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碩勛 王彩琴 陳斯琴 何燕飛 蘇天勛 趙斌斌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對長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行為訓練輔以音樂療法對其焦慮情緒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展開分析,納入研究的樣本量為80例,患者的入院時間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按照隨機抽簽法,將患者進行分為兩組,即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單組樣本量為40例。對照組予以行為訓練,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輔以音樂療法。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心態變化。結果:從兩組患者的SAS、SDS以及生活質量評分進行分析,在治療前的評分觀察組和對照組并無明顯差異(P>0.05),但是在治療以后,前兩項評分均是觀察組更高,而后一項評分則是對照組更高,結果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長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予以行為訓練輔以音樂療法,對患者的負面情緒改善有著積極作用,并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行為訓練;音樂療法;長期住院;慢性精神病分裂癥;焦慮情緒
【中圖分類號】? R74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慢性精神分裂癥屬于精神科疾病,這類疾病患者在患病后常會表現出孤獨、內向、社會功能障礙等,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被害妄想、自知力喪失和自殘行為,給患者及其家庭均帶來了沉重打擊[1-2]。目前,臨床對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采取藥物治療,單純藥物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通常采取心理行為進行輔助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3]。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予以行為訓練輔以音樂療法,分析該方式對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具體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展開分析,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分組方法為隨機抽簽法。觀察組:男性、女性23例、17例;年齡范圍41-59(45.38±5.13)歲;病程范圍10-23(14.82±3.76)年;受教育年限9-14(11.67±1.30)年。對照組:男性、女性23=2例、18例;年齡范圍42-58(45.31±5.09)歲;病程范圍11-22(14.75±3.73)年;受教育年限8-15(11.62±1.28)年。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作比較,未存在著顯著差異(P>0.05),適合進行比較。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行為訓練,具體方法如下:①日常生活技能訓練。在患者入院治療期間,需要由工作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來負責患者的日常護理,在日常生活中,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幫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勞動,例如衣物整理、掃地、刷牙洗臉等,讓其能夠具備基本的生活能力。②社交訓練。組織患者定時讀書、繪畫、朗誦等一般性社交活動訓練,積極引導患者充分表達內心的想法,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提高患者的主動交談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2.2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輔以音樂療法,音樂療法的工作人員需要具備良好的音樂休養,保證音樂療法能夠順利開展,在環境的選擇時,需要選擇安靜的室內,保證患者不受外界的干擾。音樂療法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①聆聽。采取被動式音樂療法,讓患者佩戴立體聲耳機,選擇經典、節奏感強、歡快的音樂,以聆聽為主,讓患者全身心投入到音樂中,讓音樂帶動其情緒轉變,提高患者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感受力。②演唱。選擇簡單的音樂曲目,組織患者進行演唱,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在演唱過程中鍛煉患者的面部肌肉,讓其能夠更好地掌控面部肌肉,充分激發患者的潛在能力。③合作演奏。組織患者進行合作演奏,積極引導患者參與,在合作演奏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患者的社交能力,而且還能夠使患者的肢體得到有效鍛煉,有利于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情緒變化,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來對患者的情緒變化進行評估,SAS量表分為了三個維度,維度根據患者的得分進行劃分,焦慮程度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的得分分別為50-59分、60-69分、>70分。SDS量表的分界值為53分,低于53分即為正常,得分越高代表焦慮越嚴重。
(2)比較兩組的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采用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觀生活質量量表(SQLS)進行評估,量表評估主要有四個方面,即為心理承受能力、精神動力、家庭生活和社交交往,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4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輸入SPSS21.0系統軟件中進行計算,以(x±s)進行計量統計,t檢驗,P<0.05則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情緒變化
根據表1得知,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SAS、SDS評分進行對比,數據間差異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治療后,兩組的上述評分數據作比較,觀察組均要顯著低于對照組,將數據納入統計學軟件中分析,結果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比較兩組的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
由表2知道,治療前,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進行比較,各項分值間均為明顯差異(P>0.05),在治療后的上述評分對比,觀察組要顯著高于對照組,結果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受到疾病的影響,無法正常融入到社會中,多數患者會存在著被動、退縮等情況,使得患者的社會功能和日常生活料理能力不斷降低[4]。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卻無法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能力。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SAS、SDS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在于,在行為訓練中,通過簡單的勞動,患者的肌肉得到鍛煉,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的同時,運動能夠促進大腦分泌內啡肽,讓患者能夠保持愉悅心態,予以合適的音樂,能夠幫助患者放松身心,進而緩解了患者的焦慮情緒[5]。音樂療法中采取合作演奏,鍛煉了患者的社交能力,通過簡單的歌曲延長能夠抒發患者內心的情感,從而實現身心放松,對病情惡化有著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通過音樂療法能夠對患者的腦部產生刺激,活化腦細胞。除此以外,音樂療法還能夠對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其作用,對該部位的血液流量進行調節,使得局部的血液暢通,加快了身體的代謝,有利于患者的身體機能恢復。
綜上所述,行為訓練輔以音樂療法在長期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有著良好的應用優勢,不僅能夠使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得到減輕,而且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奚麗華,張紅霞,黃惠珍.行為訓練輔以音樂療法對長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J].海南醫學,2022,33(3):328-331.
[2]胡冬梅.團體音樂治療對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幸福指數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6):188,192.
[3]吳成平,牛吉峰.音樂療法聯合配偶同步健康教育對IVF-ET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22,28(1):82-87,103.
[4]林桂紅,陳娜,石貴鳳.放松運動聯合音樂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癥狀及康復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1,28(31):71-73.
[5]劉靈江,林萍,胡堅強,等.利培酮聯合音樂療法在精神分裂癥康復治療中的作用及對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9):1462-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