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有一個新聞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都在討論,很多人也想了解,很多人看不懂。
這個新聞是什么呢?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但是,由于相關意見稿的內容高屋建瓴,具體的配套措施還沒有完全出來,所以很多人就看不懂了。
有企業家就給我留言,想要了解什么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為什么這么做,有什么意義,對企業有什么影響。其實,“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概念在2015年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了。
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國家要非常高調地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呢?
我們帶著問題,一個個來拆解,把“是什么、為什么、對企業的影響和深層次的意義”講深講透,給大家帶來一點思考。
什么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為什么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概念并不復雜,就是在全國范圍內,打造一個制度、規則統一的大市場。這個大市場涵蓋了每個地區的小市場,高標準聯通,制度規范和商品服務要統一。
這里的側重點是“統一”,再聯系如今提出來的新關鍵詞“加快”,我們就可以具體分析一下:
所謂“加快”,是指這件事已經談了很久,不過之前的進展有些慢,現在形勢逼人,時不我待了,要加快。
所謂“統一”,是指經濟運行的基礎制度,要達到全國范圍統一。
具體的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售后服務”這一系列對于營商環境的制度保障。
為什么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自從改革開放之后,為了提高地方建設經濟的積極性,過去集中在中央的很多權力,都下放給了地方。但是,因為各地基礎環境不同,有些地區經濟較為落后,很難跟先發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競爭。
這些地方政府又面臨經濟建設KPI考核的壓力,為了保障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就或多或少采取了一些地方保護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保護本地企業,對外地企業區別對待。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這些地方保護政策保護了本地區發展落后的企業,同時,也解決了當地的就業,豐富了稅收,為地方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這些地方保護政策也損害了國內經濟內循環的大環境。
舉個例子,當年上海浦東新區和南匯區關于修路的事,一直鬧到了中央。
那個時候,浦東新區發展得好,來了很多外商投資,南匯區也想沾沾光,于是自己掏錢,在浦東新區和南匯區之間修路。這條路修了很久,遲遲都打不通,兩個區之間出現了很多斷頭路。
是浦東沒這個錢嗎?
當然不是,唯一的解釋就是,當時的浦東,不太想把這些路打通,紅利你分一點,我就少一點。直到最后國務院拍板,把南匯并入了浦東,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事后再看,浦東當時的做法肯定是對本區的經濟有好處的,但是從整體來看,是不是起到了負面作用呢?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這樣的地區壁壘在我們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真的太多了。比如五菱宏光MINIEV,這輛車在河南和山東的市場占有率達到15%以上,但就在上海,這輛車連“綠牌”都上不了,直到今年,政策才有所松動。
還有某個企業家說的名言,“投資不過山海關”。
所以,在這個地方你可以做,在另一個地方不行,縣官不如現管,這是過去在中國,我們很多企業在走進全國市場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它們確確實實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成本,阻礙了企業做大做強的發展。
你說連本地市場都搞不定,還怎么培養出在世界范圍內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呢?這一次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就是在表態,現在認真解決這件事情。
那么,我們就有了一個更深一步的問題。
為什么是在這個時間節點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呢?
很多時候,我們一直都知道問題出在哪兒,有的時候外界以為的“忽視”,其實是現實情況還沒有允許我們去做而已。
第一點: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問題。
過去我們的主要矛盾,是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就是要從無到有,把市場做大,要有“先富”的人和某些地區。
在那個時候,地方保護主義是有利的,甚至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到了今天,疫情已經深刻地影響全世界兩年多了。外部逆全球化之風盛行,內部價格戰、內卷又嚴重,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再加上各個地方有地方保護,內循環已經到了必須打通的時候了。
我們可以這么去想象,要素資源就像血液,它要能在人體內順暢地流通起來,必然不能有地方保護政策這種“血栓”的存在。
所以,主要矛盾的變化就導致我們現在需要更多的“強企業”,而不是在地方保護下的“大企業、臃腫企業”。
但是,怎么區分出“強企業”和“大企業”呢?
就要把大家放在同一個標準下比一比,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第二點:市場經濟從規模化向質量化發展的要求。
經濟學中有“比較優勢”這么一說,由于資源稟賦不同,各個地區都有“相對優勢”的領域,如果想要達到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最好的做法是各司其職。但是,過去由于要搞工業化,要提升GDP,要出政績,怎么辦?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奇特的現象,各地都在搞基建,都在賣地搞房地產,都在建產業園,給出的稅收條件一個比一個好,去吸引投資商。
短期內,這些地方因為投資,增加了GDP產出,可長期一看,無疑是給地方背上了一個個沉重的財政負擔,造成了很多重復投資,用大量的錢只換來了短期內的產出。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一種浪費,最后還得中央背最終的包袱,用“財政轉移支付”給地方輸血補貼。
所以,真正要做到內循環,疏通全國經濟運行的血脈,就必須讓資源更自由地流動起來,流向它們更能發揮價值、效率更高的地方去。
這些,確實都需要標準“統一”。
第一,沒有核心技術,或者干脆就靠地方保護和財政補貼的企業會很危險。
過去重復建設導致低端產能過剩,這些同質化的過剩產能,再拿到市場化的環境去競爭,自然就是價格戰的內卷。
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通過便宜來熬死競爭對手,打不過的企業自然就要求助。
那A為了保護地方企業就出了優惠政策,B也不會坐以待斃,它只會做得更多,而C看到了,就會比A和B更狠,干脆就不準某些外地企業進入它的市場。這就變成了我的鄰居不是我的伙伴,而是我的對手,是我要去排斥和弄死的對象。
那么,現在制度統一,地方壁壘被打破,就是在倒逼地方企業直面全國市場的競爭。
只有在產品上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或者懂得在全網營銷上,做全網、全國的布局,可以吸引到全國的用戶的企業,才能活得下來。不然,你就把市場讓出來。
第二,利好細分領域的“小巨人”企業和大眾市場的龍頭企業。
我們過去講“強龍不壓地頭蛇”,現在龍頭企業和細分領域的優勢企業進入全國市場的阻礙就逐漸消除了。這讓我想到了華為最新成立的“十大軍團”。
過去20年,華為的成長離不開外部需求,現在外部需求在肉眼可見地減少,華為在過去“五大軍團”的基礎上,又成立了“十大軍團”,毫無例外全部都指向了國內市場和各個細分產業。
這種All in(全押)的態度,本身就是華為對目前市場的一個判斷。
第三,更多壟斷行業會逐步放開,進入更大范圍的市場競爭。

過去很多行業是完全被國企、央企所壟斷的,但這樣的口子會有所放開,比如今年新開通的杭臺高鐵就是一條民營企業控股建設的高鐵。
這次的文件雖然只是一個指導性的綱領,但是方向已經指了出來。
我們之所以會花這么多功夫和篇幅去研究它,從邏輯和歷史中推導出為什么要做,為什么這個時候去做,以及背后深層次的意義和影響,就是想告訴大家一點,今年生意真的不太好做了。
“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概念,不會走過去計劃經濟的老路,重新開始“吃大鍋飯”。而是因為有了互聯網的存在,信息之間可以被打通,并且被高效整合,高效調用作為重要生產力和決策的依據。
“統一”不代表公平,而是公平競爭,適者生存。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單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