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芳
(西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甘肅 蘭州 730106)
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農業在全國經濟總量中占比較小、產業結構不平衡、缺乏科技創新、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以及人口流失問題嚴重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鄉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對我國城市化發展造成極大影響。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穩定農村農業基本盤、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村治理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均有重要意義。
只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才能有效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全體人民才能共享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不斷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有利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為了縮小我國城鄉差距,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必須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探索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促進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提。基礎設施不完善會制約農業的發展,從而對農村經濟發展造成極大影響。隨著我國現代化發展,農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但由于農村基礎設施的經濟效益較低,導致可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十分匱乏,并且由于后期缺少持續的資金投入,基礎設施缺乏維護保養,導致基礎設施破舊、落后。
我國部分農村地區供水、供電、供氣條件惡劣,道路、網絡、通訊、倉儲、物流等設施沒有實現全覆蓋。產地批發市場、產銷對接、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等設施相對落后,物流經營成本高。很多農村地區由于缺乏基礎設施投入,限制了產業發展,造成農村經濟發展落后,農民收入水平與生活水平低下。
近年來,雖然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是第一產業占比過大、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仍存在。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農村經濟中供求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信息不對稱導致農產品和需求不對稱,造成供求失衡,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我國提供的大量農產品無法滿足國民需求,因此需不斷進口農產品,進而引發部分農產品滯銷問題。
我國農村地區主要從事糧食蔬菜等原始生產,在此生產方式下,農產品價值含量低、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低附加值的農產品已無法滿足新時代人們的需求,傳統農村產業結構模式已不能與時代發展同步。在經濟發展中,單一的產業結構對農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投入同農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只有確保科技投入、科學務農,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產出,實現農民增收,推動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農業科技水平較低導致農業科技作用甚微,農民對農業科技的接受度不高,無法在農業生產中廣泛運用農業科研成果。
表4和表5為PB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由表5可以看出,PB實驗的模型P值為0.0004(小于0.01),達到極顯著,該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從各因素的P值可知,各因素對酸奶品質的影響力從高到低為果汁添加量>白糖添加量>發酵溫度>奶粉添加量>菌粉添加量,其中果汁添加量、白糖添加量、發酵溫度達極顯著水平(P<0.01)。從系數估值可知,白糖添加量和發酵溫度對酸奶品質呈正效應影響,其余因素為負效應影響。選擇Box-Behnken試驗時至少需要3個因素,因此,結合各因素的P值大小,選擇果汁添加量、白糖添加量和發酵溫度這3個因素進行最陡爬坡實驗。
我國農業領域的科研人才匱乏導致農業科研成果較少、農業生產技術落后、農業生產率低。在農業生物技術方面,前沿和突破性技術原創力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當前,我國“領跑”技術不多,科技創新人才、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及農業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滯后,與農業市場化、信息化、規?;l展要求相適應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結構有待優化,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快,缺乏扎根基層的鄉土專家與致富能手。
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缺乏具有穩定性的資金投入機制,金融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金融市場有待完善,大部分土地出讓金游離到其他產業,在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產中占比較小,使得可用于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更加匱乏。農業資源轉變為農業資產的渠道不暢通,導致農村產業無法接收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從而阻礙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民融資困難與農業資金投入不足的情況十分常見。由于缺乏投資,所以農業資本不足,農業生產率較低。受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農民不會將所有資金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導致農業投資匱乏。與此同時,由于農村經濟結構單一且經濟缺乏活力,對外來投資企業的吸引力較小,導致社會資本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投資力度較小。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部分農村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農產品加工創新能力不足,農產品工藝水平較低。我國農村地區主要供給初級農產品,即低附加值、低價的農產品,優質綠色或特色有機農產品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并不常見。
我國多數農村地區仍采用原始生產方式,農業生產沒有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化,產業價值鏈較短。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效益質量不高的因素較多,例如農村產業發展單一、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對農業資源利用不充分、對農村及農業的價值功能利用不徹底、沒有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等。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區域經濟差異逐漸明顯、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致使我國農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導致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嚴重的人口流失問題,我國城鎮人口及農村人口數量變化趨勢如圖1 所示。

圖1 我國城鎮人口及農村人口數量變化趨勢
根據我國城鎮人口及農村人口數量變化趨勢可以看出,近20 年來,農村人口數量呈現逐漸下降趨勢。根據趨勢圖所反映的人口數量變化可以看出,2000 年農村人口數量為8.083 7 億人,2010 年農村數量為6.711 3 億人,2020 年農村人口數量下降至5.099 2 億人。城市人口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2010 年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幾乎持平,但2020 年城市人口數量約為農村人口的兩倍。
根據我國城鎮人口及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來看,2020 年我國城鎮人口所占比重是2000 年的兩倍,而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從2000 年的63.8%下降至2020 年的36.11%。農村人口數量的減少導致農村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例如,農村青壯年向城市遷移,農村勞動力質量下降,農村人才流失,農村土地拋荒、資金外流等,因此農業發展萎縮,農村經濟發展衰落。
3.1.1 完善治理體系,提高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效率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要明確集體經濟組織的法人地位,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在紅線范圍內大膽探索創新,激活集體經濟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3.1.2 盤活整合閑置資源,引入外來優勢發展主體
以挖掘潛在資源與盤活沉睡資產為重點,開展集體資源資產清查與確權頒證工作,建立資源資產清單庫與信息化平臺。同時,結合鄉村產業發展規劃與目標定位,促進村級全域綜合利用開發與合并村資源整合開發,進而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積極引入優勢社會資本,搭建集體經濟組織與社會資本對接平臺,以資源資產發包租賃、入股聯營等方式盤活農村集體資產。
3.1.3 增加集體資產存量,拓寬租賃性收入來源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發揮公共投資撬動作用,增強村集體對接社會資本的“籌碼”。積極騰退閑置資產,活化集體資產存量,撬動和招引社會資本進入。加大固定資產投入力度,增加可租賃性資產,獲得穩定的租賃性收入來源。
3.1.4 強化實體經濟帶動模式,推動集體經濟內生性發展
合理規劃鄉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梳理特色優勢產業,明確集體經濟產業發展定位與目標任務。打造集體經濟區域性公共品牌,創新“訂單農業”“社區支持農業”等銷售模式,破解銷售困境。
3.1.5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選配合適的經營管理人和發展帶頭人,探索實施“基本工資+績效考核”、期股期權等激勵方式。激活新型職業農民、土專家等存量人才,柔性引進新鄉賢、新農人等增量人才,建立開發引育集體經濟發展人才的體制機制。構建完善的人才服務體系,提高福利待遇、住房補貼,優化晉升機制、獎勵措施。
不斷擴大產業與提檔升級。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只有找準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才能實現農村產業的提檔升級,確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構建一個產業興旺的農村,必須加強規劃引導,推動核心產業迅速發展,培育壯大主導產業,以產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增收,推動農村經濟良性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規?;a業,建設優勢特色農業集群,通過集聚產生的規模效應,實現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農村產業發展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全體農民、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通過加大財政項目扶持力度、創新金融服務、強化人才支撐等,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健全鄉村產業體系,把更多就業機會和增值收益留給農民。增加農業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產銷有效銜接、培育壯大經營主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讓農民獲得更多收益、明顯提升農村經濟效益、優化農村就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農民是我國最大的人口群體,也是規模巨大的市場,只有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才能激活規模巨大的農村市場,以此帶動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消費與生產,推動經濟發展。
此外,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提升農民文化素質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農業向規模化、生態化的現代化方向轉型,使農業和其他產業生產率趨同,實現共同富裕。
農業生產具有農產品生產周期長、利潤低、經營風險大等特點,所以農民為追求更高的收入紛紛涌向城市,但是由于其缺乏技能、勞動素質較低,導致農民在城市就業的收入不高且工作崗位不穩定、工作環境惡劣。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財政投入及生產性投資力度,大力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從而減少農民盲目向城市流動。
與此同時,應注重農村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加強農村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撐。通過培養具有先進技術和科學知識的新農民,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可吸引農村青年返鄉創業、農村大學生返鄉就業,激活農村經濟的發展活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助力發展高質量的特色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