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春,王愛全,鄒茶英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4)
農業科研基地是進行農業科學研究的重要載體,是實施農業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及現代農業展示的重要平臺,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引領現代農業高效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國內農業科研基地的功能越來越凸顯,辦公場所、儀器設備、基礎設施等條件日益改善,固定資產數量不斷增加,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管理標準更高、要求更嚴。
加強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的管理,就是對固定資產的購置、使用、調撥、報廢、處置等流程進行全方位監督和考核,著力提高固定資產使用效率,對保證固定資產安全完整、提高科研水平、推動技術進步、促進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充分掌握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的定義、分類和特點,著力在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管理上下工夫,才能確保固定資產管理真正落到實處。
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是指單位持有的使用年限超過1 年(不含1 年),單位價值在1 000 元以上(其中,專用設備單位價值在1 500 元以上),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單位價值雖未達到規定標準,但使用期限超過1 年(不含1 年)的大批同類物資也作為固定資產核算和管理。
當前,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類型主要包括土地、房屋構筑物、農機具、動植物、農業設施、科研儀器設備、家具及辦公設備等,種類多,存量大。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有3 方面特點。一是固定資產配置資金渠道多,主要有科研項目資金、基本建設資金和單位自有資金等,但配置資金產權均歸國家所有,單位只有占有權和使用權,可長期使用并保持原有實物形態,屬于非流動資產。二是農業科研基地較分散,監管難度大。農業科研基地一般選在地勢平坦、土地集中、代表性強的偏遠地區,駐地管理人員少,難以做到盤點清查常態化。三是固定資產使用者構成復雜。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實際使用者有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勞務派遣和農民工等,人員變動大,資產分布廣,實時管理難,這也是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管理的重點和難點。
通過與國內一些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院、農業科技園區在科研基地的管理交流發現,近年來各農業科研基地著力加強固定資產科學化、信息化、規范化管理,且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
農業科研基地管理部門在固定資產管理中,采購方面層層審批,把關嚴格,但日常管理方面關注較少,流于形式。資金管理是“看得見”的流通資產,是履行公共職能和自身發展的根本保障,而固定資產分布范圍廣、內容構成雜、管理時效長,日常管理和定期盤點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導致一些單位領導不想管、不愿管。農業科研基地由于人員配置較少,制度不完善,不能實現對固定資產的定期盤點,難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留下較多歷史遺留問題。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屬于國家財產,管理人員做不到像愛護家中物件一樣愛護固定資產,日常檢查頻率低,定期維護不及時,閑置、流失、浪費等現象較普遍,導致固定資產“未老先衰”。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有制度不執行等于零。盡管各農業科研基地針對固定資產管理制定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也擁有完整的管理體系和專業的管理人員,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往往缺少剛性約束,出現制度置于腦后、管理不到位的問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一些農業科研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往往由財務部門制定,主要側重資產在單位內全過程的流轉控制和資產會計核算的管理,而在資產的對外使用管理方面缺乏相關的規范制度,尤其是部分農業科研項目產生的固定資產遠離本部,較為分散,監管不到位。
科學的本質是創新,創新是農業科研單位的靈魂。對于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管理,很多單位仍然采用老辦法,只要采購手續合理合規,入庫登記后貼上標簽便一發了之,后續都是由具體使用部門和使用人員負責,此做法看似簡單,但后患無窮。農業科研基地一般隸屬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管理上有時過于封閉保守,未能積極借鑒“兄弟單位”、國企、民企等單位在資產管理中的先進經驗,固定資產管理信息系統不完善,導致信息不對稱、賬物不相符、位置不明確、處置不及時、管理不經常等問題,造成資源浪費。
隨著以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登記造冊、簽字認領、標簽管理等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資產的管理方式應向信息化邁進。
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在采購和使用過程中,各部門只限于滿足自身工作需求,管理使用中缺少整合機制,不能做到統籌兼顧,資產流動和調配不經常,對資產的占有和利用不均衡,普遍表現為資源的短缺和閑置并存,造成極大的浪費。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編配不嚴格,例如甲部門的資產編配在乙部門中,乙部門的資產編配在丙部門中,甚至有些固定資產編配在外聘人員手中,外聘人員崗位不固定、流動性強,容易導致管理脫節,增加工作負擔。
促進單位人員內部流動,可培養復合型人才,不斷提升效益效能。但在流動過程中,單位往往強調人事、組織、財務關系的轉移,容易忽視其名下的固定資產轉移。一般人員在崗位調整、工作地點變動時,辦理交接手續不嚴格,名下固定資產未及時移交到位,一拖再拖成為歷史遺留問題。特別是一些部門在固定資產專職管理人員崗位變動時,監交工作不到位,對資產清單、系統操作、管理要求等內容移交不到位,導致管理缺乏連續性。
當前,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報廢有嚴格的要求和流程,對于符合報廢條件且確實無使用價值的固定資產,使用單位提出申請,提交上級部門審批,同意后進入處置程序。在處置過程中,有的固定資產時間久遠、使用人變動頻繁,找不到實物,存在以相似資產抵充、此物非彼物的現象;有資質的資產處置公司較少,沒有相應的法律規定,處置過程中存在低價回收的現象;有的固定資產盡管辦了報廢手續,但長時間無人問津,沒有及時處置。
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和總結,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管理有了較大的改善與提升,但仍存在思想不重視、管理不規范、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影響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利用率。為進一步加強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提升固定資產管理成效,應在“四定”上下工夫。
3.1.1 定分管固定資產領導
各級從宏觀層面應高度重視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將固定資產管理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特別是在領導班子分工時,要將固定資產管理列入分工內容,必須明確分管固定資產人員和相關責任要求,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按照職責分工,定期進行固定資產的盤點檢查和情況匯總,確保固定資產時刻有人管、有人問,形成長效管理機制。
3.1.2 定專職或兼職管理人員
根據單位人員崗位情況,合理安排固定資產專職或兼職管理人員,明確崗位職責和考核指標,采用以老帶新、集中培訓、外出學習等方式,不斷提升專職或兼職管理人員的能力素質,熟練操作固定資產管理系統,全面掌握單位固定資產底數,對固定資產采購、管理、使用、報廢實行全程管理與控制,不斷規范固定資產管理。
3.1.3 定固定資產各方責任人
固定資產配發后,一方面需要上級部門進行監管,更重要的管理關鍵點在于具體用人方面。例如,有的單位固定資產編配給甲某,而真正使用者是乙某,因此需要加強對直接使用人的管理。對此,固定資產管理要按照“誰使用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的要求,每件固定資產既要貼上編配人員標簽,也要貼上正在使用管理人標簽。如果是單位公用資產,必須指定專人負責管理,確保各方責任明確,落實要求到底到邊、不留死角。
3.2.1 凸顯固定資產重要位置
固定資產的種類及數量是衡量一個單位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是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物質保證。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購置數量大、投入經費多、分布范圍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難度。作為管理層面,必須始終把固定資產管理擺在重要位置,不遺余力地抓緊、抓好。
3.2.2 明確固定資產所在位置
在日常工作中,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位置隨意變化的情況時有發生,在固定資產位置變動后,管理人員并沒有及時掌握情況。對此,單位在掌握固定資產底數的基礎上,應在固定資產編號標牌上增加位置信息,分管領導、專管人員、使用人員都要了解固定資產所在位置,做到電腦中有統計表、手中有分布圖、心中有明白賬。
3.2.3 嚴管固定資產位移變動
固定資產一經配備使用,初始位置和使用管理人員固定后,無特殊情況不得隨意變更或改動。如果需要變更或改動,須經專管人員報分管領導審批后予以辦理,并在總固定資產臺賬中進行變更,避免造成管理混亂、推諉扯皮等問題。
3.3.1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應充分利用大數據支撐、云計算、二維碼識別、物聯網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科學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不僅使管理者可以看到固定資產的總體狀態,也要使每位使用者可以通過終端實時查看個人名下的固定資產數量和位置。另外,固定資產從建立總臺賬、建立管理卡片、制作編號標牌、領用、轉移、維修直到報廢,各階段都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在標準化的管理中逐步實施。
3.3.2 建立處置評估機制
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處置應當建立評估機制,規范處置程序,安排專人負責,提高財政調節部門收入分配的能力。特別是針對本單位無權處置的大型固定資產,要嚴格落實報告制度,做到先審批,再處置。對于科研儀器、科研設施、房屋構筑物等重要固定資產的處置及對外合作投資,應當先組織中介機構進行資產評估,之后再進行相關處置,及時辦理固定資產變更手續,更新信息系統數據,處置收益應全額上交財政部門或主管部門。
3.3.3 列入年度考評指標
將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管理納入個人和單位年度考評內容,實行積分制管理,與考核等級評定直接掛鉤。要求每位職工對全年固定資產購置、轉移、維修、報廢等情況進行總結匯報,實時掌握個人固定資產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要求單位對全年固定資產管理情況進行梳理通報,不斷改進和完善管理措施,提高廣大職工對固定資產管理重要性的認識水平。
3.4.1 定期組織固定資產管理人員培訓
建立定期培訓機制,熟悉軟件操作流程,提高資產信息化管理水平。固定資產主管部門應結合年度工作進行培訓籌劃,加大對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不能只停留于發文件或口頭要求。涉及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管理的最新法規制度和最新信息系統操作流程,應安排管理人員第一時間學習和掌握,做到懂政策、重交流、會管理、熟流程,實現上下聯網、資源共享、管理順暢的管理機制。
3.4.2 定期和不定期開展固定資產盤點清查
采用個人自查和單位普查相結合的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地對固定資產管理情況進行檢查,不斷加大監督力度,保證固定資產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清查過程中,要注重工作方法,將以物對賬和以賬對物相結合,仔細核對賬目底數和實物情況,全面徹底地掌握固定資產的來源、去向和使用情況,重視對賬目不相符情況的調查,找出原因,對多余和有用的固定資產及時進行內部調劑,做好賬務調整,努力提升資源整合效率。
3.4.3 定期進行固定資產管理通報
單位主管部門牽頭,加強日常檢查監督,形成長效固定資產管理通報制度,表彰通報在固定資產管理中表現優秀、作出貢獻的人員,調動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對在固定資產管理中失職失責、使國家造成經濟損失的人員,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處理,對情節特別嚴重者應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加強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管理,有利于提升單位整體管理水平,提高固定資產使用效率,助推農業科研事業不斷創新發展。各農業科研單位必須從實際出發,不斷探索農業科研基地固定資產管理的新模式、新理念,為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