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
今年的春天異常艱難。經濟壓力,疫情壓力,封控壓力,以及人心的壓力。
我們要看清楚病毒的特征,要重視它但不要畏懼它。我們要帶著一份內在的從容去應對,盡快結束自己的卷、煩、亂。
我一直說不要畏懼奧密克戎,雖然傳播速度快,感染率高,但重癥率低。反而有人因為太害怕,嚇出了大毛病。
來看一下數據。今年2月26日0時至4月23日24時,上海累計本土確診病例38809例,在院治療的有24130例(其中重型160例,危重型19例),累計死亡87例。這87例的平均年齡81歲多,打過疫苗的5例。另據公開數據推算,至23日24時上海累計無癥狀感染者接近46萬。
死亡患者多合并有嚴重的慢性多臟器疾病,包括支氣管哮喘、呼吸功能衰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嚴重心律失常、高血壓、腦梗后遺癥、阿爾茨海默病等?;颊呷朐汉?,因原發基礎疾病嚴重,病情進展迅速。死亡的直接原因均為基礎疾病。
所以對符合條件的老年人,應該盡可能接種疫苗。但從根本上說,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規律,對此也要有客觀認識。
總之想再說一遍,對奧密克戎要重視它但不要畏懼它。讓我們把心放平靜一些,給自己也給周邊減壓、賦能、加油,一起度過去。
4月22日晚,我和300多位上海企業家通過騰訊會議做了一次交流,主題是“疫情下的人心與企業家精神”。主要是我講和答問,但我也從大家那里獲益匪淺?!安《究赡軅魅疚覀兊纳眢w,但我們的心不要被傳染”,就是一位企業家所說。下面,我想送給企業家9句話。
現在的確很難,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難。我相信企業都在遭受沖擊。我聽一個做新消費、主要門店都在上海的朋友說,他們3月的收入幾乎為零。
供應鏈、支付鏈、生產經營鏈的停滯問題,失去現金流、只有支出沒有收入的問題,無法履行訂單面臨違約賠償的問題,無法還貸、交不起房租的問題,簽合同、開發票極不方便的問題,等等,確實是難。經濟就是社會,企業和員工的問題都會轉化為社會的問題。
但大家畢竟是企業家,雖然難,比疫情中的受難者、求救者,日子還是好很多。比如大家居住的地方人口密度應該不高,居委會、物業、志愿者的壓力會小一些,大家通過團購也能基本保持過去的生活水準,買東西時也不會對價格怎么敏感。所以相對來說,并不是那么難。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边@是我經常想到的一句話。通過這場疫情,我們要讓自己有更多思考的收獲,而不是每天東轉轉西轉轉各種信息,時間就過去了。
作為企業家,現在最希望的就是市場盡快恢復正常,復工復產復商,從資金到物流到減稅降費,方方面面都有“政策及時雨”;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企業不能倒下去,要通過各種方式(如在線)讓組織保持正?;?、活性化。
很多工作確實做不了,那沒辦法,但還是有很多可為的地方。我記得2020年年初的疫情中,不少企業迅速切入直播帶貨,要求員工在家也要穿正裝、化妝,為的是保持一種精神狀態。精氣神真的不能倒。
去年我到深圳的順豐調研,他們的首席信息官說,疫情中順豐創始人王衛在香港,但每天都通過APP對幾十萬名員工發言。雖然被封在家中,但我們的企業家一定要讓自己的聲音每天在企業里響起。
在小區里,企業家也可以從身邊做起,力所能及地承擔社會責任。比如我們小區有企業家為小區居民聯系和捐贈消殺用品,給物業人員捐助保障物資,上海有不少企業都在定點捐贈,如給養老院提供食品。總之,你釋放一點光,總能溫暖一些人。
企業家長期以企業為家,愛廠如家,與自己家人的溝通、對家人的照顧是不夠的,不是說經濟實力不夠養家,而是時間不夠、用心不夠?,F在封閉在家也是一種“校正”。

大家首先要把自己和家庭其他成員的衛生做好,多鍛煉身體,多參與一些家務勞動。
對民企來說,傳承是一個重要問題,比起給子女傳財富、傳企業,最重要的是傳精神、傳家風。古話說,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道德傳家十代以上,“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都是講精神、作風傳承的重要性。
這段時間,企業家可以和子女多一些交流,增強互知,傳遞能量。
建議企業家今后要把家庭、健康和安全放在更重要的地位,長期重視,多花一些時間在有助于身心健康、家和萬事興、自然生命和企業生命都活得更久的那些因素上。
誰都不愿意疫情來,既來之,企業家可以視之為課堂、為體檢,從中可以學到、悟到很多東西。

我們的企業規模基本都是幾百人、幾千人,上萬的已經很少,但上海是驚人的2489.43萬人。設想你來經營這么大一家超級公司,該怎么辦?治大國若烹小鮮,說的是基本道理,但在實踐中,不同規模體系的治理有很大不同,規模越過一定限度后,治理壓力不是百分之幾十地上升,而是百分之幾百地上升,因為關聯性、連帶性太多,一旦哪里有跑冒滴漏,連帶起來的后果往往超出預想。
所以我們很需要專業主義的治理。30年前國際公共管理領域出過一本書,叫《改革政府:企業家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總結了公共部門運用企業管理經驗來提高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務效益的試驗??肆诸D曾說:“美國每一位當選官員都應該閱讀這本書?!边@本書的核心觀點是什么呢?是10條原則。例如“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劃槳”“競爭性政府:把競爭機制注入到提供服務中去”“有使命感的政府:改變照章辦事的組織”“受顧客驅使的政府:滿足顧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有預見的政府:預防而不是治療”“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通過市場力量進行變革”,等等。
治理不是口號,而是特別具體、復雜、動態的系統。企業家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的企業就是一座城,在治理中要特別關注哪些問題?
我個人認為是五個方面:
一是提高預防思維和預防體系的建設問題,“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二是閉環順暢的問題。方方面面的治理要真正跑得通,能閉環,而不是嘴上說閉環實際卻閉不了,很多閉環都閉不了,糾纏在一起,就一定會出問題。
三是統籌和協調的問題。不能假設服務對象只生一種毛病,其他沒毛??;只需要干一件事,別的都可以放下。人不是機械零件,人會活動,會思考,且從概率說一定會有各種應急問題,和零件有本質不同。
四是信息有效傳遞、對稱的問題。
五是溝通、承諾、信任的問題。
在我們的企業中,這些問題有何表現?如何更好地處理?多想想,對經營好企業會有幫助。
什么是企業家精神?學術上看主要有三個流派的觀點,一是創新,二是敏于把握機會,三是承擔風險和不確定性。我自己對企業家的定義是“以企業為家,經營企業的專家和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家”。
這次疫情讓我想到,企業家精神中一定要增添生于憂患、九死一生、犯其至難、不畏苦難這樣的東西,甚至要有一種以苦為樂、苦中尋樂的精神。
很多朋友都知道,好的葡萄酒往往是由貧瘠土壤里長的葡萄釀出來的。土壤貧瘠,葡萄藤的根會盡量往下伸,增大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汲取養分和礦物質,同時葡萄也不會“喝太多水”,太多水分釀出的葡萄酒通常口感都很平淡。
國外也有學者指出,人要多吃那些在惡劣環境中長出的“不快樂”的植物,因為它們含有的抗自由基、抗氧化的活性營養素最強。
如果艱苦環境常態化,我們該怎么辦?世界上那么多百年企業、長壽企業,都經歷過戰爭、災害、蕭條等,它們是怎么度過的?即使是隨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起來的企業也不都是順風順水的,仔細看也是起起伏伏、生生死死。我們雖然一直說承擔風險和不確定性,但畢竟過去整個經濟處于資產負債表擴張的黃金周期,確定性還是很高的。未來真的不是這樣了。企業家要多看看那些穿越周期、經歷過重大磨難和挫折的企業的案例,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過去我們總是說,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因為方方面面都很穩定,可以預期,都很好,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國際形勢也是明朗的。
未來會不會還是這樣?會不會挑戰大于機遇?每個行業、每個企業的情況不同,但都有必要思考這些問題。
人類這幾百年的歷史,有大繁榮也有大蕭條,天災人禍各種問題都出現過。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各種問題都在發酵,我在思考世界會不會出現“大倒退”?
這個“倒退”不是說有人要故意搞壞世界,而是說,各種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沒有辦法建設性地、共同地面對和解決,那就會撕裂和紛爭。我把“倒退”看成是中性概念,是指我們過去習慣了的很多條件、規則突然改變,急劇變化甚至反轉,原來是順流而行,現在是逆流而行,不小心就會翻船。
具體到我們做企業,過去習慣的都是增量,年年有增量?,F在要考慮,還是不是增量市場?也就是說,市場總量仍然在擴張嗎?如果出現了“倒退”、存量化主導(也就是卷)的情況,你該怎么辦?還要看到,市場往往是結構性調整,企業不會都好,也不會都差,只會越來越分化。那么你如何成為K形分化中向上的部分?我的基本看法是,你只有變得更強,效率更高,才能向上。
我還是相信中國經濟的韌性、市場規模帶來的機遇、人民對美好生活和全面發展的向往帶來的新需求,我也相信中國企業家的競爭力,但對于很多變化的確要有更深的認知和預案。我建議企業家可以列一個正面的必做清單,從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到提升核心能力,探求新的發展機遇,建立更好的利益相關方關系;同時也要列一個負面清單,把未來可能影響自己的安全、企業的穩定與發展的因素都加以充分考慮,盡量不給自己犯錯的機會。
這幾年我們看到了很多不確定性的發生,黑天鵝也好,灰犀牛也好,都不少。我們不希望危機發生,但危機真的來臨,也不要讓焦慮和恐懼主導,而要特別冷靜。
我舉一個例子。當年美國無論如何也想不到“9·11”恐怖襲擊,所以遇襲后做出了特別強烈的反應。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沃爾特去年在《外交政策》網站有一篇文章,他認為“9·11”事件或被視為加速美國衰落的重大事件,原因是美國領導人選擇了災難性的應對方式。
文章指出,布朗大學的“戰爭成本核算”項目顯示,全球反恐戰爭最終花費了美國約8萬億美元,即便分攤到許多年也是一筆巨款,原本可以用在研發、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或者國家實力的其他任何要素上。全球反恐戰爭也大大分散了人們對一系列更廣泛戰略擔憂的注意力。在短暫爆發愛國主義情緒后,這場戰爭還加劇了國內分裂、仇外心理和對有色人種的更廣泛恐懼,美國沒有在文化日益多元的社會內部恢復團結,而是淪為一個充滿仇恨的國家,“美國人不再共同努力為所有人做大蛋糕,而是最終圍繞各自的份額爭吵不休。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情,加上外交政策上的更多失誤,對手就很容易在快車道上像一陣風一樣超越美國”。
這一分析當然只是一種角度,但啟示我們,當不確定性和危機爆發后,一定要快速有效回應,但也要高度理性,要從一個更大的視框和更長遠的視角看待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如果把應對危機的短期措施長期化,不斷強化加碼,就會損害大局。
我們作為企業,要居安思危,臨危不懼,也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和基本的信心,大家打拼了這么多年,是有安身立命之本的,不要自亂陣腳,還是要堅持做對的事。
雖然中國經濟處在調整期,但機會還是有的。過去這些年,涌現出很多優秀企業、高成長企業、新興企業。我們不能因為這一段的種種合成的問題,喪失信心和斗志。
不少企業家總是問:下一步我應該往哪里投資?好像哪里都有風險,看不清楚。
我建議大家先“投智”再“投資”。核心問題并不是急著把錢投到哪里,關鍵是要投對。
這就要更深度地思考,更專注地學習,需要調查研究,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的競爭力和優勢,哪些方面自己能創造出相對于競爭對手的獨特價值,解決了用戶的哪些必須解決的痛點。想清楚之后,再考慮把錢投到哪里。
所以還是要氣定神閑地抓學習。企業家的學習應該有四個層面:
第一,要向真正優秀的、行業一流的企業學習,向標桿看齊;
第二,要橫向學習,互相為師,相互賦能;

第三,要內部學習,放下身段,與內部員工以及利益相關方交流學習;
第四,要自我學習,用對知識的熱愛豐富自己的內心,這樣才能抵抗外在的各種壓力。
有一個理論大家都聽說過,就是“自證預言”,意思是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使預言發生。這個理論也叫“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是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當年他和助手到一所小學做試驗,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后他以贊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其實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的。8個月后,羅森塔爾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復試,結果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較大的進步,且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
用中國的話,這就是境由心生,你渴望什么事情發生,就會傾向于尋找符合該期望的正面信息,進而誘發再去尋找更多正面信息,讓自己越來越樂觀自信,這就提高了成功的機會。反之也是如此,越擔心壞事發生,越留意不利信息,不利信息越多,心里也焦慮消極,最后更容易誘發壞事。
所以,從被動到主動,從恐懼焦慮到平靜積極,人是可以調動主觀能動性來改變自己的狀態的。我們的心用什么去充實至關重要。
在這樣的時刻,作為最具能動性的建設力量,希望企業家不要讓心被傳染,我們要既樂觀又理性,在切問、慎思、明辨之后,依然篤行,依然創造,點燃希望的火炬,引領自己身邊的人和企業組織往前走。路一定會走出來,不走才沒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