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儒?鄭虹
以協同治理思維為基礎,開展生態管理是破解傳統生態管理力量單一問題的有效舉措,也是從生態環境問題復雜性特征出發的科學方案。復合生態管理范式充分整合了政府、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等力量,將生產生活與生態維護相融合,為人與生態協同并存提供了合理方案。研究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引,聚焦從管理到治理的發展趨勢,對復合生態管理范式的生成邏輯及應用策略進行論述。
復合生態管理范式,是以“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以資源綜合開發、系統利用為核心,以大眾日常生活方式及習慣為主導,以生產、生活與生態融合共生為愿景的管理范式。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指引下,要以系統整合為基礎,充分依托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積極打破傳統生態管理的行業邊界,構建包含生產、生活與生態有機協調的復合生態系統,努力實現自然生態循環再生、社會發展和諧共生及經濟體系持續自生等多元目標。
生態文明理念下復合生態管理范式的生成邏輯
復合生態管理范式以生態整合為核心,系統考慮資源、生態環境及社會的多元需求,強調資源開發、生態管理之間的內在關聯,重視挖掘、利用物質資源的多元價值,針對生態問題的具體成因,制訂生態保護、修復及重建方案,在及時、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上,維持和恢復綠色生態,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
一、回歸生態管理問題本質的應然訴求
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從管理到治理,是充分強調生態治理系統性、協同性的重要體現。傳統生態管理多局限于政府管理,其中管理范圍有限、管理手段及方法存在滯后性,難以有效應對生態環境治理的復雜性、多類型問題。以復合生態管理思維為基礎,充分關注自然生態與生產、生活等多元訴求,實現了生態管理的多元超越。第一,通過引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構建政府、企業及大眾多方深度參與的生態文明治理“共同體”,形成多元決策、協同治理的全新生態管理范式,實現從單一政府部門管理向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治理的生動轉型。第二,受生態資源的公共性影響,開展生態管理需要吸納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生態管理。生態環境問題成因復雜,在解決生態管理問題時,既需要從整體、系統視角考慮,也需要綜合問題成因的特殊性。通過采取跨區域協同模式,改善大眾生態意識,凝聚生態治理合力,能夠有效探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想范式。
二、化解生態管理復雜問題的實然要求
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從管理到治理,是突出強調生態治理過程性、規范化的價值體現。以復合生態管理范式為指引開展生態治理,將從經濟開發與生態維護的協同點出發,通過精準探尋、發掘破壞生態環境的具體因素,構建生態系統反饋及調控機制,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人工調控策略,確保生態系統整體的穩定性。一方面,通過圍繞生態管理的規則要求、規范屬性,強化生態問責機制、引入智慧治理手段,有效避免了生態治理的“空洞化”現象。通過以提升生態治理精準化為目標,引入智慧軟件、數據庫技術,重點改善傳統生態管理的板塊化、松散型問題,探索新的智慧治理模式,有助于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另一方面,通過以“問題導向”為基礎,將處理、解決生態問題的有效性、直接性作為構建復合生態管理范式的首要前提,對生態管理問題進行細化分類,建設基于“互聯網+”的生態環境治理平臺,減少了生態管理盲區,剔除了生態管理的冗余環節,全面提升生態管理效能。
三、回應生態管理發展趨勢的必然追求
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引下,從管理到治理,是積極適應生態治理新趨勢、新變化的客觀體現。復合生態管理范式是以生態環境的共同性與整體性為基礎的管理范式,為有效解決生態問題,需要以生態系統管理為基礎,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重點,通過采用經濟、制度及教育等多元手段,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理想成效。其一,復合生態管理范式重視凸顯公民的主體優勢,積極響應公民的環境權主張。當前以法治為導向、以大眾參與為重點的治理模式,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趨勢,公民及非政府組織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優勢、重要性更加突出,通過充分關注大眾的環境權主張,吸引大眾積極參與環境治理,構建全民參與的全新治理模式,將有效解決生態治理危機,提升生態治理效能。其二,復合生態管理范式聚焦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要求,注重激發和增強大眾的生態意愿,創設了全民共建的生態文化環境。生態公民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基石,也是推動生態文明發展、實現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關鍵因素。以生態公民為指引,引導大眾以積極、主動的方式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將凝聚優勢生態治理資源,建構真正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治理場景。
生態文明理念下復合生態管理范式的應用策略
生態治理是關系民生、滿足大眾對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舉措,也是關系公民生存,需要公民自覺、共同參與的重要實踐。面對新的生態治理需求,需要以善治為目標,以廣泛參與、多元協同為框架,塑造智能化、專業化的生態環境治理共同體,構建新的生態環境治理范式,通過將制度約束與體系設計有機融合,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建設生態環境治理機構,強化協同治理基礎
建設權威專業的生態治理機構,統一協調、整合生態治理資源,是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訴求。綜合生態管理的復雜性要求,通過設置權威專業的生態管理機構,統籌區域內相關機構、組織的協作機制,提升生態治理能力,真正解決生態問題。第一,要建設堅強有力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主體。在確保生態治理機構獨立性、權威性的基礎上,通過理順生態治理的權責關系與工作流程,賦予該機構必要的決策權與執法權,確保生態治理工作有序推進。第二,要注重提升主體機構的專業技能及監督履責水平。注重增強生態治理機構的監督能力、執法技能與決策水平,充分引導、協調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生態治理。通過配備專業、完善的生態治理人員,對不同領域的生態問題進行集中研究,充分研判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專業、權威的生態治理建議。第三,積極探索跨域協作、跨行業協作機制。通過制定統一協作目標、細化問責機制,加強協同信任和開展平等協商,組建跨域生態治理平臺,強化多方聯動治理機制,夯實協同治理基礎,真正提升生態治理效能。
二、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機制,優化協同治理平臺
要以多方主體平等參與為基礎,通過完善信息共享機制,為多元主體參與生態治理提供完善路徑,構建主動治理、協同治理模式,全面提升生態治理成效。其一,要充分利用智慧網絡技術,搭建生態治理信息共享平臺,及時向社會公眾公開生態環境治理、環境督查信息,充分維護大眾在生態治理進程中的知情權與監督權,有效引導大眾共同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其二,要注重完善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明確生態問責的具體事項及責任人,通過及時公開生態環境治理信息,方便大眾參與監督,并為培養公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提供有力支持。其三,要加快生態環境治理領域的立法進程,通過以法律、制度的方式保障大眾參與生態治理的具體權利,創設良好的生態文明社會氛圍。特別是要為生態糾紛訴訟、生態決策參與等領域提供必要的法理支持與法律服務。
三、推動產業生態耦合發展,細化協同治理方案
產業結構、技術應用與生態治理效果具有重要的關聯性,在全面提升生態治理效能進程中,要通過測算產業的生態化指標,完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通過確保產業結構、產業規模處于最佳合理狀態,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管理的“復合目標”。首先,要堅持以產業生態學原理為基礎,加大資源綜合利用、開發力度,通過構建完整、系統化的生態產業鏈,探尋廢棄物及伴生資源的利用機制,減少生態環境的破壞力,實現生態資源利用與維護并重的理想目標。其次,以“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管理范式為框架,將生產方式、生活習慣與生態維護有機融合,通過積極探尋生態管理與生產生活的平衡點,推進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促進人與自然生態真正實現和諧發展。最后,要充分認識到產業升級、生態技術應用與生態治理之間的內在關聯,通過充分利用政策引導、稅收財政等手段,推動、引導相關主體積極引入新技術,降低生態污染。
四、推動修復與保護協同發展,深化協同治理氛圍
面對生態環境治理的客觀需求,需要聚焦生態環境恢復需求,以智慧監測為重點,完善生態保護、修復重建策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一方面,要以提升生態管理及維護水平為目標,通過引入智慧監測技術,構建包含環境數據監測信息自動錄入、信息查詢、環境測評和系統維護等多種功能的生態環境管理系統,通過對氣體、水質和土壤的污染狀況進行實時監測與全面監督,并制定完善的緊急應對機制與生態治理方案,實現區域內生態環境實時監測、問題超前預警等多元功能,全面提升生態管理決策的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完善生態修復及重建機制,充分保障生態環境的完整性。針對已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要積極開展生態恢復性研究,通過采取生態補償的配套機制,改善土壤、空氣、水質等生態質量,保障生態環境的完整性。針對部分生態破壞相對嚴重的問題,通過以人工重新設計生態環境系統的方式,逐漸恢復區域生態環境系統的整體功能與具體結構。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生態社會氛圍日益濃厚,公民生態意識不斷成熟,為構建、應用復合生態管理范式提供現實指引。在新的復合生態管理格局中,政府不再是單一主體,通過構建多元互動、有機融合的生態治理共同體,引入政策激勵、經濟刺激和科技創新等多元手段,充分彌合傳統生態管理的空白區域,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背景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研究”,項目編號:18JZD010。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