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特種工程設計研究院 廖 利 朱克勤 徐楠楠 徐小輝
隨著城市快速發展,以往單一功能的建筑物已難以滿足人們的實際使用需求,未來建筑應同時具備商業、辦公、展覽、餐飲、會議、居住等功能,以使大多數人在有效時間內完成生活模式到工作模式的相互轉換。基于此背景,高效的、多功能的城市綜合體應運而生,如何使其與城市有機融合,是建筑師應思考的問題。日本建筑師隈研吾在《負建筑》里提到:“建筑物一旦與人類分割開來,那么建筑物就只能是一個抽象的結構體,所謂的形式化也只是人們從上而下俯視建筑物的方式而已。”
2010年4月,北京市海淀區政府為加快落實國務院及北京市關于中關村核心區的批示精神,促進產業創新發展,決定啟動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聚集區首批重點項目,中關村壹號項目基于此背景啟動。項目位于中關村科技園,包括6個地塊,占地約24.9hm2,擬規劃面積約100萬m2。D區工程項目位于中部的Ⅱ-22地塊,距中關村科技園核心區12km,距市區15km,用地性質為教育科研用地,具備濃厚的產業氛圍和創新氛圍。D區工程總建筑面積10.40萬m2,其中地下3層相連,建筑面積約36073m2,地上由3個獨立建筑組成,建筑面積約67927m2(見圖1)。裙房部分2層,主體部分為13~19層,其中建筑最高78.54m。

圖1 D區總平面
清晰有效的建筑設計理念是城市綜合體發揮高效集成的優勢并最終與城市有機融合的關鍵,D區工程從規劃設計到單體建設均有明確的設計理念。
1)大尺度的中央開放空間形成區域商務商業中心和公共活動中心,利用連通的地下停車庫提供足夠的停車位,利用大空間的裙房部分形成展廳、陳列區、銀行、接待區等公共服務空間。
2)以復合的多功能手法打造集商業辦公、生活、娛樂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為形成新的高科技產業聚集區核心,建筑物將多種功能融合,為人群使用提供便利。
3)整齊、模數化的城市網格系統,有利于建筑合理布局,提高地塊使用效率,且可獲得更多的綠化空間,最大化發揮土地效能。
4)充分利用地下空間與屋頂花園,提高使用整合度。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間的同時,打造屋頂花園,在有限的城市空間營造相對優渥的室外綠化環境,提升城市綜合體整體品質。
5)高層建筑錯位布局,提供最佳視線和日照條件,形成錯落有致的外部空間和天際線。充分利用建筑朝向、使用人群、用途等因素凸顯建筑特征,使綜合體中的各單體建筑同中求異、相互輝映,建設趣味性城市空間。
6)構建連貫的沿街建筑界面,打造連續的步行商業街。優質的城市綜合體為人服務,項目打造產業集群以形成集聚效應,而商業街是留住人群的有效方式。
7)平面布局與立面造型體現數字感,建筑風格簡潔大方,沿北清路立面強調通透感,體現科研類建筑靈動、現代、高效的理性主義建筑風格。
8)打造綠色、低碳、環保的節能建筑。環保節能是現代建筑發展的出路和根本,也是城市綜合體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該項目建成后達到GB/T 50378-2019《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三星級標準。
建筑整體呈矩形布置,D區位于Ⅱ-22-2地塊的南端,順應建筑物,道路布局呈“田”字形,高層建筑物均設環形消防車道,東、南方向設3個出口與城市干道相接。車行道圍繞建筑物四周,車行道與建筑物通過外廊及人行步道等方式連接,保留足夠的人流停駐空間及消防撲救空間,既滿足消防要求,又保障車流、人流交通順暢,便于應急疏散。機動車出入口均設于D區東側外環道路。D1、D2、D3樓組成半圍合狀,在內部形成中心廣場(見圖2,3)。3棟建筑雖相互獨立,但其地下空間連為整體,設置3層地下停車庫。車輛通行沿D區四周車道及內部車道,訪客可經由辦公大堂進入并沿環路迅速離開,便于實際使用和管理。

圖2 從地塊西南側看D區

圖3 建筑圍合的中心廣場
地上建筑物平面基本呈矩形,其核心筒位于建筑中部。1~2層裙房主要用于配套商務等用途,如展廳、陳列區、銀行、接待區等,3層及以上部分均為科研用房。在單體建筑設計中,對低層公共區域部分和高層科研用房部分的出入口進行分離設計,使其保持相對獨立性。建筑大堂跨1~2層,其他樓層為科研用房,根據使用需求劃分為開敞式辦公隔間。
中關村壹號工程綠化主要集中在D區西側中部,多為實土綠化(覆土深度大于3m)。考慮用地緊張現狀,D區裙房均設計種植屋面,地下1層設計2處下沉庭院,形成局部露天景觀空間,景觀設計為穿梭D區的人員提供更舒適、更人性化的工作環境與生活環境。
中關村壹號工程圍繞中心公園打造優美且具有標志性的城市天際線,精心塑造標志性建筑,突出中關村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核心地位。利用建筑的起伏,空間的開敞、圍合形成連續且豐富靈動的沿街建筑立面,活躍該地區的城市空間。建筑以現代化理性主義風格為主,高層塔式建筑錯落布置,整個區域風格統一。
D區單體建筑造型秉承項目簡潔、有序的風格,同時自身又有鮮明的特點,僅在裙房部分有適當變化,造型方面均為各種“虛”“實”體塊的拼合、穿插、疊加,盡量減少“面”元素,以增強建筑的體量感、力量感。考慮建筑與人的距離,對細部進行差別化處理。建筑立面整體以具有現代科技感、強調豎向分隔的玻璃幕墻為主,輔以局部體塊化的米黃色陶板,使建筑群更顯穩重、挺拔。根據商業特性,在裙房立面細部處理增加變化,局部輔以金屬百葉,在幕墻上確定合理的廣告牌位置,整體造型在統一中有變化,避免后期因商業廣告的植入破壞建筑的整體感(見圖4)。在D1樓、D3樓的12~13層架設連廊,既使相對獨立的建筑物在物理方面建立聯系,又為D區營造更豐富的精神空間,將人們與建筑的距離拉近,讓綜合體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

圖4 建筑裙房立面
日本建筑師隈研吾曾說過:“建筑物畢竟不是永久停留在圖紙上或人類的大腦里的,它終究會被建造在土地之上,人類將會進駐其中,它會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物體,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一種東西,人們不再俯視它,而是放低視角來親自體驗它,這正是建筑物的歸宿。”對照此項目的設計過程,如何讓城市綜合體與城市和諧對話,更恰如其分地融入城市并最終合為一體,為大眾服務,是未來城市綜合體建筑設計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