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丹丹 葉恬汝

瑞安協創中心大樓
以優勢產業集聚高端要素,以高端要素引領產業升級。瑞安以協創中心為依托,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助推汽車零部件產業跑出“加速度”。
在東新科創園一期的溫州(瑞安)智能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協創中心”),一塊LED 顯示屏引人注目。只需點點屏幕,就能根據企業需求,在人才庫中精準匹配可提供技術服務的工程師。
從家庭小作坊起步,到如今的瑞安制造拳頭產品,瑞安汽車零部件產業經過40 余年的發展,正面臨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協創中心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集聚一批海內外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共享技術、成果、人才等資源要素,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在該中心的牽線搭橋下,一些產業共性技術難題、企業個性技術需求得到了有效解決。
產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瑞安汽車零部件產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就嘗到了技術“卡脖子”之痛。比如,在大規模新能源汽車接入電網后,區域電網負荷如何滿足車輛充電、保證電動汽車與電網的協調互動發展,同時解決用戶高峰電價的問題,是各方關注的熱點及亟待解決的問題。
工泰電器有限公司是瑞安一家集科研、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高科技企業。近年來,企業在新能源汽車“有序充電”項目中遇到了平臺架構策略、控制器、整體解決方案、自主知識產權、行業標準起草等瓶頸問題。協創中心專家通過調研后,立即啟動《新能源汽車有序充電整體解決方案及策略》立項工作,協調五菱工業、奇瑞汽車等主機廠,中國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軟件類高校,中國信息通信院、中國汽研等研究檢測機構成立專家攻關組,開展技術攻關。
“有序充電是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同時具備主機配套與售后市場兩個要素,中心將其作為近期的一個重點項目來抓,將集聚優勢資源全流程、全周期參與到項目攻關中。”協創中心主任張國祥說。
在瑞安,和工泰電器一樣通過協創中心吃到技術“紅利”的企業還有很多。
行業企業的不同需求,催生協創中心開展個性化服務。成立之初,協創中心就從瑞安1800 多家汽配企業中,摸排出了110 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不同的渠道,把企業的“卡脖子”技術難題收集起來,“一對一”精準服務、“點對點”把脈問診,助力解決產業前沿技術研究關鍵問題、行業共性痛點問題、中小企業個性服務問題。
工程師是汽車零部件產業領域科創成果轉化落地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張國祥看來,協同創新,讓每一個工程師的能力有充分的“用武之地”,是協創中心發展的重要方向。
在協創中心,除了17 名專職工程師常駐為企業的創新“問診把脈”外,還多元配置了2882 名兼職工程師,覆蓋動力總成、電子電器、內外飾、底盤、車身系統等汽車全產業鏈各技術領域。
“這打破了原有的工程師‘單位所有’狀態,讓他們成為面向整個行業的共享工程師,大家‘組團’攻關、破解難題,事半功倍。”張國祥表示,科技人才找到用武之地,特色產業實現迭代升級,通過協創中心這個樞紐,這條創新鏈形成了良性循環。
2021 年11 月,瑞安智能汽車零部件工程師對接云平臺上線,協創中心可根據企業遇到的難題,向入庫的共享工程師進行線上咨詢。該平臺上線以來,共幫助瑞安企業解決痛點難點問題百余個。
不僅如此,協創中心還發揮產業“磁吸”效應,以優勢產業集聚高端要素,以高端要素引領產業升級,依托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可轉化的科技成果征集”系統平臺,面向全國各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征集汽車領域可轉化科技成果340 項。2022年1 月,在協創中心舉辦的汽車科技成果全國首發式上,40 項汽車科技成果向瑞企拋出合作“繡球”。目前,已有3 項成果進入合作攻關階段。
此外,協創中心發布了汽車供應鏈尋源協同平臺和汽車產業科技創新需求征集平臺,借力數字化,給瑞安汽車零部件產業裝上“最強大腦”。
據了解,協創中心由瑞安與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合作打造,構建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融合發展新模式,依托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資源優勢,聯動全國整車廠、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工程師,結合千余家瑞安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供應鏈、技術創新大數據庫,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新服務。當前,該中心借助數字化東風,發布了根據瑞安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現狀“量身定制”的工程師對接云平臺、汽車供應鏈尋源協同平臺、可轉化科技成果征集系統、汽車產業科技創新需求征集系統,搭建智力資源與企業需求間的橋梁。

工程師對接云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