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華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關節鏡下后交叉韌帶重建術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2018年9月-2020年6月醫院收治的40例PCL撕裂傷且行膝關節鏡下后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的臨床資料,術后均給予早期物理療法及康復訓練,均完成術后6~18月隨訪調查,統計手術并發癥發生率,記錄患者手術前后不同時間視覺模擬評分(VAS)、膝關節Lysholm評分及國際膝關節評分委員會(IKDC)評分結果,總結膝關節鏡下后交叉韌帶重建術的臨床價值。結果所有患者平均隨訪時間(16.2±3.2)月,末次隨訪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均恢復正常,范圍為130°~149°,平均(138.3±3.2)度;術后早期所有患者均未見感染、韌帶松動或斷裂及活動受限等并發癥發生,術后膝關節穩定性較好,術后半年無明顯腫脹;手術前后不同時間VAS評分及膝關節功能評分結果術前,患者VAS評分較高,Lysholm評分及IKDC評分較低,術后6月、12月、18月,患者VAS評分降低,Lysholm評分及IKDC評分上升,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術后12~18月VAS評分低于術前及術后6月,Lysholm評分及IKDC評分高于術前及術后6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膝關節鏡下后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對于提高臨床治療系關節后交叉韌帶損傷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臨床價值顯著,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膝關節鏡;后交叉韌帶;重建術
【中圖分類號】? R686.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2
后交叉韌帶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 是膝關節主要韌帶之一,主要作用是限制脛骨后移和膝關節過伸,限制小腿內旋,可對膝關節的穩定性進行保持,一旦發生斷裂,導致膝關節旋轉、后直向及側方失穩,對膝關節的功能造成影響,引發相關的并發癥,對關節內的其他結構造成損害,更有甚者將會出現膝關節病變[1-2],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隨膝關節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其操作精細,創傷小,對關節內環境影響小,且不易感染,目前在前交叉韌帶重建中已獲得肯定的效果[3]。基于此,為探討關節鏡下后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的PCL撕裂傷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對醫院收治的3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9月-2020年6月醫院收治的40例PCL撕裂傷且行膝關節鏡下后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19~43歲,平均(28.7±3.1)歲;患膝:左膝21例,右膝19例;致傷原因:運動性損傷16例,車禍傷22例,重物砸傷4例;創傷至手術時間3~33周,平均(12.6±3.7)周;40例患者傷后膝關節均出現不同程度后向功能性不穩。納入標準:年齡>18歲;均經MRI檢查顯示后交叉韌帶斷裂;患側膝關節均伴不同程度的疼痛、腫脹、行走打軟腿等體征;后抽屜試驗陽性;Lachman試驗陽性;均接受膝關節鏡下后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病例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肺器質性功能障礙者;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者;患側膝關節既往有手術史者;未接受手術治療者;合并自身免疫功能障礙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臨床及隨訪資料不完整者。
1.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膝關節鏡下后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具體如下:(1)鏡檢:患者給予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成功后,消毒鋪巾,關節鏡入路選擇膝關節前內、前外側,存在血塊的首先將血塊清除,清理殘端,顯露PCL止點并適當保留殘端,明確PCL的損傷情況,標記PCL脛骨和股骨的止點。(2)肌腱準備:選擇健側帶有髕骨塊的股四頭肌腱,取髕骨上極正中位置作縱行切口,約5cm長,將髕骨上極和股四頭肌肌腱暴露,在股四頭肌腱中央位置取長85mm、寬10mm、厚7mm肌腱,于髕骨上極位置選取長20mm、寬10mm、厚5mm的骨塊,修整肌腱和骨塊,將肌腱分為寬度1:2兩束,編織成“Y”形重建韌帶,較細一束用于重建后內束,較粗一束用于重建前外束,將股四頭肌肌腱縫合,最后逐層縫合包扎傷口。(3)建立骨隧道:找出PCL股骨內髁止點,在右膝1點鐘位置軟骨下5mm處鉆孔,建立9mm的PCL前外側束骨隧道,在右膝3點鐘方向建立后內側束隧道,隧道距離不能低于5mm。(4)肌腱引入:將編織好的肌腱引入隧道,骨塊端預留在PCL脛骨止點位置。(5)固定:外旋患肢,取膝關節后側入路,暴露PCL脛骨止點,避免損傷脛神經,在PCL股骨止點位置,建立長20mm、寬10mm、厚5mm骨槽,置入準備的骨塊,使用松質骨螺釘固定,縫合包扎傷口,患肢中立位,使肌腱嵌入骨隧道,屈膝90°,將前外側肌腱編織線拉緊,屈膝30°,將后內束固定,常規放置引流,縫合傷口。(6)康復治療:在康復醫師與治療師指導下行早期物理治療及康復訓練,物理治療包括早期冷療、超短波治療等,并根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于術后2周開始進行康復訓練,包括踝泵、股四頭肌肌力、膝關節活動度訓練與負重訓練等。術后第2天開始等長收縮練習,術后第3天開始直腿抬高訓練,并在康復師的指導下開始被動彎曲鍛煉,未行半月板縫合患者可適當負重行走。術后3個月輕量體育活動,術后6個月完全恢復正常體育運動。
1.3評價指標
(1)并發癥進行觀察,統計所有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率。(2)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觀察。在傷后(術后)6、12及18個月進行隨訪,采用Lysholm評分,包括跛行、支撐、交鎖、不穩定、疼痛、腫脹、爬樓梯、下蹲等方面,總分100分,評分<67分表示膝關節功能狀態較差;67~76分表示膝關節功能恢復尚可;77~86分表示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87分表示膝關節功能恢復優,即評分越高,表示膝關節功能越好。國際膝關節評分委員會(IKDC)評分,包括癥狀、體育活動、功能等方面,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膝關節功能越好。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Lysholm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IKDC分級比較采用Z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術結果
所有患者手術切口均Ⅰ期愈合,術后膝關節不穩定癥狀消失,脛骨結節塌陷征消失,術后所有患者膝關節穩定性恢復滿意,復查X線片及MRI可見重建的后交叉韌帶位置及張力良好,(見圖1和圖2)后抽屜試驗與Lachman試驗均為陰性,無明顯關節不穩表現;40例患者均獲得隨訪調查,平均隨訪時間(16.2±3.2)月,末次隨訪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均恢復正常,范圍為130°~149°,平均(138.3±3.2)度。
2.2手術并發癥觀察
術后早期所有患者均未見感染、韌帶松動或斷裂及活動受限等并發癥發生,術后膝關節穩定性較好,術后半年無明顯腫脹。
2.3手術前后不同時間VAS評分及膝關節功能評分結果
手術前后不同時間VAS評分及膝關節功能評分結果術前,患者VAS評分較高,Lysholm評分及IKDC評分較低,術后6月、12月、18月,患者VAS評分降低,Lysholm評分及IKDC評分上升,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術后12~18月VAS評分低于術前及術后6月,Lysholm評分及IKDC評分高于術前及術后6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見表1)。
3討論
后交叉韌帶是膝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膝關節內最粗大的韌帶結構,在膝關節穩定性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大體形態走行上垂直度大于傾斜度,是膝關節旋轉的軸線,在伸膝終末期似乎通過“鎖扣”機制引導股骨內旋。同時,它承擔著防止脛骨相對于股骨后移抗阻作用的89%[4],是前交叉韌帶斷裂后阻止膝關節過伸的唯一結構。同時在膝關節內外翻應力下對內外側副韌帶提供力學支持[6]。2019年Yu等[5]研究發現,PCL斷裂組在膝關節從0°到90°屈曲過程中患側的股四頭肌和腘繩肌肌力小于健側,并且PCL斷裂會導致患側和健側下肢步態改變,影響下肢的力線和膝關節、髖關節和踝關節的負荷。陳薊等[7]指出,膝關節功能障礙程度與受損傷時間存在密切關聯,一般受損時間越長,癥狀越嚴重,膝關節退行性改變越嚴重,故認為需早期積極采取手術治療PCL損傷,盡早恢復膝關節解剖結構及生物力學功能,避免股四頭肌萎縮,降低關節其他部位合并傷發生風險。
隨著關節鏡技術的發展,鏡下韌帶重建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是目前針對膝關節韌帶損傷的主流治療方案。在關節鏡下進行韌帶重建具有明顯的優勢:切口小,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其優勢表現是多方面的[8-9]。而在手術時機的選擇上,一般在急性損傷3周以內盡早手術。手術時機選擇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是否存在開放性骨折或軟組織缺損。(2)是否存在危及生命的其他臟器損傷以及是否合并血管、神經的損傷。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傷后第一時間就診,并均符合早期手術標準[10]。本研究,進行隨訪發現,術后不同時間,患者膝關節疼痛程度均降低,膝關節Lysholm評分及IKDC評分均上升,提示患者膝關節功能得到明顯改善。且術后早期所有患者均無1例發生并發癥,肯定了人工韌帶重建術應用的安全性。
關節鏡膝關節后交叉韌帶重建作為微創術式,臨床受認可程度較高的同時,與之相關的各方面研究也不斷增多,除手術細節方面的完善與改進外,術后康復訓練作為功能恢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臨床研究的重點[11]。本研究所有患者在統一要求下進行康復,但兩組患者中膝關節功能評分波動范圍較大,不可否認的是患者術后的依存性差異較大,不同患者對出院后長期的康復鍛煉過程執行力不同,康復的時間和強度均難以在統一的標準下進行[12]。另外,因為膝關節脫位發生率低,在一定時間內患者樣本量是有限的,而且隨訪時間也有限,更多樣本的比較研究以及長期隨訪結果仍然有待繼續觀察研究。
綜上所述,膝關節鏡下后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對于提高臨床治療系關節后交叉韌帶損傷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有著極為明顯的意義,且患者的膝關節疼痛情況也有著明顯的改善,膝關節完全負重時間也有著明顯的增加,臨床價值顯著,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Schreier Foley J,Banovetz Mark T,Rodriguez Ariel N,LaPrade Robert F. Cutting-Edg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Principles.[J]. The archives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2021,9(6).
[2]房磊,劉波.關節鏡下規避板股韌帶損傷重建后交叉韌帶的臨床療效[J].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學報,2021,42(12):926-930.
[3]MALL NA,CHALMERS PN,MORIC M,et al.Incidence and trend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4,42 (10) :2363-2370.
[4]Frederick MA,James HB.Campb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M].14th ed.Philadelphia:Elsevier Inc,2021:2313-2314.
[6]周鵬,邵宏斌,楊勤旭,等.不同移植物重建治療軍事訓練致后交叉韌帶損傷的療效比較[J].骨科,2018,9(4):290-295.
[5]Yu Y,Huang H,Ren S,et al.Lower limb biomechanics during level walking after an isolate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J/OL].Orthop J Sports Med,2019,7 (12):23-25.
[7]陳薊, 劉弼.LARS人工韌帶關節鏡下一期同時重建前、后交叉韌帶的近期療效分析[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7, 19 (8) :727-729.
[8]賈巖波, 梁子紅, 任逸眾, 等.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早期并發癥的預防及治療[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6, 31 (2) :153-155.
[9]仲鶴鶴,金瑛,吳術紅,劉毅.關節鏡下自體腓骨長肌腱重建膝關節后交叉韌帶[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21,35(02):166-170.
[10]潘恒.不同負重訓練時間對關節鏡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患者術后關節功能及穩定性的影響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21,18(09):74-77.
[10]李智堯,郭艾,馬立峰,齊崢嶸,楊波,張京新,李強.關節鏡下全內技術重建后交叉韌帶的臨床療效[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0,19(17):1856-1860.
[12]徐立虎,靳佳欣,劉眾成,姜金,王紅,夏亞一,吳萌.KD-Ⅲ-M型膝關節損傷中自體腘繩肌腱及LARS人工韌帶重建后交叉韌帶的比較研究[J].中國骨傷,2021,34(12):110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