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摘要:目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病對于病人的生活質量影響非常大,所以采用科學的治療手段很重要,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臨床效果明顯。方法:隨機選取6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病的病患,作為研究對象,入院時間在為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期間,將所有參與研究的病患平均分為兩組,分別為試驗組以及常規組,每組病人分別為30例,常規組病患進行常規治療,試驗組病患進行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對兩組病患的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疼痛舒適度。結果:通過不同的治療手段,兩組病患的各項指標差異性明顯(P<0.0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病的病患中應用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治療,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以及疼痛指數,避免病患影響其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病;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常規治療
【中圖分類號】? Q4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膝關節骨性關節病這是一種在骨科里常見的疾病,通常是因為關節軟骨隨著歲數老化而退化造成的病變[1-2]。當關節過度活動或負重,磨損或撕裂時,均會造成軟骨損傷,磨損或撕裂時,均會造成軟骨損傷,使關節活動受阻并引起疼痛。主要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治療,但是常規清理手術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容易引發多種并發癥。為此本文主要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病病患進行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以及常規治療的價值進行探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6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病的病患,作為研究對象,入院時間在為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期間,將所有參與研究的病患平均分為兩組,分別為試驗組以及常規組,每組病人分別為30例,常規組病患進行常規治療,試驗組病患進行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常規組病患的男女比例、年齡、入院時間:19:11,(32.36±3.49)歲,(3.62±0.96)天;試驗組病患的男女比例、年齡、病程、入院時間:18:12,(33.36±3.49)歲,(3.12±1.06)天。本次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1.2.1 常規組進行常規治療:將病人的患肢切開,清理炎癥組織。
1.2.2 試驗組進行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首先就要進行全身的檢查,以便于評估患者的實際身體情況。其次就是要選擇較為合適的假體,通過手術的方式來進行安裝。安裝完成之后,就要用生理鹽水對關節腔反復進行沖洗,用調和骨水泥進行固定,等到凝固之后就可以縫合傷口。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病患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切口感染、腫痛、膝關節積液。
(2)疼痛強度評分(PPI),總分為5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嚴重。舒適度評分從病患的多個維度進行舒適度評估,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舒適度越高。
2 結果
2.1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試驗組病患發生切口感染、腫痛、膝關節積液的概率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對比治療前后的疼痛情況以及舒適度
在進行治療前,兩組病患的疼痛強度評分以及舒適度評分沒有差異(P<0.05),在進行治療后,試驗組病患的疼痛強度評分以及舒適度評分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5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膝關節退行性改變,這也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基礎。它的發病機理主要是因為各種原因,比如含量,自己反復的活動外傷,行走姿勢不對,導致的膝關節軟骨磨損,從而進一步激發軟骨下的骨硬化和囊性變,以及關節骨質增生,從而出現膝關節的疼痛,活動受限,活動的時候關節有摩擦感和摩擦音[3-4]。部分病人早晨出現短時間的晨僵感。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可顯著改善病人生活狀態,糾正膝關節畸形,緩解膝關節疼痛,增加病人活動范圍,所以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病病患在手術治療后,通過優質科學的治療方法能夠有效的提高其治療效果,并且改善病患的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本次研究中,兩組病人的并發癥以及疼痛等指標有明顯差異(P<0.05),證實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應用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病病患中效果確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劉立軍.分析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內翻及屈曲攣縮畸形的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20,15(24):69-71.
[2]趙中太.人工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對重度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患肢關節活動度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2):2268-2269.
[3]張曉強,高菲菲,段小波.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在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4,9(17):52-53.
[4]馬成才,劉冰,李小娜,廖中亞.固定平臺與旋轉平臺假體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早期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4,21(08):1159-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