾在2005年就以一幅《奔馬》作品,摘得當年“全國中小學生優秀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大賽”銀獎。許是受了父親的影響,他將美術教育和創作的眼光投向了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民間剪紙,由于具有堅實的美術功底和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謝傳昊在剪紙創作中很快就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創作的剪紙作品《羌族兒女歡慶團十八大勝利召開》被團中央收藏,先后參加了第四、第五、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并應邀擔任了四川省第五、第六、第八、第十三期鄉村學校少年宮輔導員骨干培訓非遺課程講師,2016年7月參加 “綿陽市涪城生活達人秀”獲得金獎。他的作品《特級英雄——黃繼光》以英雄黃繼光為創作主體,運用羌繡紋樣為創作元素,采用中國傳統團花剪紙手法,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出羌族圖騰——羊頭,形成環型團花造型。通過對黃繼光入朝作戰的英勇事跡創作,展現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大無畏斗爭精神和集體英雄主義。作品《愛心志愿軍》以抗擊疫情志愿者為創作主體,運用羌繡紋樣為創作元素,采用中國傳統團花剪紙手法,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出羌族圖騰——羊頭,形成環型團花造型。作品展現出青年人在抗“疫”中,積極有擔當,堅韌不拔,始終堅守崗位,在樓宇間“逆行”,并讓青春之花綻放在抗“疫”一線。
無論是唐卡,亦或指畫、玻璃畫,還是剪紙,有了著著、三郎羅爾伍、林一雷、劉玲杰、謝傳昊這一代青年人在全新的時代對民間文藝的傳承與發展,我們看到了希望應該有的樣子,并相信民間文藝春來“山花”正爛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