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詩琪
為貫徹落實侯凱審計長關于做實做細研究型審計的工作要求,不斷提升審計工作質效,息縣審計局以審計大講堂為學習研究平臺,積極開展交流學習研討,讓研究型審計在審計工作中走深走實。
明確概念——研究型審計是什么?
全局審計工作人員共同學習了研究型審計概念。研究型審計是指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將研究的思維、視角和方法運用到審計實施全過程,改變以往只注重揭露問題、簡單提出建議的慣性思維,站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思考審計工作,既要重視發現問題,又要重視對問題背后的體制機制制度的原因分析,既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歷史根源及后續影響,又要積極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完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找準方向——研究型審計怎么做?
一是強化審前政策研究。項目實施前,對被審計單位相關領域黨和國家宏觀政策、中央領導重要指示批示、國家“十四五”規劃戰略安排等開展深入研究;圍繞黨委政府工作重心,深入研究政策目標下所涉及的項目、資金、事項,梳理被審計單位制度、發展現狀、職責履行、業務運行、管理模式,摸清審計對象底數,切實做到心中有數、心里有底。加強數據審計,積極探索數字化審計模式,利用數據分析開展綜合比較、預測等分析工作,根據數據特征尋找問題線索,針對審計疑點進行審計現場檢查,提高審計效率。
二是強化審中過程研究。項目實施中,注重證據嚴謹性,圍繞“政治—政策—項目—資金”開展研究,揭示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在發現重要問題和關鍵線索時,審計組要展開相關研究,對取證工作反復琢磨,總結經驗,及時查漏補缺。同時注重問題多發性,對審計過程中的多發性問題要進一步挖掘問題背后的本質。
三是強化審后總結歸納。項目結束后,結合審計全過程中的專題研究與審計發現的問題,聚焦主責主業,圍繞所審查的政策、項目、資金等,從宏觀角度挖掘完善相關體制機制性問題,對重大政策落實、經濟體制改革中存在的風險隱患等進行分析,提出切實可解決問題的審計建議并提煉審計信息。組織審計項目“回頭看”,對審計項目進行復盤,總結經驗、提煉模式、掌握規律,從點到面推廣實施。
制度保障——如何加強研究型審計?
一是營造全員研究氛圍。在全單位樹立“人人好學,人人研究”的學習氛圍,鼓勵全局審計干部開展研究工作。局領導靠前指揮,深入審計一線,帶頭調查研究、帶頭集體討論、帶頭破解難題,推動大學習、大研討、大交流的濃厚氛圍;各項目審計組積極組織開展“大家談”專題研討活動,通過相互談、集中談、專項談等多種形式,讓參審人員謀思路、定措施、出實招、求突破;各審計人員圍繞“能查、能說、能寫”目標,練好審計基本功,積極開展審計研究。
二是加強學習培養人才。開展集中學習和業務交流,開發和培養審計干部研究型思維。組織開展外部專家講學和理論研討活動,帶動全局審計干部分析能力;加大力度提升審計研究能力,強化人才隊伍支撐,抓好青年干部培養,突出項目實踐鍛煉,夯實人才強審基礎。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積極探索建立研究型審計考核評價機制,發揮考核導向作用;改進考核評比標準,將研究型審計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要點,壓實目標責任,樹立大搞研究的鮮明導向,保障人員和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