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 陳俊璋
將嶺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珠海市翠微村作為研究對象,現階段其布局較混亂,基礎設施老舊,自然環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被破壞,導致翠微村的發展落后于城市。為深入探析翠微村場地空間,基于空間句法理論,研究運用Depthmap軟件對翠微村街巷系統空間進行量化處理,并對其結果進行分析。
歷史街區是指該區域內有較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能反映該地區的歷史文化特色,從村落布局現狀來看,翠微村原始形制為“七街七里一巷”,且具有環山近水的地理優勢。宗族、祠堂、廟宇和門樓摻雜其中。翠微村的“七街”包括翠微北大街、檳榔街、大坊街、長水街、中心街、街市上街和街市下街,“七里”包括中和里、滕鳳里、圣堂里、南溟里、詒谷里、敦睦里、人和里,“一巷”則為茶子巷。
利用CAD軟件繪制翠微村所有的道路軸線,將其放置于同一圖層,導出DXF格式,在Depthmap軟件中導入該格式文件,對翠微村場地空間進行軸線法等相關分析,得出翠微村內部路網的連接值、Control值等指標,從而揭示該村落空間結構的內在邏輯。而變量中的整體和局部指標則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空間關系,綜合表達街區空間的流動屬性。
在Depthmap中導出相關資料到Excel里,再導入到SPSS19.0,將得出的數據進行相關變化度分析,觀察x、y軸的均值、樣本容量,觀察兩者之間的皮爾遜相關系數|r|和軟件自動生成的散點圖,分析比較后得出結論。具體操作為:用AutoCAD、ArcGIS繪制翠微村場地的地形圖,并根據地形圖繪制軸線地圖,結合Depthmap、Photoshop、Abode Illustrater、Sketchup和Excel進行空間形態變量分析,對生成的圖標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然后運用Depthmap、SPSS分析整理得出相關結論。
采用軸線分析法,首先對翠微村的街巷空間形態進行量化,將空間形態變量進行關聯分析,基于空間句法理論深度分析“七街七里一巷”,得出翠微村街區空間理解度的難易程度,推測空間的可理解性。
整理翠微村街網結構的空間句法參數、變量參數值,并在圖上標注村落的街、里、巷(見圖1)。文物古跡散布在二類居住用地中,二類居住用地底層沿主要街道改造為服裝店、商店、理發店等,建筑類型為磚木建筑,從整體角度看,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較高的區域主要集中在翠微北大街至大坊街,以及長水街;從細節上看,全局整合度較高的區域集中在街市直街,對局部整合度而言,當N=3時,翠微北大街的局部整合度最高,為3.70780,隨著N值增大,當N=9時,局部整合度已無限接近于全局整合度。翠微北大街至大坊街的道路雖狹窄,但作為街區內唯一的車行道,其交通可達性和通暢性較高。

圖1 翠微村的街、里、巷
全局整合度最高的地方在翠前路A,為0.94130。全局整合度最低的路段在村落內部某條小道,為0.26296。在村落范圍中,翠微歷史街區道路A的全局整合度最高,為0.90190,是研究范圍內顏色最紅的地方,軸線較突出,說明該路段集聚性和可達性較強,為村落內主要人流通道,是當地居民日常交往活動發生的高頻場所,也保持著較高活力(見圖2)。

圖2 全局整合度
街市直街與大坊街的全局整合度分別為0.85900,0.86210,該街巷為村落主要人流集中區域,前期較多商販在此擺攤。局部整合度的數值變化相較全局整合度有一定差距,從整體來看,當R=3時,局部整合度較高的區域與全局整合度相似,翠微村內局部整合度最高的地段在翠微北大街處,其次整合度較高的區域集中在道路A、AA和BB處,從步行視角來看,局部整合度較高,可吸引大量人流,成為整個村落空間結構的中心。歷史街區內大多數街巷通透性較差,路徑與節點的識別度較低,難以激發外部人群對街區內部環境探索的積極性,對街區內部環境好奇程度較弱。隨著R值的增加,其顏色較暖的區域面積逐漸增大,顏色越來越紅,當R=9時,局部整合度的數值大于全局整合度,主要道路即翠微北大街至大坊街局部整合度的數值最大,長水街次之,顏色較冷的區域集中在主要街道的東側,冷色區域面積隨R值的增加而減少。
翠微歷史街區全局平均整合度為0.61643,局部平均整合度為1.27401,局部整合度平均值明顯高于全局整合度,說明此歷史街區為封閉式發展,局部空間未與整體空間形成良好的空間整體,兩者的相互作用較弱。
在空間句法理論中,構建軸線模型時,將x軸定義為全局整合度RN,y軸定義為局部整合度RN’,其中N’的取值為3,即R3,協同度為R3與RN的比值,R2值越高,表明全局整合度與局部整合度的關聯性越強,協同度較高的歷史街區網絡系統趨向于單一核心的軸線結構,有利于人群聚集。
在Depthmap中構建局部整合度和全局整合度線性回歸方程,兩者比值為協同度,可用于衡量研究范圍創造分界口的潛力,即研究區域內部街道是否與外界道路發展存在隔離。若0.7<R2<1.0,則整個空間系統協同度高,翠微村街區內人流與車流形成良好的空間特征。從散點分布圖可看出,R2=0.398,紅點和黃點離直線較遠,說明協同度較低,將資料導入SPSS中,得出皮爾遜相關性系數為0.432,點的分布呈不規則狀態,翠微村街區與外界存在隔離情況,人們無法通過局部感知反映整體,空間內部的協同度較差(見圖3)。

圖3 協同度分析
為探究翠微村歷史街區空間聯系及自組織性,分別對參數半徑為5、7、9、12的街道段數密度與局部整合度的相關性進行計算,當參數半徑R=7時,R2=0.82391相關度最高,而R=7是歷史城區的半徑,即基于歷史城區范圍內的道路網密度和整合度相關程度最高。
可理解度為空間是否容易被人群識別的程度,包括局部可識別性和全局可識別性。
4.5.1 局部可理解度
在空間句法理論中,構建軸線模型時,將x軸定義為連接值,y軸定義為局部整合度RN’,其中N’的取值為3,即R3。R2值越高,人對空間從局部到整體的感知推斷越容易,更易建立其從局部到整體的空間感知意象,即從局部對整體空間的認知性。進行翠微村歷史街區的可理解度分析時,建議采用步行的體驗方式,計算得出R2值為0.51602,將數據導入SPSS中,得出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813,接近1。連接值與局部整合度呈高度相關狀態,說明該街區的局部可理解度較好,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聯性和統一性較強,說明老城區空間特色較明顯,且具有較好的局部理解度,但全局理解度較差,空間識別性較弱(見圖4)。

圖4 可理解度分析
4.5.2 全局可理解度
構建全局整合度和連接值線性回歸方程,通過觀察得出兩者關聯程度,若R2<0.5,則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相關度較差,表明游客和村民無法通過街區的局部空間特征感知整個街區系統的空間特征,即人們難以從局部空間獲取信息,并正確地指導空間的規劃設計,建立整個空間系統。當R2=0.1195時,小于0.5,散點分布呈非線性,最紅的點距離直線較遠,且整體離散,距擬合度曲線較遠,二者呈完全不相關性,說明翠微村歷史街區完全缺乏空間特色,可理解度較差,即局部空間不具備行走方向的引導性,易迷路,整體空間規律或特征不夠明顯。
將數據導入SPSS中,得出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166,接近0。表明行人通過翠微村的局部空間時,無法感知整體系統空間。通過觀察發現,系統中黃色散點呈非線性分布狀態,同時與關聯性趨勢線相離,斜率較小,說明翠微村歷史街區內核心部分可理解性較低,其空間系統較難被游客和村民感知,即被人們理解的可能性極低,此外,黃色散點位于擬合度直線兩側,位于直線上方黃色的點多于下方,紅色的點離擬合度線較遠,說明翠微村核心街巷的可理解度街區與整體可理解度相差較大,其場所特征的可辨識性在空間結構上的劣勢較明顯,場所安全感較差(見圖5)。

圖5 全局整合度和連接值線性回歸方程
在空間句法理論中,構建軸線模型時,將x軸定義為全局整合度,y軸定義為選擇度,從整體空間來看,R2值為0.115,均低于0.5,將數據導入SPSS中,翠微村選擇度與全局整合度相關性分析得出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085,接近0,說明相關性較差,街區全局整合度與全局選擇度不匹配。故翠微村歷史街區更多地傾向于使村民和游客在村落內部流動,與穿越街區的總體人流相互分離。
通過分析可得,圣堂里、翠微北大街、街市上街和街市下街、大坊街的業態分布較密集,具有較好的商業空間與人文空間,可選擇度較高,穿行人流量較大,但街區北部供人群休息、逗留的廣場面積較小,極大縮短了人群在空間停留的時間,影響翠微村街區整體空間效益,對共享空間造成不良影響。構建不同尺度整合度、可選擇度線性回歸方程,用共生度表示,描述局部空間承載該區域混合功能大小,R2越大,表示該地段承載混合功能越多,否則該地段承載功能單一性較強。
研究選取步行尺度和拓撲深度的平均值,分析翠微村歷史街區得出,步行街區拓撲深度平均值為16.1463,街區內道路中平均深度最低的街道為街市直街,用AA標識,值為11.4000。因此在村落內部道路中,街市上街及街市下街可達性較高。其次為大坊街,其值為11.6249,用BB標識。說明人們到達以上道路的轉折次數較少,可達性高,難度較低。外部道路中,翠前路A的平均深度最低,值為10.6327,說明其可達性較好,其次為明珠路,值為10.6844。
選取翠微村步行街區“七街七里一巷”進行深度值計算,因考慮到步行尺度,在空間句法理論中構建軸線模型時,將x軸定義為局部整合度,y軸定義為深度值,對其構建函數模型進行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翠微村步行街區主要軸線的R2值僅為0.3298。將數據導入SPSS中,得出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417,接近0。深度值與局部整合度關聯度較差,與街區內部其他街巷空間的關聯度較低,不利于街區整體空間提升。
翠微村歷史街區的連接值分析整體呈冷色調(見圖6)。只有翠微村北大街視域連接值直線為紅色,顯示出較高的視域連接值,其次是大坊街北側區域,此處西側分布有關帝廟和財帛廟,西側的平均連接值明顯大于中側和東側,村落主要街道的連接值較高,部分街、里、巷呈斷連、散狀分布狀態,街區內部連接值較高的地區在三王廟外部空間和大坊街入口區域、徽山吳公祠、介翁吳公祠外部空間、翠微北大街,說明街區空間整體可視度較低。

圖6 連接值分析
視域整合度是結合人群視角分析空間被人們觀察到的可能性值,可反映空間的潛力。視域整合度最高的區域集中在街市上街和街市下街、道路A、人和里、中和里、敦睦里、滕鳳里的入口處、梅松吳公祠的外部空間,說明以上區域視域整合度較高,全局視線深度較低,即人們無需通過較多轉折就能看到空間的其他元素,在整個空間系統中具有良好的可見性和引導作用。其次翠微北大街、大坊街等區域的性能較好,即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增加居民互視、街區交流的作用。
綜上所述,翠微村歷史街區協同度較低,人們在村落空間內識別性較弱,無法用局部感知反映整體空間。結合空間句法和SPSS軟件分析可得:歷史街區業態分布是歷史街區充滿活力的必要條件;村落空間形態特征吸引人流自發式集聚,集聚后吸引更多的商家前來投資,促進業態朝混合型發展,混合型發展態勢又激發了人流和車流的自發性集聚,呈良性循環的態勢;翠微村內外部路網結構較大程度可影響街區內外部人流和車流的集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