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海


摘要: 目的:分析在子宮肌瘤患者護理中實施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以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87例為研究對象,將其憑借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患者43例,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44例,接受護理質量持續改進護理。對比兩組護理質量以及護理后患者的恢復情況。結果:護理后,治療效果對比,為觀察組更高(P<0.05);消毒隔離、病房管理、安全護理以及基礎護理評分對比,為觀察組更高(P<0.05)。結論:在子宮肌瘤患者護理中實施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干預可顯著提高護理質量,患者的病情得到更好的控制,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子宮肌瘤;護理質量;持續改進;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48.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子宮肌瘤屬于女性群體的常見生殖系統疾病,致病因素較復雜,包括肥胖、激素水平失衡、遺傳因素等[1]。疾病發生后早期無典型臨床表現,隨著肌瘤體積的增大,會引發陰道不規則出血、下腹疼痛等癥狀,嚴重威脅到患者的身體健康。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案為手術治療,為了促進患者術后恢復,配合合理的護理管理至關重要。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是近年來臨床新興的護理模式,通過不斷細化各項護理關節,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進而使護理質量得以提高[2]。現為了探究將該護理模式應用于子宮肌瘤患者中對護理質量以及患者術后恢復效果的影響,特對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7例該疾病患者治療資料進行分析,現匯總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87例為研究對象,將其憑借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43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為(50.92±3.02)歲。肌瘤類型:多發肌瘤13例,肌壁間肌瘤12例,漿膜下肌瘤10例,頸部肌瘤8例。觀察組44例,年齡24~66歲,平均年齡為(50.54±2.98)歲。肌瘤類型:多發肌瘤14例,肌壁間肌瘤11例,漿膜下肌瘤11例,頸部肌瘤8例。組間患者基礎資料對比(P>0.05)。患者均同意,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1)與《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中該疾病診斷標準[3]相符;(2)患者精神狀態正常,能夠積極配合接受治療;(3)具備完整的臨床資料。
排除標準:(1)認知功能、精神狀態異常者;(2)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3)凝血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強化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做好環境護理、用藥護理等。
觀察組患者接受護理質量持續改進護理,結合以往工作經驗,總結該疾病患者對護理的具體需求,提出護理難點,設定解決方案,最終制定完整性的護理管理體系。具體實施過程如下:(1)環境管理質量改進:除了做好每日病房內的消毒工作,還需保持床褥的整潔干凈,做好窗臺、地面、桌面、隔簾的清潔,盡可能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住院環境;(2)健康教育質量改進:做好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宣講工作,將病情相關知識詳盡的向患者講解,使患者對自身病情有正確的認知,對患者的疑問耐心解答,提高其對護理、治療的依從性;(3)心理護理質量改進:強化與患者的溝通,鼓勵患者主動提出護理需求,并對患者的合理需求盡可能滿足,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進而達到緩解其負性情緒的作用。同時還需做好對患者的心理疏導,使其心理素質提高,更積極的配合治療;(4)預防不良事件發生的護理工作質量改進:總結以往臨床經驗發現,該疾病患者術后感染發生風險較高。為了保障患者的預后,促進其恢復,積極的預防不良事件發生勢在必行。術后做好創口的消毒管理,叮囑患者避免抓撓,強化對創口周圍皮膚顏色、狀態的觀察,如有必要可及時給予抗感染用藥;(5)定期審核護理工作效果,對工作期間存在的不足及時指出,找出造成不足出現的因素,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不斷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為患者的健康做出保障。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療效評定標準[4]:顯效:經影像學診斷所有子宮肌瘤均被剔除,臨床癥狀消失,術后未發生感染等不良事件;有效:經影像學診斷所有子宮肌瘤體積明顯減少,數量減少,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術后未發生感染等不良事件;無效:未達到上述治療標準。總有效=顯效+有效。
(2)對比兩組護理質量。根據我院自擬的護理質量評定量表對護理質量進行評估,量表包括消毒隔離、病房管理、安全護理以及基礎護理四項,每項均為百分制滿分,分值與護理質量成正比。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值計算軟件為 SPSS 26.0,“x±s”代表正態計量數據,t檢驗進行組間對比,通過χ2檢驗完成樣本率對比;統計學有意義為P<0.05。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護理后,治療效果對比,為觀察組更高(P<0.05)。詳情見表1。
2.2對比兩組護理質量
護理后,消毒隔離、病房管理、安全護理以及基礎護理評分對比,為觀察組更高(P<0.05)。詳情見表2。
3討論
子宮肌瘤屬于患病率較高的一種良性腫瘤,以30-50歲的女性為主要患病群體。目前尚未找出致病的具體因素,疾病發生后需及時給予手術切除治療使病情得以控制。但術后具有一定的發生感染風險,故需要在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配合科學的護理干預保障患者預后。
本研究表明,護理后,治療效果對比,為觀察組更高(P<0.05);消毒隔離、病房管理、安全護理以及基礎護理評分對比,為觀察組更高(P<0.05)。這與高紅蓮學者[5]在《數理醫藥學雜志》中發表的《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對子宮肌瘤護理效果的影響》一文中相應觀點一致,證實了本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結合本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是近年來臨床應用率較高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的開展、應用,是對傳統護理思路的大幅度轉變,通過改變護理流程提高對患者的護理質量[6]。利用重新構建持續質量改進模式,為實施高質量護理工作奠定基礎,能夠使護理措施更具有實際意義。該護理方案的制定,是結合患者的病情,考慮到其所需要的護理措施,以持續質量改進為目標設定護理工作方案。在護理干預的過程中,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發現并予以解決,實現轉變患者護理流程的效果。將該護理方案實施于子宮肌瘤患者中,通過環境管理質量改進提高患者住院舒適度,輔助其平復情緒;通過健康教育質量改進,使患者對疾病正確認知,積極正向的配合治療;通過心理護理質量改進,了解患者的護理需求,使護理干預更具有針對性以及護理價值;再通過預防并發癥發生護理,提高患者治療安全性,保障患者預后[7]。該護理方案的實施使臨床的護理管理得以強化,使醫護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通過構建三級管理體系,使護理人員對自身的工作范圍以及職責更加明確[8]。制定操作標準后,使護理操作有據可依,能夠使其更積極主動的對護理中的問題進行解決,達到了良性循環的建立,顯著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在子宮肌瘤患者護理中實施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干預取得了顯著效果,護理質量得以提高,有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參考文獻:
[1] 巨小梅,孫蘇紅.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在子宮肌瘤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8,25(11):129-131.
[2] 羅玲.實施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在子宮肌瘤護理中的有效性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21,28(4):564-565.
[3] 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專家組.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7,52(12):793-800.
[4] 竇慧娟,高小寧,高青.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對子宮肌瘤患者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23):2994-2996.
[5] 高紅蓮.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對子宮肌瘤護理效果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21,34(5):766-768.
[6] 葉雨,姚葉.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在子宮肌瘤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20,27(S):254.
[7] 鄭明偉.綜合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行無痛性子宮動脈栓塞術中的應用[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8,19(6):472-474.
[8] 王建華.優質護理管理質量持續改進在子宮肌瘤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33):195-196,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