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 秦雯 周琳

摘要:總結1例糖尿病神經性足底潰瘍的護理經驗。護理要點包括:綜合、動態評估患者的全身情況和傷口進展;將足底減壓技術貫穿在護理全程;通過調節血糖、控制感染、改善循環和營養神經等綜合治療,調整全身基礎情況。
關鍵詞:糖尿病;神經性足底潰瘍;減壓技術;護理
【中圖分類號】? R58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神經性足底潰瘍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潰瘍,周圍神經病變是足底潰瘍的重要原因[1-3]。神經性足潰瘍具有具有難愈合、易復發、致殘率高等特點,給社會和個人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國際糖尿病足防治指南[4]指出,減壓是促進糖尿病足底潰瘍愈合諸多干預措施中最重要的手段,強調了減壓在潰瘍的預防和治療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我院糖尿病足病整合門診于2020年9月15日收治1例右側前足掌內側潰瘍的患者,經過45天的治療與護理,患者傷口愈合。在對該患者的治療護理過程中,我們體會到減壓在足底潰瘍愈合過程中至關重要。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患者男,53歲,2型糖尿病17年,因右側前足掌內側潰爛6月余,于2020年9月15日我院糖尿病整合門診就診。全身情況:身高182cm、體重105kg,體質指數(BMI)為31.7。PBG:17.8mmol/L,FBG:15.2 mmol/L, HbA1c:14.4%。白細胞12.6×10*9/L ,中性粒細胞72.4%,尿液檢查:尿糖(++++),蛋白質(++),酮體(+)。行10克纖維絲、溫涼感覺、輕觸覺監測,雙足底感覺遲鈍。踝肱指數值為0.8,足背動脈和脛后動脈搏動均減弱。初步診斷: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3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入院后給與控制血糖、營養神經及改善循環的藥物進行全身治療。
2 護理
2.1右側足底潰瘍的護理
2.1.1右側足底潰瘍的評估
患者入院時查體見右足腫脹,右側前足掌內側潰爛,傷口大小為2.0×2.5×1.0cm,探針可探及骨質,滲液呈漿液性為淡黃色、中量滲出伴有異味,根據糖尿病足潰瘍Wagner分級評分法判斷為3級。傷口周邊皮膚成淡紅色,且有浸漬。患者行走時疼痛不適,疼痛評估得分為5分。
2.1.2創面的護理
入院第一天(圖1),先用溫生理鹽水脈沖式沖洗創面,同時用聚維酮碘消毒創面,沖洗干凈后用過氧化氫溶液沖洗創面,然后再次使用溫生理鹽水沖洗干凈,最后清除皮膚表面的壞死組織和周圍的胼胝。將稀聚維酮碘浸濕小方紗布,敷在傷口處,在其外部使用水膠體敷料覆蓋,聚維酮碘對細菌繁殖體、真菌以及病毒等均有良好的殺滅作用[5]。第一周每天換藥一次。
第14天(圖2),患者右足傷口面積縮小,大小為1.0cm×1.5cm、滲液減少、疼痛減輕,傷口周圍仍有輕度紅腫。第30天(圖3),傷口的感染得到控制,清除創面的殘存藥物及滲出物,消毒待干,完全暴露創面后將透明質酸粉末于傷口表面,使其與新生的肉芽組織充分接觸,然后將具有抗菌作用的無菌敷料覆蓋并固定。抗菌敷料為防止繼發感染,透明質酸具有促進組織修復的作用,二者聯合應用縮短傷口愈合的時間[6],此階段每周換藥兩次。三周后傷口明顯縮寫,周圍皮皮膚組織腫脹消退。第45天,患者右足創面基本愈合(圖4)。
2.2綜合護理
2.2.1足底減壓
足底減壓是糖尿病神經性足潰瘍愈合的關鍵,足底壓力的增加和由此產生的胼胝體對潰瘍的發生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案例中,在處理傷口創面時,對足底的胼胝進行了規范的修剪,相關研究表明,去除胼胝可以將足底壓力降低26%[7],并使用了具有減壓效果的水膠體敷料。康復科會診后,充分評估患者的BMI指數、足型、足底壓力分布等特點,設計制作了減壓鞋和鞋墊,有效實現足底高壓區域卸載和壓力分布優化,促進創面的愈合。
2.2.2全身治療
通過降糖藥物以及制定合理的飲食和運動相結合的方式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在保證營養的基礎上減輕患者的體重,應用抗生素、營養神經和改善循環的藥物進行全身的綜合治療,改善全身情況。
2.2.3健康教育
指導患者做好足部自我管理,避免足底承重。告知患者避免長時間行走,應用減壓鞋、鞋墊、拐杖、輪椅等對潰瘍面進行減壓保護;指導患者足部日常護理的注意事項;定期接受糖尿病足門診專科護士的趾甲修剪與護理,避免因自行修剪不當導致足趾皮膚損傷。
3小結
本病例患者潰瘍位于右足前足掌內側,創面較大并造成感染。根據治療過程中傷口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調整護理干預方案,并將減壓技術貫穿到全程的康復護理中。通過降低血糖、營養神經和改善循環進行綜合治療,最終患者感染得到控制、血糖水平平穩降低、傷口逐步愈合。
參考文獻:
[1] JARL G, ALNEMO J, TRANBERG R,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and attributes of people using therapeutic shoes for diabetic foot complications [J].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Research.2019,12:21.
[2] CREWS R T, CANDELA J. Decreasing an Offloading Device’s Size and Offsetting Its Imposed Limb Length Discrepancy Lead to Improved Comfort and Gait [J].Diabetes Care. 2018,41(7):1400-1405.
[3] TICKNER A, KLINGHARD C, ARNOLD J F, et al. Total Contact Cast Use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 Case Series and Systematic Review [J].Wounds.2018,30(2):49-56.
[4] SCHAPER N A-O, VAN NETTEN J A-O, APELQVIST J, et al. Practical Guidelines on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ic foot disease (IWGDF 2019 update) [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20,36 Suppl 1(e3266).
[5] 陳新謙, 金有豫, 湯光. 新編藥物學.14版 [M]. 新編藥物學.14版, 2003.
[6] SLEVIN M, KUMAR S, GAFFNEY J. Angiogenic oligosaccharides of hyaluronan induce multiple signaling pathways affec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mitogenic and wound healing responses [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7, 277(43): 41046-59.
[7] YOUNG M J, CAVANAGH PR FAU - THOMAS G, THOMAS G FAU - JOHNSON M M, et al. The effect of callus removal on dynamic plantar foot pressures in diabetic patients [J]. Diabet Med, 1992, 9(1): 55-7.
通訊作者:秦雯,本科,副主任護師
立項課題: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先進適宜技術推廣項目(編號:2019sY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