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路遙(1949-1992),中國當代作家,其代表作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鄉土情結是路遙作品中最強烈的部分。由于出生在農村,路遙對農民的生活問題有深刻體悟。他總是把自己當成一個農民的孩子,熱愛養育他的荒地。因此,濃郁的“土地色彩”洋溢在他很多部作品中,這也構成了路遙作品鮮明的地方風格。路遙之所以如此熱愛和珍惜這片黃土地,與其生活環境和童年的經歷有關,也與其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有關。他在作品中分析農民心理變化的過程和人格特征,還在作品中反映歷史環境的變化對農民命運的影響。他也用濃重的色彩描繪黃土的美麗世界,表現他對農村、農民和國家的強烈熱愛,體現其對黃土文化堅不可摧的熱愛。路遙將這些強烈而復雜的情感融入他的創作中,譜寫一首黃土高原的情歌。本文把路遙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作為研究對象,進一步闡釋路遙小說的鄉土情結。
二、路遙“鄉土情結”的產生
(一)生于“農民”,始于“農民”
從路遙自傳中了解到,他是一名從農村走向大城市的“集大成者”,作為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他永遠不會忘記這片土地的點點滴滴,他的作品素材大都基于農村生活,這也是他自始至終都認為自己是農民之子的原因。路遙的創作一直以陜北黃土為背景,在家鄉水土的滋養下,生活在那里的人常表現出人性的真、善、美,這些未受過太多文化教育的普通農民,彼此關懷,同舟共濟,產生情如流水的親情。他和普通農民之間建立的深厚情意是他無法割舍的情結,也是他產生鄉土情結的原因之一。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工程量巨大的作品,路遙花了三年時間收集各種與之相關的材料,閱讀了1975年至1985年的所有報紙,并將材料剪貼下來,這期間的工作量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為了小說的真實性,他多次回到家鄉,到大牙灣煤礦體驗生活,與工人們穿同樣的衣服,做同樣的工作,并與他們進行親切交談,他記錄下每一個亮點,所以他的筆記不亞于一部小說。然而,當《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完成時,等到的不是讀者的贊揚和掌聲,相反,它受到了文學研究者的強烈批評。此外,路遙情緒降到谷底。同時,他的身體在日漸操勞下也感到嚴重不適,但他始終像書中的人物一樣,他總是在最深的痛苦中尋找最美的風景。在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創作中,他的身體每況愈下,路遙胞弟王天樂建議路遙立即停止寫作,但路遙仍舊堅持。
《平凡的世界》“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充分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塑造了典型的時代以及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小說通過其最重要的人物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的成長經歷,號召全體青年人在平凡的世界中用奮斗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可以看到,孫少安——不屈服于現實,把責任與使命挑于肩上的傳統淳樸與厚重;孫少平——不隨波逐流,追求理想的大膽與堅韌、樂觀善良且富有責任意識。孫少安在《平凡的世界》中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雖然被命運戲弄,但他們仍然熱愛腳下的土地,仍然愿意在農村扎根。路遙的創作立足于農村和土地,他的作品突出了地域環境的影響,表達了他對家鄉的同情和贊美,但也不僅是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家鄉的贊美。這就是路遙生于“農民”,始于“農民”的人格體現。
(二)路遙人生經歷的影響
路遙出生在一個極為貧苦的家庭。在那個年代,路遙被叔叔收養,因為他是長子,和養父養母住在一起。生活的苦難使路遙性格內向而堅強,但這些痛苦仍然在他的內心和思想中留下了痛苦。作為一個農村孩子,在農村文化的長期影響下,希望感受城市的美麗和喧囂。但家鄉的歲月和人情又不能放棄。從小就建立起來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中,無法抹去。這些經久不衰的情感,使路遙即使有都市的難忘生活,在創作過程中也會毫無根據地喚醒自己的內心情感,深刻分析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心理變化,無論是《平凡的世界》還是《人生》等作品,都能看到路遙作品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農村特色,路遙人生中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尤其是童年經歷,對他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路遙對土地的思考是長久的,從路遙的作品就可以看出,路遙清晰地認識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村生活水平將大大提高,這是歷史的規律。農民進城將成為時代的象征,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農村的滯后面貌也將發生巨大變化,農村將進入現代化。因此,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的鄉土情結終究會成為一種精神寄托。
三、《平凡的世界》中的鄉土情結
(一)對土地的“依戀之情”
土地是承載路遙思想感情的地方,因為路遙從小在農村長大,所以對土地有特殊的感情。路遙始終關注土地和農村的生活現狀,堅持自己永遠是農民的孩子。他把自己對土地“孩子氣”的熱愛融入作品中,表達自己深深地依戀和懷念這片土地。因此,路遙作品中的“鄉土情結”廣泛體現在贊美朝氣蓬勃的故鄉和黃土人民樸素的思想以及友愛的精神家園中。在《平凡的世界》里,孫少安不僅意氣風發,還是一位思想先進的農民,他清楚地認識到,黨首先提出了富民的政策,然后推動大多數人思想進步,在黃土高原開辟一個新世界,做一件轟轟烈烈的事情,為祖先爭光。他的那一句“咱們農民的后代,出路只能在咱們的土地上”便深刻地反映了孫少安對土地的熱情以及對地方目標和精神的追求,贊美孫少安雖然致富了,但是始終不張揚的樸素精神,深刻地刻畫出孫少安不愿炫耀自己,不想看到農民繼續貧苦而無動于衷的心理,揭示了許多農民樸實無華的心理變化。
路遙對這片土地的迷戀始于他對這片土地的崇拜,引用路遙在作品中對黃土高原的描寫:“在漫長的二三百萬年間,這片廣袤的土地已經被水流剝蝕得溝壑縱橫……就在這大自然無數黃色的褶皺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者千千萬萬的人。無論沿著哪一條‘皺紋’走進去,你都能碰見村落和人煙,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議。那些縱橫交錯的細細的水流,如同瓜藤一般串連著一個接一個的村莊。荒原上的河流——生命的常青藤。”路遙對土地的依戀之情深入他的骨髓,路遙有意識地用現代理性思維沖淡濃厚的鄉土情結。因此,他順應時代潮流,讓一些農村青年有機會離開黃土地,在城市過上更好的生活。然而,他強烈的鄉土情結使他筆下的農民人物在城市中沒有精神寄托之地,這也是他作品情節具有鄉土情結的原因。
(二)對情節人物的塑造
在小說的情節的構建上,路遙并不是單純構建現代城市小說,而是立足大環境對小說的主線進行構造,即從農村走向城市的路線。路遙也是從農村走出去的,他深知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城市的現代生活令人向往,但是土地又讓人留戀,這就陷入巨大的矛盾中。在路遙的許多作品中,路遙用現代意識塑造筆下的人物形象,以平和的心態審視鄉村與城市的矛盾,但是不難在他的作品中看到,路遙內心深處不愿農村青年離開黃土地,更希望年輕人能夠扎根黃土,帶領人民走上理想的生活。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塑造的主人公孫少安,不單是傳統農民的形象,而是將現代化技術和思潮引入農村的人物形象。他總是這樣說:“咱們農民的后代,出路只能在咱們的土地上。”孫少安扎根農村,造福鄉親,并讓鄉親過上好生活,同時,得到鄉親們的尊重與信賴。
路遙在作品中表達自己對黃土地的依戀和對陜北人民的熱愛,并塑造許多可親、可愛的人物形象,并進一步對這些形象進行歌頌。《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孫少平出生在貧困的家庭,在學校時常吃不飽,還經常遭到同學的白眼,但是他身上卻有美好的品德。例如,侯玉英曾經發現孫少平在課堂上偷看《紅巖》,還當面進行批判,并向大家揭露他與郝紅梅之間的“戀愛”關系,對于一次又一次的打壓,孫少平并沒有記在心上,反而在山洪暴發時,義無反顧地將侯玉英從水里救出來。雖然郝紅梅因為他窮而沒有選擇他,但是孫少平并沒有因為這個原因對郝紅梅產生怨恨和報復心理。當看到郝紅梅偷手帕時,他還是選擇去幫郝紅梅付錢,避免郝紅梅個人聲譽受損。在孫少平的身上,能夠看到陜北人民的淳樸和善良。路遙筆下刻畫出的這些人物形象,展現出極強的生命力,路遙將陜北人民淳樸的美完美展現了出來。
(三)對陜北方言的使用
從路遙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文中巧妙運用大量的陜北俗語詞匯,在當代小說中顯得極具特色。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大量運用陜北的俗語詞匯,如“腦畔山”“山茆”“川道”“山里洼里”“山鄉圪嶗”“圪塄”“崖根兒”“拐溝”等詞匯。在稱呼上,也帶有鮮明的陜北特色,如將二伯母或者二嬸叫作“二媽”,父輩把自己的子女叫作“娃”,已婚女子叫作“婆姨”,青年男子叫作“后生”等,使作品增加了獨特的陜北文化美。路遙在作品中處處流露出對農民的關心,使對陜北這片土地的贊美完美融合在文中,展現了路遙濃厚的鄉土情結。
四、結語
路遙著力刻畫了孫少安和孫少平這兩個人物形象,他們經過自己的努力奮斗都獲得了成功,孫少安體現出農民思想,立足本鄉本土,對困難的不屈服及以與人為善,實現農民價值的精神。孫少安是新型農民的代表,他們雖然清楚地認識到農村生活的現狀,但絕不滿足于現狀,他們總是能夠找到這片土地的需求,進而通過辛苦的勞動、靈活的做法改變自己的生活;他們立足農村,從不厭棄農村的生活,他們改變自己的生活質量不是從摒棄農活開始的。孫少平是路遙塑造的另一個典型人物,具有鮮明特征。有人說,他就是路遙自己。孫少平被描寫得非常豐滿,他讀書時的天真、極強的自尊感,表現出這個農家子弟剛走出農村,對城市生活向往的羞澀感,高中畢業回到農村做回農民的傷感,在孫少平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他并不是瞧不起農民,鄙視農村生活,而是他不甘心自己一輩子就在農村生活,他有更遠大的理想,因為他酷愛讀書看報,在這些文字里,他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他身上具有農民和城市人的雙重身份,具有農民情感、性格以及在追求創業成功中的堅強、堅韌和自我奮斗的精神。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在平凡的近乎殘酷的現實中不屈服、努力奮斗,在這歷程中所折射出的奮斗力量讓無數讀者為之震撼。
對于這兩個典型人物的塑造,路遙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追求小說故事的細節,這些細節描寫讓讀者感同身受,找到力量的源泉所在。同時,路遙抓住了小說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以及人物發展的小環境。這些環境的描寫為整體故事情節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讓根深蒂固的鄉土情結得到大篇幅展開,把讀者拉回到那個大的環境去,更能夠讓讀者全身心投入這史詩般的文學作品中,體會典型人物的真實生活。路遙是農民的兒子,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在為農民發言,處處都表達著他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家鄉人民的熱愛。鄉土情結是他靈魂深處放不下的思緒,他向世人真實地展示黃土高原上人們重情義、講道德的社會風尚。
參考文獻:
[1]許心宏. 文學地圖上的城市與鄉村[D].浙江大學,2010.
[2]羅笑芳.《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形象解讀[J].普洱學院學報,2021,37(05):74-76.
[3]王宇婷.《平凡的世界》的敘事藝術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9.
[4]趙錄旺.鄉土情結、時代精神與作家創作——路遙、陳忠實、賈平凹小說寫作風格比較[J].唐都學刊,2015,31(06):78-82.
[5]卻景好.路遙小說的鄉土性[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0(04):114-116.
[6]王紹立. 路遙小說的鄉土情結及其文化根源[D].吉林大學,2006.
[7]白玉紅.路遙小說的情感世界[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06):47-49.
(作者簡介:楊天宏,男,本科,六盤水師范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