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寒假剛剛開始,我們組織了一次全市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培訓。
“前面兩排都可以就座,大家不要都擠在后面!”“請老師們間隔就座,后面擠在一起的老師可以移步前排!”……不論怎么提醒,總有一些人固執地認為會場后頭才是“安全區域”:如有互動,“動”不到那么遠;如果無聊,刷刷手機干點私事也更隱蔽。
這一幕,使我的內心有說不出的沉重:教師原本應該最善于以言達意,但培訓現場卻又多是怕亮出觀點自我表達的老師。這種“怕”的背后,淺層次的解讀是缺少自己的思考與觀點,再往深層次想,其實就是專業本領與專業能力的恐慌。
時代瞬息萬變,可許多老師卻將自身的狀態固化得如銅墻鐵壁?!拔抑幌氚舶察o靜地教書”——其實,兩耳“不想”聞窗外事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封閉;“總是被各種各樣的培訓、教研活動所累”——抱怨的背后是不思進取的消極;“老師的主業就是教學,最討厭被要求讀書寫文章”——他們似乎忘記了教與學原本就應該是相促相長的。
社會飛速前行,每個學生的發展既有典型的時代特點,又各具鮮明的個性特色,如此復雜的成長體系需要的不是教書匠的灌與輸,而是“學教者”(學習如何教的人)的伴與陪。事實上,由“教學者”向“學教者”的角色轉變,恰是面對新形勢、新挑戰的正確應對方式,其核心要義有兩點。
一、教師應樹立育人先育己的觀念
許多老師對自己的工作定位非常明確,即教書育人。但對于如何教,如何育,卻常感迷茫;又或者,教育效果不錯,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細細追因便不難發現,這些老師在引領學生成長的同時卻忽視了自身的發展。
幾年前,我曾被形形色色頑劣的學生、搞不定的班級問題弄得心浮氣躁。一位教育前輩這樣問我:“畢業十多年了,你讀了多少本書?寫過多少次教育反思?有沒有試著通過書中的知識或反思后的經驗修正自己的行為?”我一怔:“這些很重要嗎?我全部心力都耗在了班級管理上,這樣還不夠嗎?”
“育人先育己,不論什么時候,都不要停下自己學習、成長的腳步!”帶著那份前輩給予的忠告,我開啟了一段“自育”的過程:先從大量的教育著作中汲取營養,然后把其中的智慧運用在解決問題和教育學生上;通過常態的教育寫作,梳理與思考自己工作當中的得與失,為后續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動參加各類教育專題研修班,站在高人的肩膀上修筑的專業平臺讓我的教育目光更加長遠;學習了大量心理學知識和操作技能,遇事更善于從學生成長的內心需求去思考……
以自育為目標,我收獲的卻是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的得心應手:同樣的問題,我比別人更能快速洞察其背后可能的原因;相同的麻煩,我的頭腦儲備中有多種可供借鑒的行動解決方案;同樣的境遇,因為有著精神上的引領和目標上的指導,我更容易走出困境。
“天哪,這幾年在你身上發生了什么?以前你都是和我們一樣在吐槽煩瑣的工作、調皮的學生,現在許多學生的問題經你一分析,讓我們似乎瞬間明白了根源,找到了解決的眉目了呢!”這是很多同行對我變化的一種反饋,也是我追尋成長后自己越發神清氣爽地享受教育之樂、之趣的真實寫照。
毋庸置疑,時代的發展變化給教師角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要想在行進的浪潮中始終鮮活挺立,就必須有一個觀念上的徹底顛覆:育人,先從育己開始!
二、教師需實現由職業到專業的認知轉變
在大多數人看來,教師無非是一種職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如此便已是盡職盡責。其實,大家忽視了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如果沒有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支撐,即便教師兢兢業業地堅守著,仍然不能稱得上稱職。
教師從職業角色走向專業角色這種轉換,其實既需要由實踐走向理論的提升,更需要由理論回歸實踐的研究。
我最初走上班主任工作崗位,是因為領導的安排。當捕捉到班級學生成長中表現出來的盲目自大或者極度不自信等現實問題時,我便有針對性地開發心育活動課,引領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對自我進行充分的了解??紤]到不同年齡段、不同年級、不同個體與群體的差異等情況后,我把“自我認識”這一主題心育課程進行了體系化的開發設計。在小學中低年級段,我將成長目標定位為“認識自我,看到閃光點”;在小學高年級及初中段,我以“悅納自我,放大閃光點”為目標;高中學段則以“規劃自我,成就有光人生”為發展目標。圍繞著這一個個階段目標,我追隨著學生的成長線,將“自我”這一人生最關鍵最長久的概念,作為心靈生長課程來探究……
在這樣步步登階的行動當中,我最終構建了以“提升自我認知能力、提高適應學習能力、提升社會情感能力、提高成長規劃能力”為框架的班級心育理論體系,也打造出了自己的教育品牌。
很多人都認為,像我這樣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四處做講座的人,終于可以遠離教育一線的煩瑣蕪雜了。但出乎大家意料,我卻選擇了回過頭來再到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年級和班級去上課,與班級、與學生再次對接。只因我深知:所有的理論提煉都應該也必須是為基本的實踐應用服務的。更何況,研究當中的偏頗和缺失,也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的土壤中才能被修正和完善。
當時代的變化令人措手不及時,唯一的立足方式就是轉換身份,由沒有多少技能含量的職業者向無可替代的專業者轉變。
開啟自育也好,朝向專業也罷,其實最終關注的就是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該如何自處的現實問題——我們不是教學者,而是“學教者”。邊學邊教,這是不被時代拋棄的獨門秘籍。學有精進提升,教有經驗可鑒,這才是最有力量的專業姿態!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