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溫嶺修訂出臺了《溫嶺市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讓創新主體真正在政策上受惠。日前,針對2021 年在研發投入、平臺建設、項目創新等方面取得成績的202 家企業及平臺,溫嶺市科技局提前發放了4000 余萬元惠企獎勵,用真金白銀為企業發展“減成本、降運維”。
近年來,溫嶺聚焦企業創新發展,不斷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出實招、求實效。先后引進了浙江工業大學溫嶺研究院等16 家高校院所,并建成了泵業、工量刃具、鞋帽、汽摩配件等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實現四大產業集群全覆蓋。通過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工程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計劃,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投入后補助等支持政策,鼓勵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全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趙碧瑩 柯程)


近日,全球首批商用堆碳-14 輻照生產靶件在海鹽中核集團秦山核電三廠2 號重水堆機組入堆,預計2024 年向市場供貨,這將打破我國碳-14 同位素供應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開啟海鹽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新篇章。
近年來,海鹽搶抓機遇、發揮優勢,依托秦山核電積極謀劃發展核技術應用產業,規劃建設核技術應用(同位素)產業園。圍繞同位素全產業鏈,致力于打造集同位素研究與制備、核藥研發與生產、核醫學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于一體的全國醫用同位素產業示范基地。下一步,海鹽縣與秦山核電還將共同打造“清潔能源示范基地”“核工業大數據基地”“核電人才培養基地”,助推高水平建設中國核電城、高質量發展核電關聯及核技術應用產業,努力打造企地共融、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本”。
(陳家旺 徐冰潔)
在日前發布的2021 年金華各縣(市、區)創造力排行榜中,東陽市以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5.79 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806 件,位列金華各縣(市、區)首位。此外,在同步發布的2021 年金華市創造力十強鄉鎮(街道)、2021 年度金華市創造力50 強企業和新增發明授權20 強企業榜單中,東陽橫店鎮和江北街道分別位列十強榜單的第一位和第六位,共有13 家企業位列創造力50 強,3 家企業位列新增發明授權20 強。
專利是知識產權的重要內容,是技術創新的集中體現,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助力。下一步,東陽市將從搭建知識產權高能級平臺、實施知識產權保護行動入手,開展關鍵領域、重點環節、重點群體知識產權綜合行政執法,降低企業維權成本,推動全市知識產權整體水平再上新的臺階。
(董瑩)
為助力水產養殖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和精準化”,三門縣依托沙柳街道旗門塘青蟹數字化養殖示范基地項目,著力打造一條“科技創新、生態發展、數字轉型、三產融合”的三門青蟹全產業鏈體系。
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約1000 萬元,建設規模為1600 畝,于2022 年2 月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項目進度的20%。建成之后,可以全天候幫助養殖戶進行水質監控,實時了解養殖塘溶氧量、水溫、pH 值等相關數據,促進青蟹養殖過程與監督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從而進一步降低養殖風險,提升養殖效益。同時,可有效提升智能化養殖水平,減少環境污染和藥品投放量,保障水產品安全,增強產業競爭力,引領傳統水產養殖向綠色、智能、高效的現代水產養殖方式轉型升級。
(鄭宏堅)


日前,固生堂中醫控股集團與溫州市龍灣區政府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推進更多更好的中醫醫療健康產品及解決方案在龍灣落地,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為持續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增添新動力。
此次簽訂合作協議,是固生堂中醫與龍灣區共享發展機遇、推進合作共贏的嶄新起點。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攜手推動固生堂溫州總部建設,在華東地區打造以龍灣為中心的區域總部、集采中心以及納稅主體;推動固生堂中國眼谷研發中心建設,與中國眼谷合作推進中醫經典方劑的產品化,中醫診療技術的現代化;推動互聯網醫院建設,探索公立醫院公益性與市場化結合新模式,打造中醫連鎖醫療機構,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力爭將其打造成為溫州當地中醫醫療服務龍頭企業。
(盧俊杰)
2022 年第一季度,杭州市西湖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完成28.08 億元,同比增長39.7%;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完成21.46 億元,同比增長67.4%,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81%,超出目標值6.7 個百分點,保持高速增長。
近年來,西湖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的補助力度,2021 年落實企業研發加計扣除共計124 億元,惠及企業1637 家次;兌現研發后補助金額超2600 萬元,惠及企業77 家次。2022 年第一季度,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3.79 億元,同比增長32.5%,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為4.53%。大力支持創新載體建設,目前已創建省實驗室1 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4 家、省級企業研究院40 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8 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124 家、市級企業研發中心229 家。
(陳李果 伍海舟)
2021 年以來,常山縣聚焦軸承產業,依托浙江理工大學常山研究院創新載體,強化產業鏈、創新鏈、政策鏈“三鏈”聯動,開展科技成果轉移支付試點,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已有6 家企業與浙江理工大學簽訂了技術許可合同,獲得36 項專利免費許可2 年。
一是堅持企業主體、高效匹配原則,根據需求池歸集成果池。下沉12 支專家團隊力量,深入70 多家企業車間走訪調研,凝練技術需求。二是針對共性技術需求,探索成果轉移支付點上試驗運用、面上推廣共享的模式,實現一項成果多家企業受益。如“鈦鈷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專利技術通過召開發布會,向軸承鍛件企業進行推廣共享。三是政策激勵,為成果轉化提供保障。出臺常山縣科技新政“十條”,創新主體購買科技成果的,給予一定補助;實現產業化的,按技術合同實際支付額的20%給予補助;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的,按技術合作費用的60%給予補助。
(黃小春)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通報2021 年度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結果,秀洲國家高新區位列第51 位,較2020 年度排名晉升10 位,刷新歷史排名紀錄。
2021 年,秀洲國家高新區堅持黨建引領,持續推動園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一是積極打造以光伏產業、數字經濟等產業為主導,高端裝備制造和大健康產業為重點的現代產業體系。2021 年光伏新能源產業實現產值182 億元,同比增長2.2 倍;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實現產值290.84 億元,同比增長97%。二是加強創新型領軍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培育發展。2021 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同比增長50.9%,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9%。累計已有科技型企業370 余家,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近150 家。三是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目前高新區已擁有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7 家,省級企業研究院15 家。
(董明明)
日前,臺州市椒江區科技事業中心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舉行,標志著該區科技創新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據了解,該中心將統籌椒江區科技工作和科創資源,為全區科技事業發展提供宏觀決策、創新平臺管理、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保障,為構建多元參與、協同高效的現代科技創新管理體系提升科技供給能力。中心還將沿著椒江區委、區政府錨定的目標,全力打造區域科創高地和優創美地,推動椒江成為全市產業創新首選區、人才引育集聚區、創新生態最優區。2022 年,椒江將加速推進東部創新港建設,力爭實現規上工業企業R&D 投入增長20%,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3 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94 家。
(蔣夢瑩 欒旖旎)
日前,“科創中國”溫州站——永嘉縣泵閥產業技術交流會成功舉辦,此次交流會以“數字溫州· 引領發展”為主題,圍繞解決永嘉縣泵閥產業“卡脖子”難題,建立技術專家、企業精準對接服務機制,打通科技服務供需通道。
一是點對點開展技術需求調查。技術專家團先后走訪了30 多家泵閥企業,圍繞永嘉泵閥行業鑄件、鍛件及相關配套件產業排摸了56 項技術難題。二是面對面解決企業“卡脖子”問題。針對排摸的難題,精準篩選10 位泵閥行業專家,邀請了保一集團有限公司等17家泵閥企業代表,開展面對面交流,通過當場認定方式,解決泵閥企業專項人才缺乏和技術需求問題。三是心貼心建立聯系服務企業機制。發揮溫州科技服務團、高校、科研平臺、市級學會的優勢作用,建立服務企業聯系工作機制,定期開展走訪調研、技術答疑等服務。
(王俊)


近日,位于杭州大創小鎮的正泰中自科技園入選2021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名單,確定為149 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之一,實現了錢塘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十四五”的“開門紅”。據了解,該科技園是太陽能光伏與建筑一體化應用達到屋頂全覆蓋的節能產業示范園,園區以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為主導產業,著力打造“空間+孵化+加速器”的鏈條式孵化園區,已培育企業100 余家。
近年來,錢塘區堅持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質量發展,已累計培育20 家眾創空間和30 家科技企業孵化器,5家眾創空間獲得國家級眾創空間備案,國家級孵化器累計達6 家。接下來,錢塘區將進一步加快形成“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的綜合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持續釋放社會創新創業的活力。
(馮云昊)
近年來,杭州市臨平區按照“規上企業全覆蓋、龍頭企業求突破、區分行業強管理”的思路,加快培育創新主體,集聚創新資源,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
一是強化政策支撐,出臺《臨平區支持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大企業研發機構的支持獎勵力度。2021 年,累計兌現各類企業研發機構獎勵補助資金4700 余萬元。二是發揮企業研發機構創新優勢,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牽頭攻克關鍵共性、前沿引領技術難題。2021 年,企業研發機構成功入選首臺(套)產品攻關項目2 項,認定首臺(套)產品5 項,共6 項成果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推進企業研發機構與浙江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重點高校交流合作,通過共建校企聯合研究院、創新聯合體,暢通設備、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整合和共享。
(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