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艷平
(作者系山東省臨沂市費縣探沂鎮中心小學語文教師)
“我愛學習,學習讓我媽快樂。”這一句調侃既包含著角色上的錯位跳躍,也包含著情緒上的錯位跳躍。而除去調侃意義之外,其實這句話更多地指向了學生去上學的心理狀態:“我”并不是主動地、滿懷期待地去上學,“我”只是為了滿足媽媽或者是別人的期待,去完成一項任務。
學生在學校內的學習和生活,集中于和同伴、教師在班級這一空間里的互動。在這些互動中總會有某一個契機,不經意間攪動他們心底深處期待的能量。教師要做的,就是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生班之間,做一名智慧、溫暖、堅定的引導者,涂亮學生心理期待的底色,幫助學生和學校完成積極的雙向奔赴。
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在《我們的課堂》中提到:“比起過人的智商,孩子們的優秀,始終來自超強的內在驅動力和自主學習力。”由此可見,內驅力和自主學習力的重要性。
只有孩子自己覺得“我能夠學得好”,才能夠真的學好。一個人所具有的學習能力的自我感知程度越高,他就越自信。這種立足于“我覺得”的自信和學習成就之間,是螺旋式相互影響著的。為了讓這種影響形成一種彼此疊加的正循環,教師需要小心呵護學生的自驅力,想方設法地“迎合”自驅力的發展。
鼓勵學生每天給自己一個暗示和嘉許,給自己一個積極美好的內心錨定,開啟全新的一天。這在心理學上叫作“自證預言”。
教會學生嘗試從發起“小的愿望”開始做起,保證邁出小到不可能失敗的一步,慢慢收獲有質量的回應,去體驗酣暢淋漓的成就感,釋放體內的“洪荒之力”。
積極的自證預言是堅定而明亮的紅色,涂亮這種心理期待的底色,才能吸引學生“學習并快樂著”。
同學關系在學生的上學心理期望系統中,作用相當巨大。此外,美國教育家詹姆斯·科爾曼在教育研究領域最早認同同伴作用。當被問及不愿去上學的原因時,會聽到很多關于同學關系負面評價的理由,“他總能想到奇葩的理由欺負我”“他喜歡在別人面前說我的壞話,弄得別的同學看著我時都怪怪的”“沒有人喜歡和我交流”……不融洽的同學關系,已經成為很多學生學業障礙的重要因素。
那么,教師應當著力幫助建立起什么樣的同伴關系呢?
除了成績上的競爭與互助之外,同伴之間更多的社交形式是傾訴和游戲。同學好友之間,在學校里彼此分享喜悅、傾訴不愿向家長或教師透露的煩惱,能夠獲得心靈上的放松,釋放學業壓力、緩解成長煩惱。小型的團體游戲能夠增進感情、收獲快樂。找到負面情緒釋放的出口和通道,收獲協作和互動的快樂,這于處于成長中的學生們而言彌足珍貴。他們融會成“放松酣暢”的綠色,作為同伴關系的明亮底色,吸引著學生們在其上“學習并快樂著”。
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最重要的傳授者和指導者。學生對教師積極的心理期待,首先來自對教師淵博學識的崇拜,對教師風格多樣授課方式的認可和喜愛。教師在課堂上或縱橫開闔、旁征博引,或幽默詼諧、妙趣橫生,或深入淺出、自然流暢,當看上去枯燥深奧的學科知識,經由不同的方式,活靈活現地展現于學生面前時,學生在收獲滿滿獲得感的同時,必然會在心理上對教師產生高山仰止的敬佩感。學生對教師積極的心理期待,其次來自對教師人格魅力的尊崇。“親其師,信其道。”這一流傳千年的道理在生師的學授關系中永不會過時。一位教師之所以能得到學生的“親”,除了教師學識淵博,更多來自教師的“范者”形象。公平、熱情、有愛、風趣……所有這些陽光向上的品性特質,會強力吸引著學生內心深處的“親師”“戀師”情結,會盼望著與教師相處,而不是“敬而遠之”,甚至躲開“繞道走”。
學識和人品一起,融會成溫潤醇厚的黃色,成為師生關系明亮的底色,吸引著學生盡情地“學習并快樂著”。
班集體是學生生活中最重要的“小社會”。學生日日身處其中,對整個班級氛圍的心理期待,不如對同伴、對教師那么具體,更多指向于班級秩序、班級紀律等宏觀層面。紀律嚴明、各項活動安排有序、所有的獎懲都嚴格按照既定規則執行,有了成績和進步時、為班級爭得榮譽時,能得到大家的贊揚,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和存在感。“我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我可要繼續努力呀!”這種認知也為學生們帶來深深的歸屬感和安全感。成就感和安全感融會成“寧靜遼闊”的藍色,吸引著學生“學習并快樂著”。
積極向上、和諧融洽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班集體氛圍,聯手構造學生成長中重要的社會心理環境,也打造了一個重要的外因驅動系統。作為一名教師,要盡力涂畫這種心理期待的明亮底色,和學生積極健康的自證預言彼此疊加,師生一起等待力量的噴薄而發,讓教和學都成為“我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