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市吳江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范文群
根據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江蘇省結合全省高質量發展目標,以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原則,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的思路,分類推進鄉村振興。為此,蘇州市吳江區于2020年底編制完成新一輪鎮村布局規劃,進一步優化完善村莊分類、空間布局,并在此基礎上推進實用型“多規合一”村莊規劃。
吳江區長漾位于東太湖南岸,湖面面積約9km2,呈東西狹長、南北窄曲的形態。沿湖周邊有9個行政村,總面積約34km2。該區域集聚最具江南水鄉特質的鄉村,是國內外學者研究中國鄉村的范本。2019年,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關于加強村莊規劃促進鄉村振興的通知》(自然資辦發〔2019〕35號)、《關于做好“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蘇自然資發〔2019〕233號)等要求,吳江區對該區域進行統籌規劃,并在此基礎上,試點編制長漾南岸的《燕花莊連片區村莊規劃》。規劃圍繞“統籌”“實用”“多規合一”3個主題,從統籌策劃、連片區空間規劃入手,編制“多規合一”村莊規劃,進而通過重點村莊設計及農房設計,層層推進,并延伸規劃師駐村服務,探索適應于該區域鄉村振興需求的村莊規劃編制方法。
與城鎮規劃不同,村莊規劃注重自下而上,是以服務特定的農村人口兼顧少量外來人口的量身定做式規劃。以人為本的規劃除應對資源要素進行調研,還需與村民進行交流,故在規劃任務下達時即提出現場調研的具體要求。
1)確定調研信息必須真實且有參考價值。通過村委會預選部分村民代表,由不同年齡層次、性別、文化程度、從業方式等按比例組成調研主體,特別注重有較強“話語權”的中青年務工村民。
2)挑選晚上和節假日村內人口相對較多的時段進行現場走訪、交流,獲得大量真實的村民訴求與建議,寶貴的一手資料為后期規劃提供極有用的依據。
3)為及時將村民的表達轉譯為可用的規劃信息,設計團隊將清晰的村莊影像圖、地形圖制作為圖板,讓村民直接用按圖釘、畫圓圈、貼紙條等方式標注意愿,輔助村民進行“自家自繪”,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確保村民與規劃師的良好互動。
4)通過深入的調研,重新審視鄉村發展難題,總結存在的問題,挖掘生態、空間、歷史文化等價值,著手從產業、文化、生態環境、鄉村風貌等方面塑造特色,尋找實現鄉村自我更新發展的獨特路徑。
作為吳江區全力打造“中國·江村”鄉村振興示范區的重點,長漾特色田園鄉村帶資源豐富,特色彰顯,集聚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個特色小鎮及眾多的特色田園鄉村,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區域。在編制村莊規劃方面,首次提出片區規劃概念,在《長漾特色田園鄉村統籌規劃》基礎上,對南岸區域各鎮先行組織“多規合一”的連片區村莊規劃,有效避免鎮、村之間的同質化競爭,并通過產業、文化、空間、生態、公共服務配套等統籌規劃,結合自然村莊的現狀、資源特質,因地制宜、分區引導,實現多規融合,使片區資源利用更充分,設施配套更合理。
長漾北岸水面較多,以魚蝦蟹養殖為主;南岸稻田桑林較多,主要生產稻米、綠色果蔬。通過對產業、生態等綜合分析,確定環長漾“一堂課、一粒米、一根絲、一尾魚”4個主題。南岸的燕花莊連片區4個行政村圍繞蠶桑、稻米打造“長漾”品牌。通過騰退該區域內原有的低效工業用地,保留并更新部分建設用地,用于農副產品分級、加工、包裝及倉儲,在此基礎上,積極培育第三產業,形成稻作農活體驗、蠶桑科普教育、稻地民宿餐飲、原真民宿體驗、水鄉旅游體驗為代表的農文旅復合產品體系。
燕花莊連片區展示震澤鎮絲綢文化、平望鎮養生文化,體現“絲綢之根在田野、蠶桑之緣在江村”的豐富文化內涵。規劃積極探索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人居環境營造,挖掘產業特色,以稻米香徑串聯各村,在原有水鄉格局下塑造“路邊”“水邊”“田邊”3種不同風貌特色,將傳統的江南水鄉優秀文化遺產融入具體項目策劃中,深入挖掘燕花莊連片區內“張敦懷古”“周生蕩”等歷史典故,利用自身的文化發展特色農文旅融合產業,復興場地內特有文化,體現文化特色。
在統籌約束性規劃基礎上,梳理各類用地和相應管控要求,使土地空間與產業密切聯系,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等剛性約束的管控范圍確定下來,結合國土空間綜合整治修復生態環境,構建水鄉特質鮮明的“湖蕩林田草”的生態格局。確定存量優化和總體減量的土地利用方式,對現有的建設用地空間進行重構,整治復墾,發展村莊產業,服務村民生活,優化布局生產、生態及生活空間(見圖1,2)。

圖1 燕花莊連片區空間統籌約束性規劃要求

圖2 燕花莊連片區空間統籌布局
對連片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進行一體化統籌規劃。協調區域公路與村域道路的銜接關系,提升并連通區域內現有村道,形成一條串聯生產、旅游及居住空間的稻米香徑,結合“農、文、旅”融合所安排的村莊產業用地,設置分散高效的小型停車場及公交站點,對片區內的給排水、通信、電力、防災減災等各類設施一體化規劃,實現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以城鄉一體化及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以生態、安全、經濟、方便使用為原則,按照500m服務半徑劃定自然村莊組團,規劃綜合配套設施、基礎配套設施(見圖3)。

圖3 燕花莊連片區設施統籌
強調整體格局的同時,對環長漾區風貌不協調的建筑進行整治,拆除自建違章建筑,嚴格控制新建建筑色彩及形式,鼓勵新蘇式風格與傳統蘇式風格有機融合,體現江南水鄉韻味,強化對稻米香徑沿線及村口的鄉村風貌的整治引導(見圖4)。

圖4 鄉村風貌整治引導
為探索具有可實施性的村莊規劃,項目確定了“策劃→規劃→設計→實施指導”的遞進式一體化進程,對發展類村莊進行詳細規劃,將產業發展及人居環境提升與土地空間資源匹配(見圖5);確定村莊整體的形態,形成村莊發展和建設的正負面清單。結合農房政策和村民建房意愿,提供大、中、小套型的建筑設計方案,保障農房整體風格協調,經濟實用(見圖6)。

圖5 燕花莊蓬匠灣村莊規劃

圖6 農房推薦套型設計方案
針對使用者的不同,提供不同村莊規劃成果:將包含GIS數據庫的完整成果提供給規劃主管部門,通過對自然資源要素的管控與引導推進鄉村振興,督促基層實現人居環境提升,為村委會及村民提供簡單明了的圖文,形成村民能看得懂的公約,將村內近期建設項目通過清單庫的方式列出,以便于村民充分參與、監督。
在規劃任務書設定中將跟蹤服務納入項目委托合同,要求在實際建設過程中規劃團隊定期現場指導并形成規劃師駐村服務制度,通過多級黨支部結對,聘請項目負責人為責任規劃師,形成“政、產、學、研”多方合作。及時對接彈性用地落地、村莊規劃微調等規劃服務,定期校核規劃實施情況,實現全過程陪伴式鄉村規劃,確保規劃有效落地。
項目全程注重創新引領、實用有效,共有四大亮點:①改變傳統村莊規劃管控思維,以統籌謀劃鄉村振興發展為導向,突破鎮、村兩級行政界限,整合區域鄉村資源;②創新規劃調研方式,采取“自村自劃”“自家自繪”等方式充分動員村民主動參與;③探索村莊“策劃→規劃→設計→服務”一體化層層推進的實施模式;④試點原創規劃師團隊跟蹤指導村莊建設實施,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項目是發達地區實用性鄉村規劃的先行先試,對其區域鄉村振興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同時也為其他地區鄉村規劃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