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陳苑
東臨太湖、西倚天目,湖州市長興縣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邁著科技創新的堅實步伐,煥發勃勃生機。
自2021 年以來,長興縣強化新能源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要素保障,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做足產業文章,創造應用場景,打造高新區塑造變革縣域典范,推動共同富裕縱深發展,在服務企業、引領發展中實現好事辦實、實事辦好。
走進浙江天能動力能源有限公司的鉛酸電池行業數字化未來工廠,5G 通信技術已覆蓋全廠區,3D 仿真與數字孿生技術已廣泛應用到制造工藝、工裝模型等的數字化設計與改進中,工廠內1 萬余個傳感器和數十個工業軟件系統深度融合……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高性能、環保型鉛蓄電池研究與制造的企業,天能動力能源有限公司把未來工廠建設與綠色能源工業互聯網平臺搭建深度融合,產業智能化應用水平不斷提高,一個綠色、智能的未來工廠初現雛形。“通過智能改造,我們生產效率提高了30%,產品研制周期縮短35%,能源利用率提高20%。”廠區負責人說。
從傳統制造走向智能制造,再走向全面數字化,天能的升級之路是長興高新區內企業轉型的一個縮影。
2021 年以來,園區以建設“未來工廠”為著力點,在構建新智造體系上持續發力,將雄鷹企業、單項冠軍企業、“金象金牛”企業及其培育企業作為第一梯隊,產值1 億元以上重點骨干企業作為第二梯隊,其他規上企業作為第三梯隊,分層次推進升級改造工作。據悉,目前園內已建成未來工廠培育企業3 家,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8 家,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6 個。
創新驅動提升產業層級,在長興高新區內,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品制造業、耐火材料業等傳統行業也在悄然轉型。
紡織行業聯合浙江省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規劃織造印染行業大腦建設,升級現有紡織云平臺,籌建家紡時尚面料及家紡成品柔性供應鏈賦能平臺,實現“織造—前處理—數碼印花—設計—成品物流—訂單”的全鏈式數字化賦能。非金屬礦物制品制造業持續實施提升工程,鼓勵基礎好、意愿強的企業在建設數字車間、智能工廠方面先行先試。耐火材料行業打造專業服務共享平臺,為企業提供耐火材料檢測、研發和技術支持、人才培訓等專業服務,累計實施產品檢驗1263 批次。
省委書記袁家軍在2021 年的浙江全省數字化改革推進會上強調,要進一步迭代深化對數字化改革理念、思路、方法、機制的認識,加快打造數字化改革標志性成果……長興縣高新區以提高塑造變革能力為動力,勇立數字化改革潮頭,力爭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重大項目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

湖州長興縣太湖綜合旅游觀光帶 供圖/視覺中國
長興高新區積極布局發展數字經濟,大力招引產業龍頭企業和引領性項目,加快步伐推動重大產業項目招引促建,搶占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和制高點。“我們成立數字經濟產業招商專班,依托數字產業(杭州)創新基地、數智大廈、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平臺,引進一批產業鏈上下游‘大好高’項目。”據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21 年,高新區新引進億元以上數字經濟項目10 個,排定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重點項目43 個,已累計投資31.55 億元。
在厚植招引項目沃土的同時,長興高新區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發展壯大,推動數字經濟制造業朝著多元化、集群化方向邁進。在集成電路產業領域,園區依托中晶科技加快半導體硅材料研發與生產工藝創新,研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半導體用單晶硅生產、加工技術;在射頻集成電路領域,集邁科三維異構微系統項目已投產,全年實現產值超3000 萬元。
在“浙里辦”APP“企業碼”里有個數字化應用——“碳效碼”。這個“碼”,可以讓企業足不出戶就能實時查詢了解碳排放、碳效等級等一系列數據,還能了解企業在同行業內的排名等情況。
這個讓碳排放一“碼”了然的“碳效碼”,是長興高新區內的浙江慧源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研發的。據公司負責人介紹,“碳效碼”立足碳達峰碳中和“大場景”,從企業和區域(行業)碳耗“小切口”入手,形成一套較為完整、能落地的5 級碳效量化體系,目前已為全省4 萬多家企業提供碳效服務。
“碳效碼”這一數字化應用場景是園區在惠民利企、賦能治理上的一大突破和成效。2021 年以來,園區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聚焦共同富裕,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為目標,累計建成應急指揮、碳效碼、兩慢病、黨員管理等城市大腦縣級數字駕駛艙5 個,成功“揭榜掛帥”省級場景應用試點3 個。
園區還實施了“科技貸”數字化改革省級試點,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放科技貸款4 億余元。積極探索工業投資治理新模式,圍繞項目從簽約、開工、建設、竣工到投產、上規、達產全生命周期,創新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應用場景,518 個項目接入系統,實現從簽約到達產的可視化管理,加速推進項目“雙產”。此外,園區以動力電池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為支撐,以數據資源為核心,打造動力電池產業大腦應用場景,推進企業側和政府側資源融合、共同協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要素鏈、政策鏈等“多鏈”綜合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