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所坤

摘要:目的:探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重癥呼吸衰竭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和對照組(持續有創機械通氣),各40例,對比觀察效果。結果:觀察組有創通氣、總機械通氣、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撤機成功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重新插管率、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率、院內死亡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1天后,觀察組pH值、PaO2、SaO2水平均明顯好于對照組,RR、HR、PaCO2水平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應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狀況,減少患者有創通氣、機械通氣及住院時長,改善患者呼吸及血氣狀況,臨床可進行普及。
關鍵詞:重癥呼吸衰竭;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
【中圖分類號】? R56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呼吸衰竭是臨床常見的肺通氣換氣功能障礙疾病,通常由急性肺損傷、藥物中毒等引起,臨床體現為患者機體多個器官功能紊亂,二氧化碳水平升高,神經系統受到損壞[1]。該疾病發病迅速且死亡率較高,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較大影響。臨床多采用呼吸及機械通氣糾正患者呼吸衰竭狀況,且多為有創機械通氣,該種方式患者依賴性強,容易脫機失敗,增加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可能[2]。基于此種情況,本文旨在探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重癥呼吸衰竭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和對照組(持續有創機械通氣),各40例。
對照組:男女人數:25:15;年齡52.76±8.43歲,起病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病25例,重癥肺炎9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腫4例,肺間質纖維化2例。觀察組:男女人數:23:17;年齡53.12±8.67歲,起病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病24例,重癥肺炎11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腫2例,肺間質纖維化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相同原發病對癥等相關治療措施。
對照組:應用持續有創機械通氣,直接喉鏡下經口氣管插管,選用有創呼吸機,采用容量控制模式(A/C)通氣模式,參數:潮氣量 6-12 mL/kg,呼吸頻率12-20 次/min,呼吸比1︰(1.5-2.5),FiO2:30%-100%。依據患者病情狀況采用同步間歇指令通氣加壓力支持方式和呼氣末加用合適的呼吸末正壓(PEEP)2-6 cmH2O 肺開放方案。使血氧飽和度(SpO2)>90%,SIMV頻率減少到4次/min,PSV水平減少到5-7cmH2O,保持4-6h后脫機。
觀察組:應用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在患者呼吸衰竭緩解前操作同對照組,之后應用雙水平無創呼吸機,選擇口鼻面罩或鼻罩持續雙水平正壓通氣(PSV 8-12cm H2O,PEEP 2-4cmH2O)序貫治療,直到徹底脫機。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和呼吸及血氣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6.0統計分析數據,計量數據用(x±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數據用(n,%)表示,應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5.64±1.63;7.13±1.87;11.06±1.94)有創通氣、總機械通氣、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10.32±1.97;10.32±1.95;13.92±2.83),觀察組[36(90.00)]撤機成功率顯著優于對照組[25(62.50)],P<0.05;兩組患者重新插管率、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率、院內死亡率無明顯差異P>0.05。
2.2 兩組患者呼吸及血氣指標情況比較
治療1天后,觀察組pH值、PaO2、SaO2水平均明顯好于對照組,RR、HR、PaCO2水平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機械通氣在臨床治療中有較為普遍的使用,通常應用在各種原因造成的嚴重呼吸衰竭時。在進行機械通氣時醫護人員應預設好撤機狀況,臨床撤機失敗情況較多,撤機時間較早容易影響患者治療效果,過晚則可能使患者產生相關不良反應,不利于患者康復。目前,為了更好地解決撤機問題,臨床普遍應用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進行治療[3]。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有創通氣、總機械通氣、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撤機成功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重新插管率、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率、院內死亡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1天后,觀察組pH值、PaO2、SaO2水平均明顯好于對照組,RR、HR、PaCO2水平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應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狀況,減少患者有創通氣、機械通氣及住院時長,改善患者呼吸及血氣狀況,臨床可進行普及。
參考文獻:
[1]黃紅銘,陳旭,陳良春.PCT、CRP及6h乳酸清除率對AE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的診斷及預后評估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21,25(01):13-16.
[2]盧健聰,邱惠中,陳麗麗.經鼻高流量氧療與無創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比較[J].廣東醫學,2021,42(03):274-278.
[3]李希,劉黎.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治療進展[J].河北醫藥,2019,41(20):3168-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