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信和照明合桿是一種高柔度結構,針對其頂端裝有質量和擋風面積均較大的天線和燈盤、燈架等特點,提出了計算該種結構基本自振周期及風振系數的方法,可供設計這種結構物時參考。
關鍵詞:風振系數;基本自振周期;鋼管桿結構;合桿
中圖分類號:TB2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1-0797(2022)10-0027-05
DOI:10.19514/j.cnki.cn32-1628/tm.2022.10.008
1? ? 問題提出
用于通信和照明的鋼管合桿結構,目前已在我國大型機場被應用。它結構簡單,占地少,外形秀麗,加工、施工方便,運行維護工作量少,因而受到了各使用單位的歡迎。圖1、圖2是上海安伯工業設備有限公司設計制作的這類結構的典型外貌。
這種結構的受力圖示比較簡單,是一種變截面的懸臂梁。但它又是高柔度的結構,基本自振周期T1比較大,同時在其頂端裝有比較重、擋風面積也相應比較大的天線和照明燈盤、燈具及鎮流器等等,如圖3所示。
這類結構的總高度H正逐步由20~30 m發展到30~40 m,天線的數量也有兩層之多。如何精確地計算其動力特征之一的基本自振周期T1及由此所涉及的順風向的風力振動的風振系數βz,是一個突出而關鍵的技術問題。根據結構特點,對這方面的計算宜遵照《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 50009—2012)[1]和《高聳結構設計標準》(GB 50135—2019)[2]。然而筆者認為,在《建筑結構荷載規范》的附錄中所列的基本自振周期的近似計算式T1≈0.013H(H單位m,T1單位s),與精確方法計算值比較相差較大,實際情況要比該近似計算結果大3~6倍之多,因此,規范中的公式不適用于這種結構;對風振系數βz的計算,《建筑結構荷載規范》采用了國際上通用背景響應因子和共振響應因子的形式,基本計算理論基于第一振型的慣性風載荷法;而《高聳結構設計標準》仍采用脈動增大系數和脈動影響系數的表達形式。本文基于這兩個規范的公式計算結果進行對比,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2? ? 基本自振周期T1的計算
如果采用動力程序,如SAP、ANSYS或STAAD等來計算本結構的T1,沒有任何困難,可以獲得其精確解。本文提出的是:考慮到本題僅僅只要計算低頻的T1,因此可以利用常規的靜力計算程序,也就是計算本題內力及變形的程序去求解,如圖4所示,其方法如下:
T1=2π■
式中:yn為單位水平力P=1作用于桿頂質點mn處產生的桿頂位移值;mi為質點i的質量;αi為yi/yn的比值,其中yi為質點i在桿頂單位力P作用下,在質點i處的位移值。
上列計算式并非一個近似計算公式,它在動力學中可由理論推導而得,可求得一個精確解。它可見于一般動力學教科書,也曾被列入《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J 9—1987)[3]。公式中的yi及mi完全可以由靜力計算程序中的計算來獲得。當然,如果在桿頂作用單位水平力P時,并沒有將附加的質量一并作為結構的垂直荷載加上去計算,在考慮mi時,除直接從程序計算結果中獲取桿段自身的質量外,還應對某些節點加進附加的質量值。筆者利用上述公式對若干個實例作了計算,得出本結構的T1≈(0.03~0.071)H(H單位m,T1單位s),它較之T1≈0.013H要大(3~6倍之多)。
3? ? 風振系數
3.1? ? 《建筑結構荷載規范》計算方法
根據《建筑結構荷載規范》,風振系數計算公式如下:
βz=1+2gI10Bz■
式中:g為峰值因子,取2.5;I10為10 m高度名義湍流強度,對應A、B、C和D類地貌分別取0.12、0.14、0.23和0.39;Bz為脈動風載荷的背景分量因子;R為脈動風載荷的共振分量因子。
脈動風載荷的共振分量因子:
R=■
x1=■,x1>5
式中:f1為自振第一振型的頻率,f1=■;w0為基本風壓;kw為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數,對A、B、C和D類地貌分別取1.28、1.0、0.54和0.26;ξ1為結構阻尼比,對鋼結構可取0.01。
對迎風面和側風面的寬度沿高度按直線或接近直線變化,而質量沿高度按連續規則變化的高聳結構,脈動風載荷的背景分量因子:
Bz=kH■ ρx ρz■θBθV
式中:H為結構總高度(m),對B類地貌,H取值不應大于350 m;根據規范,B類地貌k=0.91,a1=0.218;ρz為脈動風載荷豎直方向相關系數,ρz=■;鋼管桿結構水平方向系數ρx=1;μz為高度變化系數,對于B類地貌,μzB=1.0■0.3;φ1(Z)為結構第一階振型系數,對截面沿高度規律變化的高聳結構,其第一階振型系數可按表1采用;θB為構筑物在z高度處的迎風面積寬度Bz與底部寬度B0的比值,即θB=■;θV按結構細長度修正,θV=f■,BH、B0分別為結構頂部和底部的寬度,按表2查用。
上面Bz的計算基于質量沿高度按連續規則變化,但實際鋼管桿上一般都會有集中質量,比如套接區域、燈盤和天線位置,新版規范沒有提供這方面的計算方法,可以參考《鋼結構單管通信塔技術規程》(CECS 236—2008)[4]建議對附加質量點乘附加增大系數1.2,即將βz按上面的計算結果再乘以1.2。
綜合以上敘述,在求得結構自振周期T1之后,可以計算出脈動風載荷的共振分量因子R,根據結構分段,有了每段的質點的各個參數,就可以算出脈動風載荷的背景分量因子Bz,從而對每個質點處求得不同的風振系數βz值。
3.2? ? 《高聳結構設計標準》計算方法
根據《高聳結構設計標準》,風振系數計算公式如下:
βz=1+ξε1ε2
式中:ξ為脈動增大系數,它是W0T2的函數,如表3所列;ε1為風壓脈動和風壓高度變化系數,按表4選用;ε2為振型、結構外形的影響系數,按表5選用。
4? ? 計算示例
30 m高,帶一個升降燈盤及燈具和一層天線的合桿(本例為北京大興機場合桿)。
基本風速:V10=30 m/s,地貌屬B類。
升降燈盤及燈具:質量760 kg,擋風面積1.3 m2;天線:質量500 kg,擋風面積2 m2(已計入體型系數);套接接頭自下而上每個質量:230 kg、112 kg;避雷針等質量50 kg。
全桿共分為12個質點,全段尺寸及結構尺寸如圖5所示。
4.1? ? 按《建筑結構荷載規范》計算
自振周期T1=2.12 s,折合T1=0.071H。
風振系數:(1)峰值因子g=2.5;(2)10 m高度名義湍流強度I10=0.14;(3)脈動風載荷的共振分量因子R=2.7。
多個質點位置,脈動風載荷的背景分量因子Bz及風振系數βz如表6所示。
4.2? ? 按《高聳結構設計標準》計算
W0T2=0.55×2.122=2.47 kN·s2/m2,單管塔阻尼比0.01,查表得出脈動增大系數ξ=2.87。
風壓脈動和風壓高度變化系數ε1=0.82。
多個質點位置,振型、結構外形的影響系數ε2及風振系數βz如表7所示。
從上面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風振系數呈自下至上逐漸增大的規律;頂點有鞭梢效應,故數據突出;最大的βz達到3.3左右,它遠大于常規結構的情況。
由圖6可以看出,對這種結構,其風振系數在《建筑結構荷載規范》和《高聳結構設計標準》中的計算公式雖然不一樣,但是結果基本吻合;由于它的高柔度以及質點的質量和擋風面積分布不均勻等原因,其βz值也比之一般結構物要大些,其最大值可以接近3.3左右,而下面近地面處僅為1.0左右,上下的差值較大,因此很難處理成沿全高采用一個統一的風振系數。它適宜沿高度采用不同的βz值,根據結構的實際情況,精確計算是有必要的。
5? ? 結論
(1)對于通信和照明合桿結構,由于高度的柔性及在頂端帶有較大的質量及擋風面積,故其自振周期T1不宜直接按《建筑結構荷載規范》方法來計算。
(2)這種結構的自振周期T1值,可以近似地按T1=(0.03~0.071)H(H單位m,T1單位s)計算,如要精確計算,可以利用靜力計算程序來計算。
(3)這種結構的風振系數βz,不宜沿全高采用一個統一的風振系數,應按《建筑結構荷載規范》或《高聳結構設計標準》方法分段來計算。
(4)當結構上有集中質量時,《建筑結構荷載規范》和《高聳結構設計標準》這兩個標準都沒有提供這方面的計算方法,可以參考《鋼結構單管通信塔技術規程》(CECS 236—2008)建議對附加質量點乘附加增大系數1.2,即將βz按上面計算結果再乘以1.2。
[參考文獻]
[1] 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 50009—2012[S].
[2] 高聳結構設計標準:GB 50135—2019[S].
[3] 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J 9—1987[S].
[4] 鋼結構單管通信塔技術規程:CECS 236—2008[S].
收稿日期:2022-03-04
作者簡介:史紅浪(1981—),男,江蘇淮安人,工程師,主要從事鋼結構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