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崢

摘要:目的 探討三維重建肺結節定位法在胸腔鏡肺楔形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間行胸腔鏡肺楔形切除術的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2組,每組各20例,將使用三維重建肺結節定位法的患者作為研究者,將使用CT引導Hook-wire肺結節定位法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之間肺結節定位失敗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并觀察其圍手術期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時間)。結果 兩組患者肺結節定位失敗率及圍手術期各項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對照組的穿刺定位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研究組(P≤0.05)。結論 在胸腔鏡肺楔形切除術中應用三維重建肺結節定位法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胸腔鏡肺楔形切除術;肺結節;三維重建;術前定位
【中圖分類號】? R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肺結節是指直徑小于等于3厘米的類圓形結節或不規則的病變,在影像學中的圖像表示為密集陰影,以實性或亞實性為特征,可以是單個或多個[1]。NCCN和CSCO等權威指南均指出[2],針對早期肺癌的防治,應盡早切除可疑惡性的肺結節。胸腔鏡肺楔形切除術是一種非解剖性切除,通常用于治療肺邊緣的小的病變,肺結節可以通過該手術來達到治療的目的。而術中精準定位肺結節是確保可以有效切除病灶和有效切緣距離的關鍵。然而,對于位置較深或者以磨玻璃成分為主的肺結節,術中定位的難度顯著增加。因此,為了探索更加快速準確、安全無創的肺結節定位法,本文在我院40例胸腔鏡肺楔形切除術中對三維重建肺結節定位法及CT引導下Hook-wire肺結節定位法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比較研究,詳細內容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和分組
選取我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間行胸腔鏡肺楔形切除術的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2組,每組各20例。研究組中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3.14±8.87)歲。對照組中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齡(52.79±8.62)歲。
納入標準:(1)肺結節直徑在20mm以內,且位置在肺野外1/3;(2)磨玻璃樣影實性成分在50%以內;(3)患者病例資料完整。
1.2 方法
1.2.1研究組
予以三維重建肺結節定位法:于術前使用MimicsMedical 21軟件進行胸部CT影像的三維重建,在三維結構上找到肺結節投影至肺表面的位置,辨認其解剖標志點,確定并測量肺結節投影與標志點之間的位置關系及距離。術中找出標志點,測量出肺結節投影與其之間的距離,確定投影位置并用絲線標記,然后根據深度確定實際位置。
1.2.2對照組
予以CT引導Hook-wire肺結節定位法:于術前2h內行胸部掃描,確定進針點及進針的角度、深度,常規局麻后將Hook-wire穿刺至肺結節旁,然后再行胸部CT,確認位置后釋放倒鉤進行定位;術中依據Hook-wire與肺結節之間的位置關系對齊進行定位。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了統計分析。平均±標準偏差(x±s)被用來描述正常分布的計量數據,t被用于組間的比較檢驗;頻數或百分比被用來描述分類或計數資料,χ2被用于組間的比較檢驗。P≤0.05表明在統計學上差異有意義。
1.4觀察指標
1.4.1比較兩組患者的肺結節定位失敗率。
1.4.2觀察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時間等。1.4.3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主要包括脫鉤、血胸、氣胸等。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肺結節定位失敗率及圍手術期情況比較
兩組手術過程均順利,研究組肺結節定位失敗1例,對照組失敗2例,兩組的肺結節定位失敗率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組的手術時間為(15.33±3.14)min、術中出血量為(16.12±2.85)ml、胸腔引流管放置時間為2d;研究組的手術時間為(15.42±2.81)min、術中出血量為(16.25±2.93)ml、胸腔引流管放置時間為2d;兩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5%;研究組無脫鉤、血胸、氣胸等并發癥發生;兩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5)。
3 討論
CT引導下Hook-wire肺結節定位法是一種有創性的操作,實施時需在肺結節周圍插入鋼針定位,確定肺結節的位置,會導致脫鉤、血胸、氣胸等并發癥發生。本次研究中對照組發生1例氣胸,為少量氣胸,未作特殊處理。有關文獻[3] 指出CT引導下Hook-wire肺結節定位法的氣胸發生率約達到35%,大多為無癥狀性氣胸,無需特殊處理。對照組發生1例血胸,出血量較少,未作特殊處理,主要與穿刺過程中對肋間及肺外周血管造成的損傷有關。對照組發生2例脫鉤,主要與倒鉤末端未完全進入肺內,倒鉤無法打開有關。
相比之下,三維重建肺結節定位法在定位過程中不會有侵入性操作,因此不會引起損傷[3]。本次研究中心,研究組未發生脫鉤、血胸、氣胸等并發癥,由此可見三維重建肺結節定位法是一種安全無創的肺定位方法。本研究40例患者使用三維重建肺結節定位法,有1例定位失敗,主要與患者胸膜粘連嚴重,分離粘連時破壞了解剖標志點有關。
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指標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兩種定位方法在臨床效果上大致相同,沒有明顯區別。
綜上所述,三維重建肺結節定位法作為一種無創肺結節定位技術,其安全性更高,在胸腔鏡肺楔形切除術中應用該定位方法,不會發生胸內結構的損傷,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曉菊, 白莉, 金發光, 等. 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8 年版).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8, 41(10): 763-771.
2.顧春東, 劉寶東, 王群, 等. 肺小結節術前輔助定位技術專家共識(2019 版).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19, 26(2): 109-113.
3.王鐵功, 金相蘭, 詹茜, 等. CT 引導下Hook wire 術前定位在15 mm及以下肺結節的應用及預后評估. 中華介入放射學電子雜志,2020, 8(1): 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