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耀龍,高東陽,2,裴選,2,席善斌,2
(1.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三研究所,石家莊 050051; 2.國家半導體器件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石家莊 050051)
貼片電阻等片式元件作為電子電路中的基礎元件,因SMT技術的發展廣泛應用在各類型電子產品中。貼片電阻優點眾多:體積小、重量輕、組裝密度高、易標準化裝配、成本低等,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常出現很多問題,例如陶瓷基片脆容易出現裂紋、燒結空洞多引起耐壓降低和焊接不良等問題[1]。本文簡單介紹了貼片電阻的結構和典型失效模式,并用實際案例展示了貼片電阻失效的具體表現,供相關人員借鑒。
貼片電阻內部結構[2]如圖1所示,一般由陶瓷基片、電阻膜、玻璃釉保護層和端電極組成[3]。
圖1 貼片電阻內部結構示意圖
貼片電阻端電極一般分為三層:①端電極外層,一般為電鍍錫(Sn),保證良好的焊接;②中間電極阻擋層,一般為電鍍鎳(Ni),它起到隔離作用,能有效防止在焊接期間發生“錫吃銀”;③端電極內層,端電極內層一般分為面電極、側電極和背電極,面電極主要成分為銀(Ag)或銀鈀(Ag/Pd)漿料,高溫燒結而成,與陶瓷基板及電阻膜有良好的結合力和優良的導電性能[3]。側電極一般是真空濺射鎳鉻(Ni/Cr)合金。背電極一般為銀(Ag)漿料。電阻膜大多應用釕系漿料,例如二氧化釕漿料、釕酸鹽漿料等等[4]。
玻璃釉保護層主要是為了保護電阻膜,一是起到機械保護作用,并在電鍍中間電極阻擋層過程中,防止電鍍液對電阻膜侵蝕導致阻性變化;二是起到絕緣作用,防止電阻膜與周圍導體接觸而產生阻值變化。
貼片電阻的失效模式一般有開路、短路和阻值漂移等[5]。
貼片電阻開路的失效機理一般為陶瓷基片斷裂、電阻膜裂開、電極脫落、電極斷開、使用不當等。陶瓷基片斷裂一般是因機械損傷所致,電阻在焊接、安裝或轉運過程中受到不當的機械應力作用,再加上電應力、溫度應力等環境應力的綜合作用,導致基片產生裂紋甚至斷裂;電阻膜裂開的主要原因是電阻膜遭受了過電應力而過熱,膜層中間部位散熱較差熱量集中,超過了膜層承受極限至燒毀裂開;電極脫落、斷開一般是由電極與陶瓷基片結合差、電極耐焊接性差或焊接時受到機械應力或熱應力過大等引起。
貼片電阻阻值漂移失效是指在調試、使用過程中出現阻值超差、阻值跳變或溫度特性超差等現象[6]。阻值漂移的失效機理一般為電阻膜厚度不均勻或有疵點、膜層與電極接觸不良等。電阻膜不均勻或有疵點一般可通過工藝與原材料控制、成品篩選和環境應力篩選等方法剔除阻值漂移的產品;中間電極阻擋層的厚度不足或玻璃釉保護層厚度不足,焊接過程中,鉛錫焊料與內電極漿料熔融,或使用時發生銀遷移及硫化反應,內電極出現空洞,導致阻值漂移甚至開路。
貼片電阻短路失效機理一般為電暈放電[5]、金屬遷移等。貼片電阻金屬遷移一般是指銀遷移,在電場及保護層與電極鍍層交接處滲透進的水汽綜合作用下,銀離子從高電位向低電位遷移,形成絮狀或枝狀蔓延,在高低電位邊界形成黑色氧化銀,高導電率氧化銀使面電極間本體連接[7],從而出現阻值變小甚至短路。
失效模式:開路。
失效背景:分析電阻一隨產品交付用戶使用3年,產品電路異常,經排查定位于該貼片電阻,表現為阻值變大,從PCB上拆下后,使用萬用表測量阻值,呈開路特性。
對失效電阻一的分析過程如下所述。
2.1.1 外觀檢查
用體視顯微鏡進行外觀檢查,玻璃釉保護層、陶瓷基片未見明顯裂紋等異常形貌。面電極缺失,露出陶瓷基體,如圖2所示。
2.1.2 阻值測試
利用數字萬用表對電阻端電極不同位置間阻值進行測試,測試位置如圖2中數字標識,結果見表1。R12正常,表明電阻膜無異常,R23和R13開路是由于位置2和3間面電極缺失、不連續造成的。
表1 失效案例一阻值測試結果
圖2 失效案例一外觀形貌
失效原因:經分析,認為該貼片電阻面電極存在微缺陷,在焊接過程中,銀層熔于焊料,形成局部空洞,形成“錫吃銀”現象,在后續使用過程中,空洞逐步擴大,電阻阻值逐步增大,最終導致電極脫落,電阻開路。
失效模式:開路。
失效背景:分析電阻二在調試過程中失效。
對失效電阻二的分析過程如下所述。
2.2.1 外觀檢查
對貼片電阻在板形貌進行外觀檢查,焊錫表面有明顯空洞(如圖3(a)所示)。去除焊錫后,端電極與焊盤有明顯分離(如圖3(b)所示)。
圖3 失效案例二在板外觀形貌
將失效貼片電阻從PCB上解焊后,對其形貌進行觀察,發現:失效電阻正面玻璃釉保護層和陶瓷基片部分缺失(如圖4(a)所示);背面端電極部分不完整,部分缺失(如圖4(b)所示);側面端電極明顯斷開(如圖4(c)所示)。
圖4 失效案例二解焊后外觀形貌
2.2.2 阻值測試
利用數字萬用表對電阻端電極不同位置間阻值進行測試,測試位置如圖4中數字標識,結果見表2。R12正常,表明電阻膜無異常,R34開路是由于位置3和4間側面端電極缺失、不連續造成的。
表2 失效案例二 阻值測試結果
2.2.3 能譜分析
分別對失效貼片電阻側面端電極不連續處、圖4(c)中位置4和背面端電極進行能譜分析,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能譜分析結果
失效電阻側面端電極不連續處主要成分為O、Al、C、Si、Ag,為端電極金屬脫落露出的陶瓷基片;位置4處主要成分為O、Ni、Al、C、Cr,為端電極外層電鍍錫脫落而露出的阻擋層(Ni/Cr);背面端電極成分為Ag、C、O,露出端電極內層金屬(Ag)。上述能譜分析結果中,Na和Cl元素應為人體沾污所致。
失效原因:電阻端電極缺失,缺失處未見明顯異常元素,在板時焊錫可見明顯空洞,且端電極與焊盤明顯分離,經分析,認為該貼片電阻開路失效原因應為在焊接過程中,對端電極造成了損傷,導致端電極外層甚至部分內層電極脫落。
失效模式:阻值漂移。
失效背景:失效電阻三隨產品所在整機進行溫度循環、振動、熱真空、高溫老煉等試驗后,性能異常,經逐級排查,定位于該電阻。拆卸后,測試阻值約500 Ω(正常應為10 Ω),阻值漂移失效。
對失效電阻三的分析過程如下所述。
2.3.1 外觀檢查
對失效貼片電阻外觀進行檢查,端電極完整有焊料殘留,瓷體未見明顯分層、裂紋等異常,正面玻璃釉保護層有明顯裂紋、鼓包和燒蝕坑(如圖6(a)所示)。燒蝕坑內可見明顯金屬色澤熔融物(如圖6(b)所示)。
圖6 失效案例三外觀形貌
2.3.2 X射線檢查
對失效貼片電阻進行X射線檢查,結果如圖7所示,電阻膜可見明顯缺損,表面玻璃釉保護層存在明顯鼓起,與外觀檢查結果一致。
圖7 X射線照片
分析原因:大電流通過貼片電阻時,電阻膜會產生大量熱,因體積小其散熱面積也非常小,電阻膜中心部位熱量最難及時散出,相對容易燒毀,出現熔坑。因此,推斷失效貼片電阻在試驗過程中遭受了過電應力,導致電阻膜中心部位燒毀熔融,電阻增大。
針對貼片電阻,簡單介紹了結構和常見的失效模式,通過三個失效案例的具體分析過程,為貼片電阻的可靠性提高提供支撐。貼片電阻焊接過程中,盡可能使用表面安裝工藝,減少手工焊接過程對其造成的影響。在使用過程中,根據需求,選擇功率、耐壓、散熱等相匹配的型號,減少使用過程中的失效隱患,揚長避短,更好發揮貼片電阻優勢,保證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