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王利平 李 悅
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城鎮化是包含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在內的復合變遷過程。在此過程中,人類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在區域空間上聚集,城鎮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農村擴散,城鎮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向農村普及,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逐漸消失。綜上所述,城鎮化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的過程。
相較傳統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更多元化,著眼應對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文化缺失問題,旨在促進我國人口和經濟發展的同時發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用集約、綠色、低碳、智慧的發展方式,是以人口城鎮化為主要內容的可持續城鎮化[1]。
研究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平臺,以新型城鎮化為檢索詞,研究時間為1999—2020年,共檢索文獻28805篇(見圖1)。根據圖1中折線變化情況,結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可將新型城鎮化研究分成以下3個階段:①1999—2013年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研究的起步和探索階段;②2013—2016年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研究的繁榮發展階段;③2016—2020年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研究的再認識階段。

圖1 1999—2020年中國知網文獻發表年度趨勢
1)起步和探索階段
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平臺,以新型城鎮化為檢索詞,研究時間為1999—2013年,共檢索文獻5377篇。在此期間,新型城鎮化主要研究單個項目,研究范圍較寬泛,內容重點傾向對概念的解讀和探索,以及對于如何將新型城鎮化應用到某個具體行業或領域,如金融、房地產和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等。此階段還停留在粗放式城鎮化發展,而此前單一粗放發展帶來資源環境、發展不協調等城鎮化問題,促使該階段的研究主題圍繞以人為本、三化協調發展方面。
2)繁榮發展階段
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平臺,以新型城鎮化為檢索詞,研究時間為2013—2016年,共檢索文獻19011篇。在此期間,研究重點為某個具體的專業領域,如金融經濟、社會學、智能化、大數據等,對發展路徑的研究轉向生態和資源環境的發展研究,同時,該階段的新型城鎮化研究相較上一階段,不僅注重對其概念內涵的解讀,還加深對方法體系的探索,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與廣泛應用提供了具體的理論和技術支持。此階段雖已頒布相關新型城鎮化政策,并將其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但此前階段中存在大量問題,使得城鎮化轉型存在滯后性,反過來也致使上一階段的問題仍停留在此階段。同時該階段注重探尋多階段雜糅問題的解決方法,明確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向。
3)再認識階段
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平臺,以新型城鎮化為檢索詞,研究時間為2016—2020年,共檢索文獻12586篇。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型城鎮化發展也面臨障礙。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發展道路走新型城鎮化,這要求我國新型城鎮化需應對當前的國情。在此階段,新型城鎮化研究更偏向以人為核心,提出各種新的發展思路,如鄉村振興、特色小鎮、產城融合等,對新型城鎮化概念的把握也更精準。在新型城鎮化研究中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凸顯,學科交叉研究法逐步成為新型城鎮化研究的主流,基于此進一步完善了新型城鎮化研究的理論框架。
經對上述3個研究階段分析得出,我國新型城鎮化研究的重點為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同時注重解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資源環境問題。
目前,我國城鎮化仍存在人口市民化程度低、城鄉發展失衡、資源環境污染浪費嚴重等問題,即“半城鎮化”現象。
截至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0.60%,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4.38%,二者相差16.22%。其中大部分是以農民工為代表的流動人口,雖在城鎮居住,但遠未達到現代都市的生活標準,根本原因是傳統城鎮化發展陷入片面追求GDP粗放式增長的誤區,而忽略城鎮居民的實際感受。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對公共服務事業投入偏低等方面,影響居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使其陷入惡性循環。
未解決粗放式增長帶來的惡性循環問題,導致本地生態環境和資源承載面臨嚴峻挑戰。城鎮化進程中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受損不僅阻礙城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對社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①資源承載問題 不僅面臨世界性資源、能源短缺和嚴格的限排政策導致資源價格不斷攀升的難題,且因粗放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帶來資源過度消耗,造成當前資源環境承載力嚴重不足,陷入資源消耗的“馬太效應”怪圈;②生態保護形勢嚴峻 粗放式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同時伴隨大量人口涌入,加劇生態惡化。綜上所述,需加快城鎮化發展,追求以“質”的增長和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
城鎮文化如同大熔爐,其內部文化復雜多元。各群體在追求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同時,被以效率為核心的理念激發出各種欲望,從而出現急功近利、損人利己的心態,使城鎮文化生態系統遭受打擊[2],導致城鎮失去其原有特色。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鄉村土地不斷淪為城鎮建設用地,農民不斷涌入城鎮,城鎮的多元文化逐漸受到進城務工人員的認同,而鄉村文化不斷被城鎮這個大熔爐所吞噬。城鎮所承載的多元文化包含鄉村文化,故城鎮化不能否定或歧視鄉村文化,反而更應尊重和傳承隨著進城務工人員一起融入城鎮的優秀鄉村文化。
農村人口遷入城市仍是大趨勢,研究表明未來5~10年城鎮化率仍將保持較快速度增長。目前,在我國城鎮化面臨新環境的情況下,需以問題為導向及時把握發展風向,同時汲取經驗,共同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之路。
城鎮化發展應始終明確其主體是人,而這些人包括異地遷移和本土居民,故滿足城鎮中不同人群的需求,提升其在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的獲得感,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趨勢。
1)對于異地遷移的人而言,城鎮應進行全面綜合的規劃安排。一方面要推進公民權利的均等化、保障農民工享有平等權益;另一方面需營造舒適便利的就業環境和綠色活力的社會生活空間,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滿足異地遷移的人群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2)對于本地居民而言,應合理布局城鎮各類功能空間,實現各種空間功能網格式嵌入,以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3]。同時更新改造城鎮中的存量空間,盡可能充分利用城鎮內部各種資源。
真正的以人為本是給予城鎮中的居民更多可選擇權:①居住層面,提供各種社區環境,設置多種套型、房價滿足不同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盡可能提高城鎮的運行效率;②政策制定層面,城鎮規劃在制定、修編和實施過程中,始終做到以人為本,最大程度聽取各方群體的聲音,鼓勵并提供更多公眾參與的機會和平臺,引導相關利益群體參與討論;③交通層面,提供不同的出行方式,設計適宜步行的城鎮綠道或不同速度、方式的公共交通工具,通過倡導公共交通出行等政策引導城鎮居民綠色健康出行。
新型城鎮化使人有更多機會實現個人追求,擁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發展的權利,進而實現美好生活的夢想。
城鎮作為多元文化的集中地,生活在其中的各主體人群都應加強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認同感。文化鑄就城市靈魂,實現新型城鎮化應關注城市文化環境,提升城市文化功能需把握多元價值的取向。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注重在新城新區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與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協調[3]。一方面要挖掘城市中的文化資源,對城市文化生態系統進行整體保護,延續城市文化脈絡;另一方面在進行城市新區的開發建設過程中,需注重傳承和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結合當地原生的自然文化元素,推進城鎮的地方特色發展。
對于鄉村文化而言,豐富且優質的文化資源依托完整的文化產業鏈和廣大的消費市場,同時輔以合理的政策支持才能更好地被保護和傳承,故發揚鄉村文化需注重鄉村文化產業的培育及有效的制度設計:①因地域性差異而產生的文化特色可激發消費者的興趣,故保護文化資源的真實性將其深入挖掘并投入市場是對其最好的傳承;②將政府自上而下的意志與公眾自下而上的民愿相結合,充分協調文化與產業,最終形成自然、文化、人、經濟和政策的良性循環。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深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城鎮不同主體文化空間發展既要注重鄉村文明,又要同步發展城鎮文明,這是新時代新型城鎮中真正的文化訴求。
隨著新時代新型城鎮的不斷深入和生態文明政策的提出,資源環境面臨嚴峻挑戰。
1)對于資源的利用,我國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一方面,依托現代新技術強制推進新能源新材料投入、研發和生產,同時提高其在外送、儲備、現貨交易、調配等環節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建設生態文明的城鎮化需盡可能利用綠色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如風能、太陽能等,并發展低碳經濟改善當前資源短缺的現狀,促使我國資源能源消費終端傾向可再生能源[4]。
2)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來看,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改善應兼顧經濟發展,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并通過智慧城鎮化綜合統籌三生關系,發展人、產、城與自然和諧一體的新型城鎮化。同時強化公開透明、產權清晰,獎懲分明、完整有效的環境保護等政策法規,進一步完善環保部門垂直管理的督政體系建設,加強政府部門的行政能力和效率。
3)通過植入生態文明理念,逐步改善生態資源承載力和自然環境的約束條件,同時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發展戰略。激發公眾參與的主觀能動性,營造高品質綠色人文新城鎮。
通過解讀城鎮化和新型城鎮化內涵,梳理新時代新型城鎮化3個研究歷程可知,現階段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問題集中于“半城鎮化”現象持續、資源環境問題加劇、文化發展隱憂顯現3個方面。故研究基于問題導向,提出堅持以人文本,發展多元文化,增強城鎮文化自信,加快綠色城鎮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以解決上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