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開始嘗試戲劇創作至今,已十載有余。然而越是深入其中,越是感覺自己在編劇這個領域里有太多需要精進的地方。回溯以往,在諸多前輩、老師和領導的關懷、關愛之下,有幸得到了一些創作和排演的機會,讓我堅定了創作的信念和跋涉藝術長途的決心。藝海無涯,或許我的創作生涯才剛剛起步,在這個階段,認真地總結和梳理下個人前十來年的作品,想必是十分有益處的。
在過往作品中,戲劇小戲、小品占據了較大的比重,細數起來累積創作的小型戲劇作品已有二十余個。正如人們所熟知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從編劇技巧的磨礪角度來說,這些作品雖“小”,但意義卻不小,這一次次的小型創作經歷讓我對編劇職業有了越來越深刻的體驗,也不斷地促使自己往一個更加成熟的編劇方向上努力。縱觀這些小品小戲,首先讓我感受深刻的是這些作品基本都是現實題材,是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觀察和提煉,譬如音樂劇《騎手旗手》,以現代生活中極為常見且不可或缺的外賣騎手群體作為描寫對象,呈現的是普通人為生活努力奮斗的形象,平凡卻有代表性。該劇作為一部音樂劇,唱詞中反復出現的“打工者——追夢者”,其實反映的不僅僅是騎手這一群體,而是讓無數為家庭責任或是生活夢想而奔波的勞動者都能代入其中,在戲劇中找到奮發向上的力量。話劇小品《挑山》講述的是峨眉山景區中隨處可見的滑竿師傅與售賣房產的兒子之間的矛盾與和解,這部作品同樣是貼近時代的一次“寫生”,父子兩代人的職業觀、人生觀差異在這場小話劇中集中爆發,沉甸甸的主題背后,流淌的是濃濃的親情和勇挑重擔的堅毅。此外,還有小戲小品《追尋》《燈火闌珊處》《托起明天的太陽》《那些花兒》《報到》《不一樣的理發師》 《幸福白頭》 《堰水清清》《微信紅包》《燈光里的夢想》等一系列現實題材作品,都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得到的寶貴體驗和感悟,用戲劇的方式為時代“留下記憶”、“記住鄉愁”,才得以創作出這一個個真實而鮮活的戲劇作品。
體裁樣式方面,除去較多呈現的話劇、音樂劇樣式之外,我也深知傳統文化、本土藝術形式才是自己的文化基因,因此自覺地向川劇等最具代表性的四川地方戲曲學習,反復拜讀魏明倫、徐棻等大家的經典劇作,也嘗試創作出了京劇小戲《關鍵時刻》、蘆山花燈小戲《鹿耳韭》等小型戲曲作品,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領悟,這也將是我下一步著力的方向。
經過在小戲小品創作領域的反復歷練,本人也在幾部大型劇作中有一定的實踐,如聯合編劇了大型兒童音樂劇《海上的諾蘇火布》、大型音樂劇《天門圣鏡》、大型話劇《高高飄揚的旗》等,從小戲到大戲一步步提升了自己的編劇技能,并取得了些許成績,如編劇音樂劇《讓那山風留駐韶華》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青年創作人才資助項目;《海上的諾蘇火布》獲得了第二屆四川藝術節四川文華獎(劇目獎),這些階段性的成績都將鼓舞我繼續追求編劇事業上的進步,希望將來能有更多高質量的作品呈現在舞臺上。
編劇事業是一項終身事業,最好的作品永遠是下一部。而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更有責任與使命在自己的創作中傳承和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將創作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戲劇作品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叮囑的那樣,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努力做到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做一名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新時代劇作者!
周競江
九三學社社員,畢業于四川大學,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現任四川省劇目工作室創評室主任,國家二級編劇。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四川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編劇作品20余部,曾獲第二屆四川藝術節四川文華獎、四川省戲劇小品(小戲)比賽一等獎、四川省“群星獎”等多個獎項;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2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國家藝術基金項目3項,參與原四川省文化廳課題3項,多次參與起草文化部門重要文稿;在《四川戲劇》《電影文學》等核心期刊以及《中國文化報》《四川日報》等報刊上發表理論文章10余篇;參與編審各種刊物、文集、畫冊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