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是藝術類綜合性公益講壇。講壇邀請省內外知名文藝家,根據不同藝術門類,每月舉辦一期,線上線下同步,直播永不落幕。講壇旨在為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及文藝愛好者搭建一個面對面交流、互鑒、學習、共享的平臺,宣薦優秀文藝作品,推出優秀文藝人才,探索優秀文藝理論,助力文藝作品高質量創作,推動文藝川軍從高原向高峰邁進,為文化強省文化強國貢獻文藝力量。
魏學峰
中國書法藝術散論
美術史及美術考古學家、書畫鑒定專家。四川博物院原副院長、首席專家,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詩書畫院學術顧問、成都畫院藝術顧問、四川大學文物與藝術史兼職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特聘教授。
“浣花溪邊濯錦裳,百花滿潭溪水香”,2022年4月12日下午,由四川省文聯指導、《現代藝術》雜志社主辦的“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2022年第5期(總第53期)書法藝術專場在倚著流水淙淙、碧綠清澈的浣花溪而建的四川博物院內舉行。美術史及美術考古學家、四川博物院前副院長、首席專家魏學峰以《中國書法藝術散論》為題,從“書法概述”“書法的特征”“書法藝術的審美”三方面,為現場觀眾講解中國書法這門古老的漢字書寫藝術的魅力。
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書法藝術始于殷商,歷經甲骨、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書、草書(章草)、行書、楷書等階段。在魏晉時期,書法藝術進入自覺時期,以后逐漸產生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人尚樸的時代風格。康有為把書法歸為“形學”,清人劉熙載則將書法稱為“心學”。正如唐代張懷瓘所言:“文則數言及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簡易之道。”書法因此成為藝術家心靈的跡化和最富情感表現力的藝術形式之一。
“書法這種藝術形式之所以能產生在中國,是因為漢字符號形體這一先決條件和毛筆這一特殊的藝術表現工具”,講座伊始,主講嘉賓魏學峰老師對書法的產生和發展為觀眾進行概述,并引用現代作家林語堂的觀點為觀眾講解書法藝術的發展與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之間的深刻聯系,魏學峰認為幾千年的書法史蘊含著無數人的精神付出,凝聚著無數人的精神力量和歷史記憶,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是當之無愧的民族文化藝術精神的載體。
講壇中,魏學峰還為觀眾講解書法的四個特征:線條是書法的形態符號;書法是有節奏的活動;書法的空間美;書法的生命形式。有人曾經說過,只有讀懂了中國的書法藝術,才能真正懂得中國的美學。然則書法的欣賞是一個復雜的審美活動,要把握其奧秘,魏學峰認為圓識、活參、徹悟缺一不可。所謂“圓識”即圓融通識,“活參”即書法欣賞中不受外界干擾、精神沉醉其中,在頓悟中產生心靈的象征表現活動。魏學峰認為書法是一種高揚主體精神的藝術,精神是藝術家最隱秘和最深沉的靈魂,他的力量決定著藝術作品的偉大和永久,“一切意境的產生皆緣于情,而一切藝術都是從體貼生命之偉大處得來,藝術家的生命之流已貫注了更大的創造力,故能臻于更高的精神境界”。魏學峰總結道,中國書法的創作和審美可以從四個大的方面來把握,即:把書法當做一個抽象的生命形象來創造;把書法當作人的,人所感悟的生命形態來營構;把書法作為民族文化,民族哲學、美學的直觀形態來表現;把書法作為時代的人的精神氣格的對象化為觀照。
講壇中,觀眾于線上和魏學峰老師熱烈互動。其中一位觀眾向魏老師請教書法執筆中“龍眼”和“鳳眼”的區別,魏老師對著直播鏡頭認真答疑,為提問粉絲現場演示“龍眼”“鳳眼”執筆法,“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魏老師引用蘇軾的話告訴觀眾執筆需根據自己的藝術實踐而來,不可拘泥于某種固定執法。另一位觀眾則向魏老師“討”一份書法愛好者的入門書單,魏老師也耐心地給出了意見,他認為書法的基本技法和書法理論類書籍于入門愛好者適宜,并強調,“最重要的一點,字帖要選擇與自己審美相通的類型。”
本次講壇,魏學峰為喜愛書法藝術的朋友概論了中國書法的藝術魅力,其出言有章、博古通今的精彩講解讓觀眾受益匪淺。講壇最后,《現代藝術》雜志社總編輯蒲秀政為主講嘉賓魏學峰贈送《現代藝術》2021年度百家“推優工程”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