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偉 黃倩怡 熊富山 楊文龍


【中圖分類號】? R2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目的:觀察“消痹靈”中藥定向透藥聯合針灸在神經根型頸椎病中的應用療效。方法:將120例該病患者按照是否開展“消痹靈”中藥定向透藥聯合針灸治療將患者分為對照組(60例:針灸治療) 與實驗組(60例:“消痹靈”中藥定向透藥聯合針灸),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對照組和治療組分別有60例和60例患者進入結果分析,總有效率對照組為81.7%,治療組為91.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P<0.01)。結論:“消痹靈”中藥定向透藥聯合針灸綜合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具有較好療效,且方法簡便易行,值得推廣。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 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神經根,并出現相應節段的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臨床表現者。神經根型頸椎病在中國傳統醫學無對應的名稱,相應描述散見于“痹證”“項強”“頭痛”“頸筋急”“頸肩痛”“項痹病”等范疇。
“消痹靈”中藥定向透藥是借助特定電磁波對患者局部產生熱效應, 以促進局部中藥藥效成分滲入皮下組織,從而達到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的目的。本次研究比較1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分別行針灸治療以及消痹靈中藥定向透藥聯合針灸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 60例。觀察結束后,對照組60例中,男21例,女39例;平均年齡(48.2±14.6)歲。治療組60例,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齡(47.4±15.37)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 參考文獻① 關于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診斷標準:典型癥狀表現為頸部疼痛、麻木;CT、X 線檢查結果與臨床表現相符;椎間孔擠壓試驗結果顯示為陽性。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針灸治療學》《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參考文獻② 中關于風寒阻絡型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主癥表現為頸肩或上肢疼痛、麻木,感受風寒濕邪發病;次癥為頸肩項活動不利,疼痛、麻木串聯上肢,四肢拘急,惡寒畏風。舌苔淡紅、薄白,脈弦緊。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整,可參與研究;(3)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肩周炎、腕管綜合征、頸椎滑脫等頸椎外病變者;(2)合并肝腎等嚴重功能障礙者;(3)合并精神異常者。
退出標準:(1)受試過程中出現藥物導致的嚴重不良反應者;(2)受試過程中患者要求中途退出者;(3)治療依從性差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行針灸治療,一般取頸5~6夾脊穴;如出現枕大神經痛,取頸2~4夾脊穴;肩外沿連上臂外側痛,伴有前臂橈側至手腕有串麻及酸麻感,取頸 4~5夾脊穴;若疼痛串麻至拇指、食指,取5~6夾 脊穴;疼痛串麻至中指、無名指,取6~7夾脊穴; 疼痛串麻至無名指、小指,取頸7、胸1夾脊穴。 取穴時患者端坐,微低頭,醫者以30號1~1.5寸 毫針,從夾脊穴快速刺入棘突根部,有沉緊感后進 行調氣,平補平瀉,使氣感向患者項、肩、臂傳導。 在第五掌指關節尺側后方赤白肉際處取后溪, 行常規消毒后,快速直達0.5~0.8寸,平補平瀉,使針感向掌背手指及肩肘放射。 患者隔日 針灸一次,每次留針 30min,連續治療兩周為 1 個療程 10 次。 實驗組患者實施“消痹靈”中藥定向透藥聯合針灸治療,藥酒配方:生牡蠣、 黑骨頭、海風藤、絡石藤、絲瓜絡、雞血藤、大紅袍、松節、防風、 紫草、血竭、重樓、烏梢蛇、白蘚皮、露蜂房、桃仁、杏仁、 骨碎補、續斷、紅花、杜仲、土鱉蟲、三七、王不留行、懷牛 膝各 50 克,加 75% 酒精 20 公斤,置于陰涼常溫處浸泡 1 月取用。 反復泡取藥酒三次,換藥重泡。詢問病人皮膚過敏史,篩除敏感皮膚患者后將酒濾渣后加入HY-D02中頻藥物導入治療儀,鋪于無創口痹證疼痛處, 隔日治療一次,連續治療兩周為1個療程 10次。
1.4 觀察指標
癥狀變化情況? 參考文獻③主要觀察和擬定患者疼痛、麻木的變化及評分:(1)疼痛:劇痛難忍,非嗎啡類鎮痛藥不能控制者記0分;疼痛嚴重,但一般鎮痛藥可以控制或緩解 者記1分;疼痛可忍受,無需藥物止痛者記2分;疼痛因體位改變而減輕者記3分;無痛者記4分。(2)麻木:有明顯觸電樣竄麻,持續不減者記0分;感覺麻木,持續不減但較輕者記1分;
麻木間斷,多在睡眠或晨起時出現者記2分;正常記3分。
體征變化情況? 參考文獻③觀察和擬定患者體征的變化及評分:(1)棘突旁壓痛:壓痛放射痛明顯者記0分;壓痛放射痛不明顯者記1分;局部壓痛,無放射痛者記2分;無壓痛放射痛者記3分。(2)壓頂試驗:有非常明顯放射痛或麻木者記0分;有放射疼痛或麻木但程度較輕者記1分;可疑性放射疼痛或麻木者記2分;正常記3分。(3)臂叢牽拉試驗:同壓頂試驗。
療效標準? 參考文獻④(1)臨床治愈:神經根性疼痛、麻木癥狀消失,壓頂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陰性;(2)好轉:神經根性疼痛或麻木癥狀好轉,壓頂試驗及臂叢神經牽拉試有時可有陽性結果;(3)無效:經治療后癥狀無緩解或治療后癥狀加重。
統計學方法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以例數(n)和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統計軟件采用華西醫科大學統計軟件PEMS 3.1軟件包,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等 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由表1可見,總有效率對照組為81.7%,治療組為91.7%, 采用兩組平均Ridit值比較分析,u=1.9511,p=0.0254<0.05,具有統計學差異,提示治療組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
2.2 兩組癥狀體征積分變化情況比較 見表2。
由表2可見,經t檢驗治療前對照組與治療組比較,其癥狀積 分、體征積分、合計積分比較均P>0.05,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對照組的癥狀積分、體征積分、合計積分均明顯低于治療組(P<0.01),說明治療組對癥狀和體征的改善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頸椎病的病變部位在頸,而引起疼痛、麻木等則與頸椎髓核的化學刺激、椎間盤組織外露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椎間盤組織中各種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等諸多因素相關。筆者認為通過中藥定向透藥導入的治療,能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環,減少或消除對神經根不利的化學物質,抑制 傷害性信息傳導,緩解肌痙攣,使神經根炎癥和水腫消除,減輕局部機械壓迫,從而減輕或消除臨床癥狀。參考文獻⑤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針灸實施過程中通過針灸、頸夾脊穴、 后溪等穴位,刺激上述穴位毛細血管,提升毛細血管通透性, 從而改變患者下肢微循環以及淋巴循環,通過緩解肌肉痙攣問 題以降低患者局部疼痛癥狀。參考文獻⑥自《黃帝內經》就有“湯液醪醴論” 說:“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經后人長期醫療實踐,認識到藥酒性熱,有溫通血脈,宣散藥力, 溫暖腸胃,祛散風寒,振奮陽氣等作用 。 用藥制藥,酒借藥性,藥借酒行,懷牛膝、生牡蠣、黑骨頭具有滋補肝腎的作用,海風藤、絡石藤、絲瓜絡、雞血藤、大紅袍、松節、防風、紫草、血竭、重樓、烏梢蛇、白蘚皮、露蜂房均 有祛風除濕的作用,桃仁、杏仁、紅花、三七可活血化瘀,骨碎補、續斷、杜仲、土鱉蟲、王不留行可補腎壯骨,在中頻藥定向透藥機作用下上述藥物藥效透入肌表,從而促進局部循環代謝。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 2 個療程后總有效率為顯著高于單純應用針灸治療的對照組,說明聯合應用“消痹靈”中藥定向透藥聯合針灸患者可取得較單純針灸治療更優的效果。
綜上所述,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消痹靈”中藥定向透藥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①莫日養,鐘遠鳴,梁梓揚,等.中醫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研究概況[J]. 廣西中醫藥,2017,40(4):45-48.
②李剛.中西醫結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 2019,10(11):1336-1337.
③周學龍,李新嬌,蔡祥碧.痹痛消藥袋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療效觀察[J].中醫正骨,2006,18(8):7-8
④段西鋒,劉振華,王勝利.中藥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 效探討[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2,6(9):545-567
⑤周海濱 , 楊蘇駿 . 針灸聯合中藥熏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 效果觀察 [J]. 中國中醫藥科技 ,2020,27(2):313-314.
⑥王巖 . 針灸推拿配合中藥內服外敷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115 例 [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20,11(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