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登證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52)
騎樓是一種近代出現的底層有廊道可行人的沿街店屋式建筑,主要分布于我國北緯25°以南,最早出現于20世紀初的東南沿海城市,騎樓采用框架結構,墻身可靈活布置而不受結構限制,使立面造型和裝飾得以自由發揮,山墻裝飾、窗洞形狀、墻身裝飾紋理、壁柱形態等充分詮釋建筑裝飾與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目前學者針對騎樓形態特征進行了研究,在建筑單體層面主要聚焦在建筑構件與文化基因的關聯分析,提出騎樓是近代嶺南建筑文化對古代嶺南建筑文化的繼承創新,對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納整合,發展歷程體現了建筑文化的理性自覺和文化轉型;在組合形態研究方面,從制度管控視角形成較為豐富的研究,普遍認為騎樓界面是近代城市建設制度導控下的建筑現象,騎樓構建了嶺南近代城市以舊城為中心的基本骨架。
已有騎樓立面的研究以定性為主,定量研究不多;研究對象以騎樓個體形態為主,對騎樓相鄰立面的組合特征、騎樓街巷層級的風貌差異研究尚不豐富。本文選取廣東省開平市的騎樓街巷為研究對象,探索構建騎樓立面元素的評價體系。
開平是我國著名的僑鄉,當地騎樓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本文以赤坎鎮556棟騎樓、三埠區(新昌、狄海、長沙)798棟騎樓為分析對象,以上騎樓街均為民國時期開平市人氣集聚的商業街,形成連續騎樓界面并具有典型的僑鄉建筑風貌特征。
街道界面是體現城市生活記憶的空間元素,立面風貌具有很強的主觀屬性,為保證評估內容的系統性和評估標準的一致性,本文以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要素構成、形態類別、規范性對比分析,從建筑細部構件出發界定分類評價標準,基于單體評價數據,關聯擴展到騎樓組合風貌分析,形成“細部構件-單體樣式-立面組合”3個層次的評價體系(見圖1),通過使用同一套評分標準對大量騎樓進行梳理統計,可系統反映立面風貌的共性特征。

圖1 立面風貌評價體系
按照立面的上中下分區,分別對山花及女兒墻、樓身裝飾、窗戶樣式、柱廊裝飾、陽臺形態與裝飾構件進行中式、西式、中西合璧式劃分。
以中西方經典立面樣式特征作為分類依據,劃分為仿古羅馬式、仿古典主義式、仿文藝復興式、仿巴洛克式、南洋式、仿哥特式、現代式、中式坡屋頂式、中式非坡屋頂式,如圖2所示。部分騎樓立面呈現2種或2種以上的建筑風格,按照視覺感受選定樣式較為突出的一類。其分類依據如下。

圖2 單體立面樣式分類
1)仿古羅馬式 仿造古羅馬建筑樣式,底層騎樓為券柱式或連續券式。
2)仿古典主義式 建筑呈現明顯的三段式構圖,樓身以通柱貫穿。
3)仿文藝復興式 模仿文藝復興時期連續拱形窗和穹頂。
4)仿巴洛克式 模仿巴洛克風格,采用波浪墻、重疊柱、細膩復雜的壁畫、動感極強的浮雕、運用貝殼的曲線。
5)南洋式 在女兒墻上開有1個或多個洞口,南洋地區普遍使用的立面形式。
6)仿哥特式 立面具有明顯的垂直構圖特征,立面上有強烈的垂直線條和拉長的拱形窗。
7)現代式 運用簡潔、明快、實用的現代功能主義處理手法,采用現代材料及結構。
8)中國傳統式 分為坡屋頂式和非坡屋頂式,采用中國傳統建筑符號、材料,立面簡潔,無明顯西式構件,具有明顯中國本土建筑要素和建筑文化的意蘊。
以西方典型建筑規格特征為標準,確定評價的因子并賦予相應權重,各項因子得分乘以權重后加權求和確定評分。細部構件規范性評價,本文以柱體為例,界定柱頭、柱身凹槽、細長比、柱礎、臺基、雕刻形態的標準樣式(見表2);對組合立面的協調性評價,從相鄰立面線條的連續性、廊道高度統一性、整體協調性進行判斷,以案例對標的方式評估。

表2 細部構件規范性評分標準(柱式)
從開平騎樓中西式構件比例來看,中式構件占比43.5%,西式構件占比39.2%,中西合璧式立面占比17.3%。作為類比,筆者曾以同一評估分類標準調研廣州老城區騎樓立面,其中式、西式、中西合璧式立面比例分別為50.1%,27.8%,22.1%。兩者對比可見,僑鄉地區對西式元素的使用偏好與接納程度更高。
通過統計開平騎樓單體立面樣式風格,仿巴洛克式立面占主導。仿巴洛克式立面在八類立面樣式中占比高達39.8%,巴洛克風格以華麗、炫耀的風格被譽為歐洲奢華文化的代表,裝飾線條細膩、復雜,巴洛克式線條在騎樓陽臺、山花、門窗中得到大量使用,除在裝飾線條上講究細膩多變,部分騎樓在建筑結構上通過凹凸陽臺的曲線變化突出建筑的活力與動感,堪比西方經典巴洛克式建筑,其立面造型與我國傳統民居存在較大差異,易造成視覺上的沖擊,以展示該店鋪所售商品貨真價實、質量上乘的商業形象,提高店鋪門面檔次。
其他立面風格中,占比第二的風格為我國傳統立面樣式(占32.7%),以中式吉祥寓意的線條作為裝飾;而仿文藝復興式(占比14.5%)、南洋式(9.9%)、仿古羅馬式(占2.1%)、仿古典主義式(1.0%)四類立面總占比僅為27.5%,其中仿文藝復興式立面的一大特征是連續使用拱形窗與穹頂,這種立面形態需要多開間的空間,開平的多開間騎樓較少且樓頂山花以中式為主,故模仿該類風格的騎樓立面較少;仿古典主義式立面的主要特征是柱體風貌突出,因當地人認為柱體密集就如監獄形態,一般僅使用一對柱體作為裝飾。
2.3.1 細部構件規范性
以柱體規范性為研究對象,發現其模仿西方經典柱式存在“重視形狀,忽略標準”現象:當地騎樓柱頭形態、雕刻均與西方原型極為相似,雕刻、柱頭的相似度評分分別達到95分和93分;但在柱身凹槽數量、柱體細長比方面則與樣式標準存在較大偏離,得分僅有72分和75分。以愛奧尼柱式為例,開平騎樓的柱頭均能塑造為經典的2個券渦和盾劍飾母題,但柱身并未做到標準的24道凹槽,細長比也未按照標準1∶9~1∶10的比例控制。從展示效果來看,相較柱頭形態及柱體雕刻,柱體細長比、凹槽數量對視覺感官的影響不是特別大,當地工匠在建設過程中并未嚴格遵照標準樣式進行建設,而是選取最核心的部分進行模仿。
2.3.2 單體立面協調性
1)特征1:細部構件呈“適應性創新”
開平對標準建筑構件形態的模仿與創作是多元化的,在積極接納西方建筑文化的同時,結合地域文化對西方建筑構件進行改造、創新,創作出新式的立面形態。開平騎樓街的部分立面元素既非中國傳統建筑構件,也非西方標準構件,通過改變傳統構件的比例、形態及外露方式,形成開平特色的新騎樓。以柱體創作為例,為簡化立面與施工難度,部分騎樓把塔司干柱體與墻體整合為一體,形成圓柱造型鑲嵌入墻的裝飾立面。
2)特征2:單體立面呈現“多元風格混搭”
開平有很多騎樓立面同時采用西方建筑2種或2種以上的經典風格。部分騎樓與歐洲傳統建筑的形態、裝飾具有極高相似性,甚至在同一個騎樓出現多種西方建筑風格,如屋頂采用中國式坡屋頂,而柱體則采用古希臘柱式;山墻使用巴洛克式浮雕,而樓身則使用歐洲古典主義的通柱。若按照經典的建筑理論對騎樓立面進行評價,可以說屬于“四不像”,立面樣式不正規,充分反映中國鄉土文化主動接納西方文化的歷史。
2.3.3 組合立面協調性
為評價組合立面的協調性,對各單體騎樓線條的連續性、廊道高度統一性及整體協調性進行評價。廊道高度是各騎樓組合銜接的重要元素,底層廊道高度基本決定了樓身窗戶、檐口的高度,統一的廊道高度能使騎樓組合的街巷立面規整有序。為便于對比,選取開平赤坎鎮的西堤路與廣州恩寧路為參照,如圖3所示,廣州騎樓街的街道線條統一性十分規范,廊道高度基本一致;開平赤坎鎮騎樓街立面線條極其豐富,直線、折線、曲線交替變化,單體與單體間水平線條高度差異較大,出現檐口位置不對齊、樓身窗口水平高差大、柱礎高差不對稱、柱廊高度差異大等特征。

圖3 檐廊空間與立面線條對比
1)華僑文化包容性強 華僑是西方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在20世紀隨著中國開展洋務運動、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欺辱及外國先進技術的流入,僑鄉地區對西方文化具有較強的認同感,對西方文化的包容性更強。
1862—1949年,華僑在廣東投資的房產與商業比重高達64.91%,同時帶回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建筑工藝和設計方案。華僑作為出資者對騎樓立面裝飾風格有話語權,歸國華僑普遍有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心理,認為西方進口商品是高檔品牌,商店立面也趨向使用西方樣式以展示“僅此一家,絕無僅有”的商業形象。
2)騎樓風貌受行政管制影響小 行政規章對騎樓形態的管制始于20世紀20年代末,1929年8月26日廣東省政府指令建設廳發布《廣東省各縣市開辟馬路辦法》:“改造各縣墟市,當開辟馬路為要圖……現據各縣市呈報進行情形,特多歧異,茲為劃一章制……指令通各縣市遵照辦理”,統一全省馬路立面設計及改造路旁房屋的規則。而開平騎樓在20世紀20年代已大規模建設,由當地宗族籌備建設騎樓并頒布相關的規程,因宗族制度的規范性遠沒有政府制度系統和全面,所以開平騎樓在立面形態上更多元化。
開平騎樓立面在模仿西方建筑的基礎上,結合施工條件與地域文化進行創作修改,其設計與建設機制可總結為“二次選擇模式”。
早期由華僑對騎樓樣式風格進行“第一次選擇”。早期遠赴海外的華僑在異鄉拼搏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在中國傳統故土情節的推動下,華僑積極出資參與家鄉商鋪與祖屋建設,以各種方式提供了外國建筑的圖像或明信片,或是托人帶回圖紙,并對建筑具體的造型提出要求。這是遠在他鄉的華僑對騎樓立面樣式的“第一次選擇”。
當地親人與工匠對立面形態進行“二次選擇”。華僑身在海外,因此騎樓的建設一般委托家鄉親人與工匠籌備,工匠根據華僑所提供的圖紙或明信片,從建筑技術的可行性、建筑立面的協調性及美感認識出發進行修改,繪制出初步圖紙。家鄉親人對圖紙提出修改意見,由工匠確定騎樓最后的設計形態(見圖4)。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工匠與當地親人對騎樓立面進行“二次修改選擇”,融入更多地域文化與設計元素。

圖4 開平騎樓建設的“二次選擇模式”
騎樓是一種文化符號,也是城市記憶的有機組成部分。開平騎樓早在廣東省政府推廣城市管理制度前已建設,促成騎樓發展的動力來源于華僑的支持及當地民眾開放吸納的態度,立面形態具有濃厚的“西式化”特征,反映了民間自下而上的發展驅動歷程。本文通過分類評價、量化分析的方式研究立面風貌,從系統的角度更清晰地認識地域建筑特征,以期為未來歷史建筑精細化更新保護提供實證研究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