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佳沁
(安徽建筑大學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如今的生活早已離不開媒體的存在,通過媒體,建筑以照片、影像等形式被展示,人們可通過互聯網隨心所欲地瀏覽全世界的建筑。互聯網的發展影響著建筑的不斷改變,其向社會傳播的內容和方式均有所改變。近年來,越來越多“網紅建筑”的誕生便是受到互聯網影響。研究重點論述新媒體環境下建筑的傳播,并結合實際案例分析新媒體對建筑設計的影響。
人類文字的起源至今存在爭論,其實早在文字出現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很多壁畫的痕跡,而后人通過這些畫跡了解到了前人的生活狀態,故這些畫跡是記錄早期人類的載體,是最早的媒介。如人們在拉斯科洞穴里發現了距今萬年的畫滿牛馬等動物的壁畫,從中了解到石器時代人們的生活情景(見圖1)。

圖1 拉斯科洞穴壁畫
圖像對各個國家不同的文化、人們的生活習性進行較細致的描繪。云南滄源的巖畫距今已有3 000多年歷史,雖然繪制的人物技法簡單、粗略,造型古樸,但整體的構圖內容豐富,向后人展示了東方大陸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
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時期,信息只能耳口相傳,故此時期由于信息傳遞的局限性導致建筑的風格較單一。隨著文字的出現,耳口相傳的局限被打破,建筑得以傳播。隨后,工業革命爆發,機械化推動了新的媒體產生。這一時期,相機拍攝成為記載文明的主力軍,圖像的真實感可以讓人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建筑的質地。電子時代,伴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人們已經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圖像信息。直至今日,互聯網已主導著信息的傳播。
互聯網的出現,加快了建筑的傳播速度,而建筑的快速傳播又反饋到建筑設計。借助互聯網,建筑師早已不再局限于特定渠道去獲取信息。通過網絡,各種信息不再受到空間和時間的約束,可隨時隨地傳播。相較于之前的紙質媒體,互聯網給建筑發展帶來巨大優勢。伴隨著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博等平臺的出現,大量有關建筑的信息被廣泛傳播。建筑自媒體大量活躍,其推送的高水準、高質量的文章,讓人們了解很多與建筑設計相關的信息。在多元化傳播的時代,足不出戶也可以隨時了解當下最前沿的建筑作品。
1)交互性 互聯網具有極強的交互性,在有了各大交流平臺之后,建筑師與大眾之間可以隨時隨地相互交流,建筑師的設計不再是僅憑本意,而是在創作中不斷吸取公眾的建議,從而設計出“親民”的建筑作品。互聯網構建的開放平臺極大地增加了大眾之間的交互頻率。以知乎為例,搜索“建筑”關鍵詞可找到與建筑相關的話題,并可以在網絡上與熱愛建筑的人交流。
2)傳播大眾化 艾柯曾經說過,建筑本質上是大眾傳播。當建筑建成后會久居城市當中,而居民與之接觸的頻率則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同時也會受到建筑所處地理位置的影響,位置越靠近市中心,居民與之接觸的頻率越大,反之則越小。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建筑傳播變成了群眾與建筑師雙向的信息傳遞,通過與建筑師的不斷交流,大眾越來越了解到建筑在時代所承擔的文化意義和歷史意義。在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建筑師倡導建筑社會化,即讓建筑傳播走到群眾中去,讓大眾參與到建筑設計中來,將建筑設計變成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如2006年,建筑師趙磊曾在《南方都市報》開設了首個“建筑評論”專欄,其目的就是讓“建筑”更好地得到普及。2013年,聯合創辦了“有方空間”,其志將建筑推向大眾。在創辦后,“有方”將傳統媒體的視角轉化為自媒體運營,并將自媒體和線下互動結合。
互聯網的出現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建筑設計的思維和方式。新時代,建筑師需要適當利用新媒體廣泛宣傳自己,向公眾傳播自己的想法和意圖,公眾也是建筑交流對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筑交流的影響下,建筑師對他們過去的理解有新的認知。公共意識形態的變化也將促進建筑師設計觀念和方法的變化。
1)大數據思維 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無論是前期的策劃,還是建筑結構選型乃至設計過程,建筑師都應在獲取信息后對其進行分析,基本上是通過小數據采樣和工作經驗累計得到相關數據。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建筑師匯總和獲取各種與建筑相關的研究對象數據的方式。隨著建筑師的思維大數據化,獲取的信息更加全面,從而在分析數據時彌補了小數據采樣過于單一的問題。
移動互聯網時代為大數據的爆發式增長提供了可能性。借助GPS、手機信號、手機支付等數據,可以精準收集到人們的行進路線、行為變化和規律等,并根據路徑的人流量、人流的停留點等科學地完成設計。如在2016年萬科車公廟項目中,出入口的開口位置由小庫科技利用流量數據分析設計。
另外,大數據除了海量性,還有持續性的優勢,由于數據源源不斷地積累,能讓大眾行為隨著時間而變化,傳統數據收集方法難以實現。大數據具有不反應性。即當人知道自己被研究或監督,則會做出改變。利用大數據,此問題得以解決,因為行人察覺不到大數據對其的觀察,則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大數據的優勢是傳統數據無法比擬的,因而能產生更好的效果。隨著建筑師逐漸轉化為大數據性思維,建筑界現象級的問題將得到更好的處理。
2)新媒體思維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網紅建筑、網紅建筑師出現在大眾視野,隨著互聯網媒體的出現,有些建筑師頻繁地出現在各個直播平臺或者各大公開媒體上,與社會各界積極交流,巧妙地運用各種理念和表達技巧,通過曝光來吸引大眾的目光。如建筑師張海翱受邀浙江衛視節目《漂亮的房子》展示作品《草原之家》,短期內其熱度便突破8億,各大平臺先后推送相關信息,人們積極參與討論,其熱度先后19次名列前十,影響范圍之廣不言而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網紅建筑”因互聯網傳媒的崛起而崛起,耳熟能詳的有安徽鋼琴屋、河北天子酒店、哈爾濱大劇院等(見圖2)。由于互聯網的傳播性極高,越來越多的甲方甚至地方政府都通過網紅建筑來宣傳自己,網紅建筑已直接將作品和傳播合二為一。故在營銷方面,甲方和網紅建筑打造者是利益共同體。

圖2 哈爾濱大劇院
在新媒體時代,建筑早已不是獨立體,建筑師在設計建筑的同時,建筑也通過媒體傳播它的設計者,建筑師已然扮演著傳播者的角色,無形中背負起重要的傳播任務。如今,建筑師在研究建筑問題時,如果以公眾為研究對象,那么其作品將具有更廣泛的意義。
1)線上設計 互聯網的出現孕育著建筑設計平臺的構建,建筑師可通過網絡實現線上設計,這是對互聯網平臺的有效利用。作為一種有效網絡,它將相關平臺聯系在一起,實現共享信息。建筑師首先是把自己的作品以及理念說明發布到網上。不同的建筑師其創作特點不同,也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平臺給予直觀呈現,客戶可以在線上自主選擇符合自己要求的建筑師,并在線進行聯絡溝通。線上設計平臺給予了建筑師自我推銷的手段,而客戶則根據自己所需在這些作品中進行篩選,這對于雙方而言都是非常便捷的方式。在線上達成共識后,隨即可以線下見面并最終完成設計。
2)交互設計 傳統媒體的特點是單向,即發布者將信息傳輸給接收者,導致接收者是單方面接受發布者的信息,無法及時反饋自己的想法,難以達成共識。而互聯網的出現有效地改善了該局面,雙方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流,發布者也可以獲得公眾的聲音,從而形成有效的信息周期循環。在不斷交互過程中,建筑也逐漸變得貼近生活,而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
人與建筑的交互或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都反映出建筑設計的交互性。在了解建筑的功能及意境等信息后,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感受回饋交互信息,設計師作出響應,調整設計并完成交互,建筑設計在此信息循環中不斷完善、積累和加強。
3)智慧建筑 智慧建筑是集新媒體時代下互聯網技術大成之產物,隨著建筑理念和實踐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與建筑、環境不斷融合,智慧建筑應運而生。
智慧建筑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將建筑以及周邊環境良好組合,并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提供安全、高效、舒適、環保、節能的建筑生態系統。它可以為用戶提供全新的體驗,讓居住空間更安全、更舒適。在萬物互聯的時代,通過網絡和大數據把建筑中的各個系統相關聯,有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整個系統變得更加和諧。
在媒體不斷更新的時代,雖無法預知未來會是怎樣的媒體主導信息的傳播,但每個新媒體時代都可以促進建筑設計的發展。在萬物互聯的當今,探索新媒體對當代建筑設計帶來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