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軍 ,左光之 ,2,劉學群
(1.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省鄉村振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近年來,我國城市近郊鄉村建設活動如火如荼,但目前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表現為采取形式主義刷墻貼畫的方式,另一方面因建筑學中鄉村設計的缺失而導致盲目采取城市規劃理論進行建設,故從在地性理論視角探討城市近郊鄉村公共空間的設計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合肥市近郊大圩鎮圩西村為例,從在地性理論視角出發,探究鄉村公共空間設計的場地要素、材料與建構要素、技術要素、場所精神營造要素,提出鄉村公共空間在地性設計策略。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以期完善的服務設施、工作機會、便利的交通等優勢,對近郊鄉村人口形成巨大的虹吸效應,導致城市近郊鄉村人口流失嚴重、田園荒廢、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使城市近郊鄉村的建設與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1)使用主體的變化 村莊的使用者從傳統村民轉變為游客與村民共同使用,在設計時需滿足村民對場所精神歸屬的訴求與游客對田園鄉土文化的需求。
2)空間尺度容量變化 使用主體數量的增加、使用主體空間審美觀念的差異及產業融合發展,必然導致空間尺度的變化。
3)建筑構造方式的更替 對于傳統建筑元素與建筑構造方式,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積極融入現代建筑技術,既可獲得傳統記憶文化,又使得建筑具有時代感。
在地性是現代建筑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理念,表示對現代理性主義“國際風格”的應對,即追求在建筑設計中除滿足功能需求外,還應考慮場所環境與歷史文脈及內部使用者的心理行為等需求的滿足。
當下,城市近郊鄉村建設活動大量沿用城市規劃與設計的理論指導,在鄉村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遭受不可逆破壞的同時,村民收益不但沒有得到提高甚至還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形成返城打工的現象,進一步加劇鄉村的空心化。在地性理論強調對場地原生要素的重視、對鄉村環境及村民生活方式的尊重,并將其看作建筑生成原則和設計的邏輯線索,進行特色鄉村設計。
場地要素即建筑所處各環境要素的總和,在地性理論要求鄉村公共空間設計必須以場地設計為出發點,對其所處環境進行充分分析,不僅滿足設計邏輯的合理性,同時也可作為建筑設計的靈感來源。其中環境要素包括場地水文地質特征、氣候條件、村落景觀分布狀態,內部交通情況,村民生產生活習慣,村落肌理與村落密度關系及各空間分布與使用情況。
3.1.1 場地要素分析
圩西村位于合肥市包河區東南角,項目地勢較平坦,基地范圍外的交通路網基本建成,基地內部的道路除了3條東西向的鄉村主干道,其他道路路徑混雜且路面狀況差,可達性低。在基地東側有條南北向寬約4m的河流,河流東側沿岸已規劃完成,基地內雜草叢生。整個建筑的肌理沿著3條村莊主路展開,建筑組合未規劃,空間彌散且消極感嚴重,建筑密度較大,通風較差,建筑風貌混雜,歐式小洋樓、中式傳統農宅樣式并存,同時村民隨意增加徽派馬頭墻造型,建筑色調與層高也各式各樣。
3.1.2 在地性設計策略
1)整體規劃布局 因原有建筑混亂不堪,利用價值低,故選取部分進行改造,其余全部拆除,原址原建,從村莊原有文脈肌理出發,堅持“規劃先行,統籌兼顧”的原則,在充分分析場地要素的基礎上,將場地分為六大功能片區,即創意設計區、創客中心區、農耕文化體驗區、餐展區、公共景觀區及村委辦公區。創意設計區位于基地北側,以企業辦公為主要功能。創客中心區在中間,以藝術家工作室為主要功能。農耕文化體驗區位于創意設計南側,緊鄰公共景觀區和景觀河流帶,以體驗大圩葡萄田園文化為主要功能。村委辦公區位于西南角,以村委辦公為主要內容。餐飲區位于東南角,緊鄰優美的景觀河流帶與公共景觀區。公共景觀區置于最中間,對每個區形成景觀滲透。
2)公共空間的在地性設計 在規劃設計層面上堅持最大程度地保留村莊原始模樣,保留村莊原有的3條主路,同時將內部道路細化分級,車行道結合停車場合理布置成為整個村莊的骨干,而步行道結合公共景觀空間成為村莊的經脈。將新建建筑的高度統一為1~2層,色彩以黑白為主,屋頂形制以雙坡屋頂為主,而建筑平面均在原有建筑上形成,基本為二、三開間;同時對景觀進行梳理,在村莊主路種植3~4m的行道樹,步行道路設置約2m的步行道路樹,同時隨機成片種植稻田和葡萄植被豐富街巷空間。在整體建筑混雜現象得到改善的同時,街道交通公共空間的硬界面得到有序整理。村莊內部除村委會電影放映基地和村民廣場外,幾乎無其他形式的聚集性公共空間,建筑師整合原有公共空間要素,同時采用空間植入等手法塑造公共空間。如對水資源的利用,采用中國園林“水聚則曠,有汪洋之感”的手法,將村莊原干涸分散池塘與東側水景帶相連接,既可起到軟質分區與開闊視野的作用,又可改善小氣候與補充消防雨水,同時在水面的西側留有空地,種植水稻與葡萄,形成軟界面與河面相呼應,讓外來游客與新居民在步行時可體驗鄉村美麗的田園特色、農耕文化。此外,在設計時分散布置了許多小尺度廣場。廣場以鄉村建筑或綠植作為邊界,運用當地拆遷的碎石作鋪裝,既可喚醒游客對城市廣場的記憶,又能以鄉村廣場獨特的空間特征吸引游客,同時還能激發村民參加活動的熱情。從社會意義角度看,可加強游客與村民的交流融合,從而對打破城鄉二元對立、形成新的田園鄉村社區群體有積極的推動意義。
3)公共建筑的在地性設計 在公共景觀區設置3座具有城市功能性質的鄉村公共建筑,分別是觀景廳、稻田會議室、濱湖餐廳,結合原有建筑基址,在形制與尺度上和周邊建筑保持一致,為步行游客提供休憩場地,同時作為節點空間打破整個綠化功能區,豐富景觀的層次(見圖1)。在村委辦公區設立村史館,充分挖掘大圩當地村史,展現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反映村民的奮斗創業歷程,激發農村廣大群眾對美好家園的榮譽感、歸屬感,發揚優良民俗家風,留住鄉愁鄉情。隨著信息網絡發展及城鄉交流加速,村民的眼界及審美早已發生變化,故引入新的公共建筑空間,既可滿足田園綜合模式下鄉村公共空間的功能需求,又能使鄉村充滿時代感。

圖1 三十崗建筑節點
1)建筑材料 色彩與構造方式可最直接地反映鄉村公共空間的在地性。在設計時,應注重鄉土材料的使用。原有建筑拆除后若不進行回收利用,必然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堆積與資源浪費,故在設計中需對原有建筑的黑磚、紅磚、瓦片、石板、鵝卵石等進行回收利用。如采用石板與鵝卵石鋪砌道路貫穿村莊各角度,院落圍墻采用當地拆遷后廢棄的黑磚與小黑瓦組合而成,與周圍公共建筑鋼與玻璃的現代材質形成鮮明對比,既保留了鄉土氣息,又不缺乏時代氣息。
2)建筑構造 從當地磚混結構出發,尋求與現代混凝土框架結構和鋼結構的結合,小構件采用當地的磚混結構,大跨度建筑采用鋼結構與混凝土結構結合的形式,同時適量暴露填充磚,以喚起村民的認同(見圖2)。院落圍墻以磚和廢棄的過梁作為結構框架,瓦片作為補償,在減輕結構重量、豐富材質的同時,使空間得以滲透、流通,充滿意蘊。

圖2 建筑構造在地做法
與高投入、高技術、高消耗的城市建筑不同,鄉村建筑造價低,技術也較落后,同時后期維護資金也有極大不確定性,故鄉村公共空間建筑技術的在地性必然依靠低技術、低成本、被動式技術實現。在大圩村設計中,根據村莊原有肌理將建筑整體朝南向布局,現狀建筑密度過大影響通風散熱,故拆除一些建筑,同時根據具體需要通過圍合或半圍合的布局增加建筑單體,既可使建筑內部的能耗降到最低,同時使原來彌散的消極空間轉變成具有一定圍合感的積極空間。
挪威城市建筑學家諾伯舒茲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提出:“場所產生的前提是必須在一段時間里保存其認同。”與傳統村民的強烈歸屬感不同,外來游客與新村民對這片土地充滿陌生好奇之感,因此設計中既要保持原有村民的歸屬認同,也要關注新村民心理歸屬的訴求。
圩西村場地精神的在地性塑造,既通過上述材料、技術、構造等營造場所氛圍,也在設計時不斷根據村民與“新村民”的意見反饋進行設計。如在公共綠化空間的植被選擇和院墻的形制上與村民進行積極探討和溝通;在設計創意設計區、創客中心區、餐展區空間時,積極關注入住企業的需求,如餐飲包廂空間設計需考慮靈活性,所有包廂在設計時留足空間,通過自由移動門窗分割調整空間,從而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
基于在地性理論,結合實踐項目,從城市近郊鄉村公共空間的場地要素、材料與構造方式、建造技術及場所精神營造4個層面對在地性探討策略進行分析歸納,以期為今后鄉村公共空間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