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麗,戴中慈
(南京健嘉康復醫院中醫科,江蘇 南京 210008)
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患者腦部動脈血管發生自身粥樣硬化而導致的血管狹窄或堵塞,使患者腦部急性供血不足。臨床上常規的西醫治療雖已有較為固定的方法,但是其治療的效果仍不盡人意,且容易引起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導致預后效果不理想[1]。腦卒中在中醫中屬于“中風”范疇,其基本病機總屬氣血逆亂、陰陽失調,導致陰不斂陽,從而引起中風,使患者出現口眼歪斜、語言謇澀、肢體不遂等[2]。參麥注射液是中藥制劑,主要成分包含紅參、麥冬,具有益氣固脫、養陰生津、生脈的功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經功能[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參麥注射液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治療中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南京健嘉康復醫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7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5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51~74歲,平均(61.32±4.61)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5 h,平均(3.33±0.78) h;合并癥:高血壓10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13例。觀察組(35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52~73歲,平均(61.24±4.57)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6 h,平均(3.28±0.66) h;合并癥:高血壓11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12例。診斷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4]《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與上述診斷標準相符合者;經核磁或頭部CT檢查確診者;臨床表現為心悸、便溏、舌質暗淡,且舌苔白膩,伴有齒痕者;發病至入院時間≤ 24 h者等。排除標準:消化系統惡性病變者;近1個月接受過免疫抑制劑、抗感染、抗凝治療者;對本次研究藥物(參麥注射液)過敏者;肝功能嚴重不全者等。此次研究經南京健嘉康復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根據患者不同情況,予以對照組患者控制血壓、脫水、抗血小板、腦保護、控制血糖等常規治療[6]。并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靜脈滴注參麥注射液(河北神威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3020887,規格:50 mL/支)治療,將20 mL參麥注射液加入至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混勻,1次/d。均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評分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評價,總分42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神經損傷越嚴重。②采用Barthel指數(BI)[8]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括洗澡、大便控制、如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等10項內容,各項總分均為1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越高。③凝血功能,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清晨空腹靜脈血約3 mL,抗凝處理,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5 min,取血漿,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漿纖維蛋白原(FIB)、紅細胞比容(HCT)、血漿黏度(PV)、D-二聚體(D-D)水平。④炎性因子水平,血液采集方法同③,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18(IL-18)、白細胞介素-6(IL-6)、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⑤多普勒超聲學檢查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可疑癥狀與體征情況,比較兩組患者DVT的發生情況。DVT可疑癥狀與體征表現為:患者下肢出現皮膚顏色改變或發紺及皮下瘀點;下肢腫脹和靜息痛,活動后有加重趨勢,抬高患肢則癥狀緩解明顯,按壓時伴有壓痛點;囑患者伸直患肢,踝關節急速背曲,可引起腓腸肌疼痛,即直腿伸踝試驗陽性。針對具有可疑癥狀與體征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統計DVT發生情況,若患者患肢腫脹、疼痛、淺表靜脈曲張、皮溫增高,超聲顯示管腔內充滿實性回聲且不能壓閉,管腔內無血流信號,可判定為DVT[9]。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NIHSS、BI評分 兩組患者治療后進食、洗澡、修飾、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上下樓梯各項BI評分與治療前比均升高,觀察組相比較于對照組顯著升高;而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降低,觀察組相比較于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 1 兩組患者 NIHSS、BI評分比較 (±s, 分 )

表 1 兩組患者 NIHSS、BI評分比較 (±s, 分 )
注:與治療前比,*P<0.05。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I:Barthel指數。
組別 例數 NIHSS評分 進食 洗澡 修飾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18.61±1.65 10.57±1.89* 3.15±0.58 5.68±1.05* 1.24±0.44 4.12±0.74* 2.35±0.70 4.69±0.85*觀察組 35 18.65±1.67 8.54±1.63* 3.17±0.61 8.77±0.28* 1.23±0.45 7.57±1.02* 2.32±0.68 8.11±0.43*t值 0.101 4.812 0.141 16.822 0.094 16.197 0.182 21.24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穿衣 大便控制 小便控制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1.65±0.52 4.03±0.74* 2.15±0.48 5.11±0.67* 1.57±0.36 4.26±0.54*觀察組 35 1.63±0.54 7.89±0.32* 2.13±0.49 8.93±0.16* 1.56±0.35 7.98±0.21*t值 0.158 28.325 0.172 32.808 0.118 37.98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如廁 床椅轉移 平地行走 上下樓梯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3.06±0.54 5.94±0.33* 1.26±0.32 4.19±0.65* 1.45±0.51 3.96±0.35* 2.03±0.41 5.16±0.32*觀察組 35 3.05±0.52 7.98±0.43* 1.25±0.31 8.11±0.26* 1.47±0.49 7.59±0.29* 2.01±0.39 8.64±0.16*t值 0.079 22.266 0.133 33.127 0.167 47.247 0.209 57.54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凝血功能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漿FIB、HCT、PV、D-D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降低,觀察組相比較于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FIB:纖維蛋白原;HCT:紅細胞比容;PV:血漿黏度;D-D:D-二聚體。
組別 例數 FIB(g/L) PV(mPa·s) HCT(%) D-D(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4.12±0.63 3.29±0.54* 2.03±0.59 1.58±0.49* 55.21±7.11 46.78±6.15* 0.41±0.12 0.20±0.06*觀察組 35 4.09±0.65 2.66±0.48* 2.06±0.54 1.27±0.37* 55.23±7.09 42.59±5.66* 0.42±0.11 0.09±0.02*t值 0.196 5.159 0.222 2.987 0.012 2.966 0.363 10.29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水平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L-18、IL-6、hs-CRP及TNF-α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降低,觀察組相比較于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18:白細胞介素-18;IL-6:白細胞介素-6;hs-CRP:超敏-C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 例數 IL-18(mg/L) IL-6(μg/L) hs-CRP(mg/L) TNF-α(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109.65±6.84 81.34±5.21* 27.15±1.65 15.89±1.32* 55.26±1.65 19.64±1.26* 0.56±0.11 0.31±0.09*觀察組 35 109.62±6.79 64.59±3.69* 27.13±1.61 9.87±1.03* 55.31±1.61 10.11±0.48* 0.58±0.10 0.17±0.06*t值 0.018 15.521 0.051 21.271 0.128 41.815 0.796 7.65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DVT體征、多普勒超聲學檢查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有DVT可疑癥狀和體征、多普勒超聲學檢查下有DVT發生的患者占比與對照組比均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DVT體征與多普勒超聲學檢查結果比較[例(%)]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機體內血流循環障礙,腦組織會出現軟化,甚至壞死,其基本發病機制為患者腦組織缺血、缺氧。臨床上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的西醫常規治療主要是改善腦循環、抗血小板、控制血糖等,輸注常規溶栓藥物并參與血液循環,采用循環的方式將藥物送達患者阻塞或閉塞血管的部位,溶解血栓、使血流再通,但治療后仍有較高的復發率,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10]。
腦卒中在中醫方面的病理因素是本虛標實,急性期的主要病理機制是瘀血痰濁、閉阻脈絡,其治療原則以活血化瘀、芳香開竅為主。中醫可根據患者病因對其進行治療,感受風寒患者應祛風散寒,內因致病患者應滋補肝腎、鎮肝熄風、化痰熄風、通腑通絡[11]。李琳等[12]報道顯示,“中風”病位更多在于腦,應以醒腦通絡、醒腦開竅、活血化瘀等為主要治療原則。參麥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紅參、麥冬,其主要功能為益氣固脫、養陰生津、生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紅參中包含的人參皂苷可減輕患者腦
水腫,改善神經功能缺陷,保護腦組織;麥冬可保護內皮細胞,促進血液循環,抑制血栓形成[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有DVT可疑癥狀和體征、發生DVT的患者占比均低于對照組,各項B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用參麥注射液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質量,改善其神經功能,降低DVT發生率。
炎癥反應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其中血清IL-6、hs-CRP、IL-18、TNF-α參與了腦卒中炎癥反應,是繼發性腦損傷病理過程中重要的炎性介質,其水平升高與腦梗死體積、神經功能缺損嚴重程度密切相關[14]。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參麥注射液可以適用于各種休克,對休克時各種病理性物質有清除作用,可改善心、肝、腦等重要臟器的供血,其中麥冬可保護內皮細胞,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減輕炎性因子介導的神經細胞損傷,抑制了血清炎性因子的釋放,減輕了炎癥反應[15-16]。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血清IL-18、IL-6、hs-CRP、TNF-α水平與對照組比均降低,提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用參麥注射液治療,可有效降低其炎性因子水平。
FIB是一種肝臟合成的血漿糖蛋白,是反映血栓狀態的重要指標,其與PV水平升高均提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易形成血栓;有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常因脫水治療導致HCT水平異常升高,使病情加重[17];D-D是一種纖溶標記物,由于患者機體受血流不暢、神經障礙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會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管內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導致D-D水平升高,凝血功能受損。現代藥理學認為,參麥注射液可通過補氣攝血推動血液運行、活血,抑制血管內凝血,降低FIB含量與PV濃度,促進纖溶活性;同時參麥注射液可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流變學,調節凝血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有效抑制DVT的形成[18]。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漿FIB、HCT、PV、D-D水平與對照組比均降低,提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用參麥注射液治療,可調節其凝血功能,有效降低DVT的發生率,改善預后。
綜上,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用參麥注射液治療,可有效降低DVT發生率與炎性因子水平,還可調節其凝血功能,改善神經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