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有效提高了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在新時期下,現代特色農業園區不斷增加,并且將生態農業理念融入到發展過程中,做好自然資源科學規劃,保護了現有的農業資源,促進了循環經濟發展。在現代特色農業園區建設過程中,還要不斷總結園區建設經驗,分析當前現代特色農業園區建設存在問題,提出發展策略,使之更加貼合于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1現代特色農業園區構建理論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中國農業經濟逐漸從農戶分散生產經營向規?;?、集約化和產業化經營轉變,有效提高了地區農業發展水平,增加了農業經濟總量,推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但是過于追求農產品產量,并沒有注意投入科學技術,發展特色化經營,導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需轉變以往的發展理念,不斷完善發展模式,貫徹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則,充分地利用區域優勢。為了發展特色農業,要根據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等內容,滿足農產品特色產業現代化發展,實現農產品增產和增效,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1]。在建設農業特色產業園區時,需落實現代化工作理念,了解和協調各個產業之間的關系,凸顯特色化的農業產業規劃,將各種資源整合到園區內部,不斷完善園區建設,帶動個體農戶協調發展,實現產銷一體化。同時,推動產業一體化經營模式,真正構建農業產業化和特色化發展路徑。
2生態農業發展要求和目標
生態理念在各行各業中得到了廣泛利用,生態理念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提高了農業發展水平。在生態農業中應用生態學原理進行科學規劃,有序組織產業發展,通過資源和環境的相互協調,促進農業經濟增長。需逐漸轉變粗放式的管理理念,利用生態農業理念指導實際工作,實現資源科學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真正滿足低消耗和高增長的需求。例如可在城市郊區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與周邊環境相互匹配,使農業朝著節能高效方向不斷轉變。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也要推廣新型農業技術,切實保護好農業耕地及草原等,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切實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使資源能夠得到科學利用。二是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問題,滿足資源循環利用的標準及要求。三是逐漸建立高效和合理的農業生態系統,不僅要追求單項產量的提高,更要追求總生產能力的提升。四是減少資金投入量,降低生產成本,通過有限的生產資源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在農業生態系統發展過程中,需實現各個要素之間的科學整合,滿足一體化發展標準及要求,落實生態化工作原則,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2]。另外還需考慮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不要超過生態系統本身的負荷力,通過生物技術,真正實現農業資源的良性循環。減少農業資源浪費,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及生態農業發展水平。
3現代特色農業園區建設與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在新時期,政府相關部門推進建設各類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園區,并且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為鄉村振興戰略做出了一定貢獻。但從整體上看,特色農業園區建設和生態農業發展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需結合工作經驗分析當前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制定更加科學的規劃思路,提升整體建設效果。
首先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惡劣,例如干旱少雨容易導致水資源匱乏,植被稀少會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等。由于當地環境條件原因,特色農業園區建設和生態農業發展干擾因素較多,在短時間內無法科學協調,限制了地區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另外,農業區域布局和信息服務能力不足、發展目標不明確、沒有形成特色化的產業定位、盲目追求農業發展規模、并沒有利用資源優勢來建立更加科學的發展模式,導致農業區域布局效果不明顯。沒有制定特色化的發展計劃,往往只兼顧本部門利益,導致資源分配不合理,一些農業特色園區無法適應市場發展需求。
在特色農業園區建設和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要依靠特色農產品來提高自身的發展實力,但是在實際管理時并沒有清晰確定產品發展內涵,一些農產品界定模糊。另外,信息交流和溝通不到位,信息交流途徑單一,影響了園區整體發展水平。
在特色農業園區和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人才引進難、人才流失嚴重和人才素質較低等問題,在人才和知識儲備方面難以滿足當前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導致園區建設和生態農業發展效率無法得到全面提升,延緩了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4現代特色農業園區建設與生態農業發展策略
4.1明晰園區發展定位
為提高特色農業園區建設效果,在建設過程中需明確園區發展定位。首先,根據自身規劃特點和區域布局特色,根據生態理念,避免出現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問題。同時也要和相關行業進行有效融合,大力發展旅游業,努力向高端服務業和現代農業方向發展。在實際規劃過程中,需考慮特色園區建設地區優勢及功能特點,進行詳細、長遠的規劃,避免對后續園區建設造成一定影響。要根據區域優勢和自然資源特色建立生態功能區,真正滿足當前生態農業建設要求及標準[3]。
其次,需確定好園區和城市之間的關系,由于園區屬于生態補償區域,也是和城市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部分,在實際工作中需把握農業經濟和城市之間的內在關系,搭建與之對應的城市配套產業功能結構,保護現有的生態環境。在園區建設時需保護和開發不同的生態環境,搭建生態化農業發展體系,遠離工業企業和環境污染問題較為嚴重地區。通過資源整合,滿足現代化園區建設要求及標準,從而使資源得到科學的開發利用,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
在功能配套方面,要以服務和休閑為主,依托于周邊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創建森林休息區和健康養生度假區等,滿足人們旅游和休閑需求,提高園區建設效果。在招商引資的同時,嚴格按照規劃要求和旅游開發項目標準,確定不同規模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搭建更加完整的旅游體系。在服務業方面,需結合城市經濟發展趨勢,充分挖掘園區旅游業的發展潛力,制定與之對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將農業經濟和旅游業相互融合,搭建一體化的服務業體系。
最后,不斷擴展農業產業項目,積極研發優質農產品,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同時還需大力發展觀賞農業與都市休閑農業,促進農業與旅游業有機融合。在園區建設和經營過程中,不斷結合市場發展需求,調整園區建設目標,為園區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4.2確定招商引資重點和方向
在現代農業特色園區和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各項工作均依賴于充足的資金支持,需明確招商引資重點及方向,不斷優化園區生產經營模式。充分挖掘農業園區及生態農業發展潛力,充分利用地區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明確生態旅游和休閑農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適度擴大當前的產業規模,提高整體影響力。既要考慮自然資源特色,又要依托政府工作要求及標準,把握時代發展契機,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開發生態旅游項目,延長產業鏈。在招商引資前期要通過推廣及宣傳的方式,不斷擴大園區文化產品影響力,提高生態農業發展水平。
此外,在園區建設后續工作中需搭建自然環境較為優美的產業環境,以主題農業為主要帶動點,配合休閑度假的生態型產業結構,提升園區吸引力。借鑒國外先進的工作經驗,根據當地園區建設特色內容及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完善與之對應的招商模式,避免出現招商引資面斷裂的問題。
4.3創新策略及化解阻擋可持續發展的難題
首先需加強對資金管理的重視程度,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建立專業性的農業規劃項目,擴大資金來源渠道,提高園區建設效率。與此同時還需和社會事業及民生事業項目進行融合,向金融機構貸款,盡可能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其次,在后續工作中需大力引入高層次人才,人才是園區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實際工作中,相關部門需根據實際發展需要組建高素質的人才團隊,充分發揮人才創新在產業鏈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同時加強和科研部門之間的合作及交流,為新項目實施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在特色農業園區和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把握兩者契合點,依托于現有的自然資源優勢搭建一體化發展項目,同時還需擴大項目本身影響力,做好長遠性規劃,解決招商融資的不足,加強人才培養,從而促進特色農業園區和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熒,董凱喜,時海燕.農業生態園營銷推廣模式分析——以煙臺市牟平區高陵生態園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19(22):170.
[2]李梁,代文瓊,周睿,金方彭.瀾滄江流域云南段發展休閑農業的SWOT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9(2):65-66.
[3]潘林,丁明.政府主導大規模土地流轉下農民參與行為研究——基于安徽省四縣的問卷調查[J].經濟與管理,2018(2):78-80.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黃明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