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藝
內容摘要:德彪西是著名的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在他的創作生涯中,最叫人熟知的就是他開拓的“印象主義”音樂,并在當時對音樂界產生了深遠且濃厚的影響。“詩意”一詞本意是指像詩句里表達的那樣給人以美感的意境,而在《月光》這首曲目里,德彪西意境之美的表達就像詩人用詩句所表達的美感那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本文將《月光》一曲與“詩意”一詞相結合,賞析《月光》這首曲目中呈現的詩意美。
關鍵詞:德彪西 鋼琴 月光 詩意美
德彪西作為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人物,雖說都能從他的音樂中感受到印象主義的氛圍,但他本人卻并不喜歡“印象主義”這個詞語。德彪西說他的音樂就是把五官所接收到的所有的印象轉換為他能表達出的音樂。印象派的曲目在表達上相較于其他曲目的直接與奔放,會顯得更加隱喻和委婉,更喜歡追尋一種神秘模糊且難以捉摸的細微的東西。大多給人一種飄渺的意境,帶來如夢如幻的美感。聆聽者們在傾聽這樣的音樂時都會有一種在夢中的感受,賞析這首《月光》就如同品味富有詩意化的詩句那樣,朦朧飄逸卻富有內在意蘊,因此,德彪西的《月光》與所謂的詩意之美表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德彪西與印象派音樂
1.德彪西的人物歷程
德彪西生于法國巴黎,從小就過著貧苦的生活。他不像莫扎特出生于音樂世家,德彪西的家庭以開小賣部為生,家中沒有在音樂上造詣深遠的人。由此可以得知,德彪西的音樂天賦不是通過耳濡目染產生的,也不是通過周遭環境影響所形成的,但他對音樂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可是家中沒有任何人從事與音樂相關的工作,也沒有任何人是音樂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彪西迸發出的對音樂的足夠熱愛,得到了親戚支持,他九歲開始跟隨一位意大利鋼琴家學習,但這位鋼琴家并沒有發現德彪西的音樂天賦,他的第一次鋼琴學習便草草收場了,可是德彪西對音樂的熱情依舊沒有減弱,在一次父親與從事音樂的工作者聊天時,他認識了人生中的第二位老師,也是德彪西音樂生涯中重要的恩師與貴人——弗勒維爾夫人。由此,德彪西的第二次音樂學習開始展開,弗勒維爾夫人在音樂和文學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她不僅是著名鋼琴家肖邦的學生,還是著名詩人保羅·韋爾倫的岳母,在跟隨弗勒維爾夫人的學習生涯中,德彪西在音樂和文學上都受益匪淺。在幾年的學習后,德彪西成功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開始了系統的音樂學習。
2.印象派音樂的誕生
德彪西在1831年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貴人——梅克夫人。梅克夫人無比熱愛音樂,她的人脈十分廣泛并且有著殷實的財力,資助過非常多的音樂家。梅克夫人發現德彪西對音樂有很大的潛力,因此將他聘任為家庭教師,負責她子女的鋼琴學習。在成為梅克夫人的家庭教師期間,德彪西曾多次與梅克夫人一家游覽歐洲,到許多城市觀光,這樣的游歷經歷使得德彪西的眼界變得愈來愈廣,對于音樂的認知與創造也有了更深層次的啟發。在游覽過程中,他們來到了俄羅斯莊園并居住了許久,在此期間,德彪西了解到了俄羅斯民族樂派并有幸認識了其重要代表人物穆索爾斯基,這次的相遇與交流也為印象派音樂的創立埋下了一粒特別的種子。幾年后,德彪西認識了當時著名的女高音瓦妮耶夫人并與她相愛了,在瓦妮耶夫人的家中,德彪西不斷地被當時流行的印象派畫作吸引并影響,這也是為印象派音樂誕生而埋下的第二粒種子。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德彪西在不同的活動上受到不同領域的影響,比如瓦格納的歌劇、印尼民族音樂形式等,逐漸為印象派音樂的誕生匯聚力量。而印象派音樂誕生前的質的飛躍是德彪西將新的創作作品與詩歌進行結合,在1890年德彪西加入了以“詩人之王”馬拉美為主要人物的巴黎文藝沙龍,德彪西在沙龍活動中主要為詩歌進行譜曲,在活動期間,德彪西創作了一批又一批精彩紛呈的印象派音樂作品,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印象派音樂。1889年,巴黎國際博覽會的爪哇哇美蘭樂隊演奏的音樂作品和東方國家展覽廳時常播放的東方音樂、東方音樂的曲調和調式等因素為德彪西的創作給予新的靈感,他把東方音樂中的五聲音階與傳統的西方音樂進行對比實踐創作,最終開創了具有“清新、淡雅、樸素自然的朗誦性”的法國音樂風格,也就是“印象派音樂”。由此,印象派音樂誕生。
二.《月光》的創作背景與音樂風格
德彪西的《月光》出自他創作的鋼琴組曲《貝加莫組曲》中的第三樂章,又稱《明月之光》,是他在意大利游覽期間,對意大利北部貝加莫的風景尤為印象深刻,并且對貝加莫的月色流連忘返,便用細膩的和聲語言與獨特的音樂風格創造了這首曲目。羅曼·羅蘭曾稱德彪西為“偉大的夢境畫家”,而《月光》正是這個朦朧夢境的作品體現。這首有著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雙重色彩的樂曲,在一層又一層的旋律線條和和聲進行中展現出一幅靜謐的月夜時刻。德彪西既像羅曼·羅蘭所稱贊的那樣是一個“夢境畫家”之外,他還像一個“音樂詩人”,將許多細膩柔美的內心情感像詩人筆下那樣,詩意化的表達出來,他的這首《月光》,無論是客觀的景色還是主觀的內心情感,都將“詩意之美”體現的淋漓盡致。這首作品是德彪西從浪漫主義音樂風格轉向印象主義風格過程中的一首過渡曲目。整首曲目大體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樂段的主題運用的是有表情的行板,整體節奏是舒緩的,開頭旋律如同傍晚剛浮出的月亮緩慢進入,讓人眼前浮現出走在一條空曠大道上,月光從樹梢間瀉下的景象,一種淡淡的靜謐之美油然而生。隨后出現了自由速度節奏的插曲部分,就好似微風吹過,星星點點的光斑隨著樹葉的晃動也開始輕柔的擺動起來。第二樂段相較于第一樂段,速度節奏更加輕快明朗,左手是連貫的分解和弦,右手的旋律則出現了很多短小的樂句,左手的分解和弦就如同傍晚的微風帶給人的感受——柔和、輕盈,第二部分帶來的意境就像是月亮從重重疊疊的云層中逐漸清晰,一種“皓月當空”的意境出現,就像詩人常常喜歡借月抒情,月色的描繪無論是在詩詞中還是音樂作品中,都是帶來美感的美好事物。值得一提的是,中段的音樂風格與第一段和第三段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分解和弦的速度逐漸加快,踏板也頻繁開始出現,使得音樂色彩更加的飽滿,上聲部的旋律線條也在上升的音樂氛圍中突顯出來。最后,上聲部的主要線條愈來愈清晰,速度開始變快,情緒也開始激昂起來,好似月亮終于從厚重的云層中沖破出來,明亮的月色照耀著每一處地面,分解和弦的不斷涌動加之速度情緒的變化,讓我們感受到中段輕快活潑的音樂風格。第三個樂段是整首曲目的尾聲,音樂風格又回到了第一樂段的音樂效果,整體的旋律線條開始變得平靜,分解和弦呈現出幽靜的氛圍,節奏也恢復了開頭的平靜,琶音襯托著輕盈的主旋律,整體的音樂氛圍回到了剛開始的安靜祥和,聆聽者們的情緒也隨之慢慢安靜下來,逐漸再現開頭的柔美、輕盈的意境,并在漸漸變緩的分解和弦中結束整首曲目。
三.《月光》詩意美的具體體現
1.《月光》的線條美
樂曲的旋律線條并沒有過多的起伏,整首曲子聽起來非常之平和,旋律從右手逐漸過渡到左手,除了幾處情緒稍微有些許高漲外,其他時候都無比恬靜溫柔。整首曲子的線條呈現除了右手的旋律起伏之外,尤為添彩的還有左手的和聲添置,和聲的應用使得曲目的旋律線條更加的飽滿并富有色彩,從三度和弦到四度五度和弦,彈奏出的音響效果逐漸遞增,和聲效果愈來愈濃厚,并且逐漸和清晰的高音部分的旋律走向相適應,使得情緒更加飽滿,更能呈現出月光下空靈清透的氛圍。這首作品的旋律線條的呈現還體現在德彪西使用了小間距三度環繞式的旋律進行方式,使得曲目聽起來非常的平靜慵懶,并且多聲部旋律的運用使得整首作品更加具有音樂層次感,形成更加鮮明的旋律線條美,將曲目想要呈現的意境用旋律來回交替的更加清晰。
2.《月光》的節奏美
整首曲目的節奏一直處于平緩的狀態中,但卻不失豐富的節奏內涵。德彪西善于運用弱起小節,在這首《月光》中,有許多的二連音和三連音,這些連音的重疊使用使得曲目的節奏和線條更加有層次,如同月光下的涓涓細流從身旁緩慢流過,除了這些非均衡性的二連音和三連音之外,德彪西還運用了許多不協和和弦,在較緩慢的節奏中帶來了許多有趣的音響色彩,還有左手許多分解和弦的出現,通過琶音的彈奏使得左手伴奏與右手的旋律相呼應,如同月光輕柔的灑在湖面上,點點星光,在水波的蕩漾下顯得格外靈動,這樣不同的音樂節奏相加,增強了樂曲的色彩與律動,將靜態的景色用音樂節奏描繪的更加鮮活。
3.《月光》的意境美
《月光》描繪的是德彪西在意大利留學期間,對意大利北部貝加莫的自然景觀,尤其被貝加莫夜間的月下景色所深深吸引,由此創作了這首令人驚嘆的《月光》。從變化莫測的節奏上可以看出,這首曲目同樣受到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但德彪西本人并沒有特意將這首曲子加以更多的詮釋,可每每聽完這首曲子,所有月光下的意境似乎都在從每一個音符間迸發出來,形成一幅鮮明靈動的月色美景,仿佛自己就在那朦朧的月色下。雖然德彪西并未給這首曲子給予過多的內涵,樂曲的名字——《月光》二字也十分言簡意賅,但在聽完整首曲目時,人們都不得不被這首曲子帶入到德彪西的“月光”場景里去,曲目本身的意境也如同微風般拂面而來,就好似自己就在一片重重疊疊的森林中,遠方是高山環繞,近處有涓涓細流,站在一棵大樹下,月光透過樹的縫隙灑下來,形成斑駁的樹影,渲染出神秘且唯美的景象。無論是彈奏者還是傾聽者,在彈奏或是傾聽這首曲子時,都會跟隨旋律和聲的進行逐漸進入到德彪西描繪的那幅月色之下,靜靜的佇立其中,感受月夜之美。
四.《月光》詩意美之下的演奏分析
這首作品大多給人一種飄渺的意境,聆聽者聽到這首曲子都有一種在夢里行走的感覺。作為一首較舒緩的曲子,在演奏技術上的要求并不太高,手指的跑動也不太多,主要還是在音色的處理以及曲目的情緒理解上,對于這樣一首有詩意有意境的曲目來說,演奏者應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樣一首娓娓道來的曲目,至始至終都應該保證肩膀到手腕都是“放松”的狀態,但這種放松不是指的整個人處于一種松散無力的狀態,而是觸鍵感覺上是放松的。例如曲子右手第一個旋律音的音響效果就應是清透明亮的,因此,在肩膀和手臂放松的前提下,需稍微的將手指的關節撐住,這樣才能使得手指下鍵時的音色是有質量的,在演奏時需要將力量往下沉,感受力度從肩膀到手臂手腕再到指尖,將力量與旋律恰到好處的結合起來,有控制的將每一組旋律彈清楚,并且將每一組旋律的表達如講話般娓娓道來,讓旋律通過指尖的觸鍵方式,清晰的“提”出來,從而將曲目中想要表達出的柔美與細膩盡可能通過手指的控制做到彈奏者的內心所想。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首曲目中,一定不能用過多的力量去敲擊鍵盤,應該讓手指盡量貼鍵,減少多余的彈奏動作,讓聲音直接從指尖流出,彈奏時只需將力量彈到底即可,無需使用再多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情緒氛圍較細膩的曲目除了手指需要較深厚的控制力外,踏板也是在演奏中將曲目的“詩意”渲染出來的關鍵,還應將鋼琴踏板處理的非常細膩準確,做到每一組的音樂旋律不渾濁的同時,將旋律線條的意境之美表達出來。在樂曲的開頭部分,建議彈奏者使用弱音踏板,將旋律慢慢的引出來,并在之后根據曲目的情緒要求,靈活的對踏板進行切換,但在使用踏板時,應保持整體的連貫性,樂句與樂句之間既要用踏板分離的清晰又要做到音樂語句上的連貫,因而在踩踏板時就要掌握起落的時間,恰到好處的踏板切換才能將樂句清晰準確的表達出來,尤其注意切換踏板時不能留有過多的踏板空隙,這樣會使得音樂句子斷開,從而曲目意境丟失。
德彪西善于運用獨具個性的音樂表達方式,從而帶來了印象派音樂,他不僅是個音樂家,更像是一個音樂詩人,將許多難以表達的尤為細膩的情感用音樂譜寫出來,使得許多靜態的景象通過他的音樂語言編織,讓傾聽者跟隨著他譜寫的音符展開自己的音樂想象,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不斷變化的靈動的動態意象,聆聽《月光》時讓人猶如進入夢境般的朦朧飄渺,雖說德彪西并沒有賦予《月光》過多的情感和意義,但是也正因如此,包裹著濃濃的詩意的音樂線條在時間的打磨下,意境和意義竟顯得尤其珍貴美好,因而流傳至今。
參考文獻
[1]尚雅瓊.月色朦朧——淺析德彪西的鋼琴作品《月光》[J].黃河之聲,2018,(13):69.
[2]蔣傳星.談德彪西音樂創作風格的創新——以《月光》為例[J].黃河之聲,2019,(17):25.
[3]孫婧祎.德彪西鋼琴曲《月光》中的印象主義音樂風格[J].戲劇之家,2021,(05):81-82.
[4]曲海洋,鄒熹慧.德彪西鋼琴作品《月光》中的朦朧寫意美[J].黃河之聲,2021,(08):78-80.
[5]王怡菲.德彪西的印象主義音樂風格分析——以鋼琴曲《月光》為例[J].黃河之聲,2021,(10):40-42.
[6]王小煒.論德彪西鋼琴曲《月光》的音樂分析及演奏處理[J].黃河之聲,2021,(02):38-41+49.
[7]張明儀.淺析德彪西鋼琴作品《月光》的音樂創作風格[J].戲劇之家,2021,(28):58-59.
[8]劉致暢.德彪西《月光》的藝術特征與演奏技巧研究[J].北極光,2019,(10):44-45.
[9]李曉琳.德彪西的鋼琴作品《月光》探析[J].北方音樂,2020,(06):79+81.
[10]谷倩.試析德彪西《月光》的演奏[J].鋼琴藝術,2019,(04):33-37.
[11]丁大水.德彪西《月光》的創作特點與演奏要意[J].齊魯藝苑,2012,(02):42-44.
[12]張甜甜.談德彪西《月光》音樂審美特征與演奏[J].黃河之聲,2007,(0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