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義,劉 思,路志華,王君喆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京東醫療區口腔科,北京 101149)
牙體牙髓病是指牙體硬組織出現的疾病,目前臨床主要治療方法是開髓與拔髓,但該治療方法疼痛難忍,部分患者由于恐懼而拒絕接受此種方法治療。同時,術中的劇烈疼痛將導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配合程度降低,影響整體治療效果。因此,治療過程中給予有效的麻醉藥物來降低疼痛、提高整體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利多卡因進入血液后通過抑制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而達到麻醉效果,但其藥效持續時間過短,導致患者手術還未完成時就出現疼痛[1]。阿替卡因通過阻斷沿著注射部分神經纖維的神經傳導,從而起到麻醉效果,但由于該藥物含有一定成分的腎上激素,可以促進血管收縮,同時可維持口腔局部區域內麻醉藥的血液濃度,延長藥效的持續時間,緩解患者術中疼痛[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阿替卡因與利多卡因在牙體牙髓病治療中的麻醉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京東醫療區就診的140例牙體牙髓病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70例)和研究組(7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35例;年齡23~58歲,平均(40.12±3.14)歲;前牙發病患者34例,后牙發病患者36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齡22~59歲,平均(40.65±3.21歲);前牙發病患者33例,后牙發病患者37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組間對比。診斷標準:參照《牙體牙髓病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行牙髓摘除術治療者;近期未服用過可能會影響麻醉效果的藥物者等。排除標準:患有嚴重肝、腎功能疾病者;嚴重感染患者;對阿替卡因、利多卡因等藥物存在禁忌證者;妊娠、哺乳期女性等。研究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京東醫療區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牙髓摘除術治療,麻醉方式為頰黏膜下局部浸潤麻醉,兩組患者使用的麻醉注射器大小規格一致,根據患者牙體損壞位置選擇相應的注射點,對照組患者采用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3668,規格:5 mL∶0.1 g)進行術前麻醉,前牙的給藥劑量為1.0~2.0 mL,后牙注射的給藥劑量為2.0~3.0 mL,最大用量不能超過5 mg/kg體質量,注射速度不能超過1 mL/min。研究組患者采用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PRODUITS DENTAIRES PIERRE ROLLAND,注冊證號H20140732,規格:1.7 mL∶鹽酸阿替卡因68 mg與酒石酸腎上腺素1 μg(以腎上腺素計)]進行術前麻醉,根據患者牙體缺損部位的不同,注射的劑量也不相同,前牙給予0.8 mL,后牙給予1.5~1.7 mL,最大用量不能超過5 mg/kg體質量,注射速度不能超過1 mL/min。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與麻醉5 min后麻醉效果,其中效果完全:患牙的感覺完全消失,沒有痛覺的存在,同時對冷熱均沒有任何反應,手術可以順利進行操作;效果良好:患牙稍微有些感覺,可以感受到疼痛的存在,但是對冷熱反應較為遲鈍,手術也可以順利進行;效果差:患牙感覺靈敏,對于疼痛的感覺仍較為強烈,同時對冷熱反應也較為敏感,手術操作需患者強加忍耐才可以繼續下去,或患者疼痛難忍手術難以繼續下去[4]。麻醉總有效率=效果完全率+效果良好率。②對比兩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15、30 min心率、收縮壓、舒張壓的水平變化,采用全自動電子血壓計進行檢測。③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包括消化道反應、頭暈、頭痛、肌肉酸痛等。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麻醉起效時間與麻醉效果 研究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與對照組比顯著縮短,麻醉5 min后研究組患者麻醉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與麻醉效果比較
2.2 生命體征指標 與麻醉前比,麻醉后15、30 min對照組患者心率、收縮壓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趨勢,研究組患者麻醉后15、30 min心率、收縮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麻醉后15、30 min兩組患者舒張壓、研究組患者收縮壓,以及兩組患者各時間點舒張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指標比較(±s)
注:與麻醉前比,*P<0.05;與麻醉后15 min比,#P<0.05。1 mmHg = 0.133 kPa。
組別 例數 心率(次/min) 收縮壓(mmHg)麻醉前 麻醉后15 min 麻醉后30 min 麻醉前 麻醉后15 min 麻醉后30 min對照組 70 75.32±5.91 89.56±6.83* 83.69±8.23*# 119.32±11.95 129.75±11.67* 121.83±12.69#研究組 70 75.24±5.82 77.26±6.32* 75.14±6.70 118.35±14.24 120.39±12.21 116.93±12.85 t值 0.081 11.059 6.741 0.437 4.637 2.27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舒張壓(mmHg)麻醉前 麻醉后15 min 麻醉后30 min對照組 70 78.01±7.84 79.36±10.13 80.35±10.23研究組 70 79.27±7.91 80.23±8.24 79.96±8.35 t值 0.947 0.557 0.247 P值 >0.05 >0.05 >0.05
2.3 不良反應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與對照組比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牙體牙髓病是一種牙體牙髓組織出現病變的口腔疾病,患者一般會表現為牙髓炎,嚴重者會出現牙髓壞死。由于牙髓中會有大量的神經纖維,這些神經纖維會讓患者對于外界的刺激、疼痛等反應較為敏感,因此,在開髓與擴髓的治療過程中,如不使用麻醉藥物患者會產生劇烈的疼痛感,患者主動配合治療的依從性會大大降低,從而使治療效果降低,更甚者導致手術難以順利的完成。因此,在牙體牙髓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使用有效的麻醉藥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5]。
利多卡因是一種較為常用的局部麻醉藥物,其臨床使用的不良反應較少,同時其麻醉效果較為理想。但是部分相關學者發現,在牙體牙髓病患者的手術過程中,使用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的患者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究其原因可能為,牙體牙髓病灶部位有著眾多的神經纖維,但是利多卡因的藥效持續時間較短,從而導致患者出現疼痛[6-7]。阿替卡因與利多卡因均屬于酰胺類的藥物,阿替卡因分子結構中有一個芳香環,使其脂溶性升高,術前使用阿替卡因進行局部麻醉,麻醉藥物注射后會立即隨著注射部位阻斷相應的神經纖維的傳導,迅速起到局部麻醉的效果[8]。常規局部麻醉藥物有擴張血管的作用,注射部位的血管擴張會加快血液的流動并增加血液的灌注,從而使麻醉藥的吸收更快,并且隨著時間的增加,麻醉藥會不斷擴散,其麻醉效果會逐漸減弱[9]。而阿替卡因中含有一定成分的腎上激素,可以促進血管收縮,起到延緩麻醉藥物進入患者全身其他系統的作用,使藥效時間延長,從而緩解疼痛[10]。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與對照組比顯著縮短,麻醉5 min后麻醉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顯著升高,提示阿替卡因用于在牙體牙髓病治療中,起效時間較短,且麻醉效果顯著。
臨床研究顯示,在進行外科手術時對患者所造成的心理應激反應可導致患者的心率和血壓發生變化[11]。注射局麻藥后可因注射痛導致機體的兒茶酚胺分泌增加,進而加快患者心率,而軟組織切割和骨組織切除也會引起患者收縮壓升高和心率加快。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麻醉后15、30 min心率、收縮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麻醉后15、30 min兩組患者舒張壓、研究組患者收縮壓,以及兩組患者各時間點舒張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明阿替卡因用于在牙體牙髓病治療中,血壓波動小,心率穩定,其原因在于,阿替卡因的注射劑中含有一定成分的腎上激素,腎上腺素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阿替卡因用于牙體牙髓病術前麻醉的用量一般不超過1.7 mL,因此腎上腺素實際注入量極少,對患者的血壓、心率影響較小;同時使用該藥物麻醉效果較好,患者術中無疼痛感,而疼痛導致的恐懼心理造成的內源性腎上腺素分泌也明顯減少,從而可使患者的血壓、心率維持在穩定的范圍內[12]。同時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與對照組比顯著下降,提示阿替卡因用于在牙體牙髓病治療中,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較高,其原因在于,阿替卡因的藥物蛋白結合率較高,其血漿蛋白結合率可以達到95%左右,比其他麻醉藥物要高,并且其藥效的持續時間也顯著延長,其不良反應與其他麻醉藥物相比明顯減少[13]。
綜上,阿替卡因用于牙體牙髓病患者中的術前麻醉效果更加理想,對于減輕患者的術中疼痛有著較為滿意的效果,術中對于患者血壓、心率影響較小,可以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