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要】21世紀5C核心素養模型提出了新時代中國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即文化理解與傳承(Culture Competency)、審辯思維(Critical Thinking)、創新(Creativity)、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指向核心素養的教育變革,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變更,更是為“培養什么樣的人”指明了方向。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以生活為基礎,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一門綜合性課程,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小學低年段對環保問題的集中關注,指向5C核心素養的項目式學習從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發現的問題出發,以“廢舊衣物該去哪里?”為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深度學習、有效學習,從小培養環保意識。
【關鍵詞】5C核心素養;項目式學習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提出了新時代中國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即文化理解與傳承、審辯思維、創新、溝通、合作。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文件中,項目式學習被作為教學方式呈現,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近兩年,深圳市羅湖區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依托課程標準和新教材運用項目式學習進行學與教方式的變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真實的思維和情感的投入,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正確的價值判斷。本文以《廢舊衣物該去哪里?》為例,探索指向5C核心素養的項目式學習研究。
一、活動背景
隨著新時代的經濟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相應改善,鋪張浪費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數據顯示,中國平均每人每年會購買10件左右新衣,其中會有3-5件衣服被丟棄,我國13億多人口年產舊衣物將達到39億~65億件,每年被丟棄的衣服約有5000萬噸,而回收率不到10%。據哥本哈根大學研究數據顯示,每使用1千克廢舊紡織物,就可以減少3.6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節約水6000升,減少使用0.3千克化肥和0.2千克農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環保話題引起了孩子們的熱議,孩子們聯系生活實際,提出長個兒后產生了不少廢舊衣物,廢舊校服到底怎么處理呢?基于此,孩子們提出了《廢舊衣物該去哪里?》的項目主題。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尊重勞動成果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二、活動計劃
本案例《廢舊衣物該去哪里?》共設置8個驅動性問題,共13課時,活動持續時間約為10周,基于5C核心素養模型,以“文化理解與傳承”為價值指引,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在實踐探究中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審辯思維”“創新素養”“溝通素養”“合作素養”,關注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文化理解與傳承:知道關于衣物的來源、種類及相關知識,了解為什么要回收利用廢舊衣物。
合作素養:小組共同調研社區居民、商鋪店員對廢舊衣物的處理方式;不同小組之間資源共享整合,分析和解決我們如何減少廢舊衣物的產生和污染。
溝通素養:以社區居民、商鋪店員為對象,采訪調查;與城管局、社區工作站等部門溝通;聯系公益組織、寄送快遞。
創新素養: 綜合已有的知識、能力、生活體驗和個人情感,創造性地“舊衣變新物”,面向全校進行創意衣物T臺秀,宣傳合理回收利用廢舊衣物。
審辯思維:多角度探索衣物的關聯點,分析各種衣服面料的來源,感受每種工藝的經濟或文化理念,樹立舊衣物回收利用的正確價值觀。
三、活動形式與教學資源
(一)活動形式: 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策劃組織、小組合作。
(二)教學資源: 家校合作、社區工作站、東門中輕紡織城、縫紉機、深圳市垃圾分類中心、深圳市城管局、西藏公益組織、學校各科老師。
四、活動實施(附表1)
五、活動反思
《廢舊衣物該去哪里?》這個主題依托教材,根據生活真實情境提出問題,學生有解決這個驅動性問題的強烈意愿,能讓學生產生與個人相關的聯系感。活動按計劃進行入項探索—知識與能力建構—合作探究—形成與修訂成果—公開宣傳—反思評估。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不是已有知識與能力的展現,而是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的再建構。學生開展持續、深度的實踐探索,通過各種頭腦風暴、參觀考察、社區調研、給城管局寫信、創意“舊衣變新物”、“舊校服傳遞計劃”、給西藏捐贈衣物等活動。當然,二年級的孩子較年幼,在知識與能力建構階段,更多的是依靠老師和家長的輔助,也曾經歷“有效的失敗”,在失敗中誕生精彩。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跳一跳”幫助跨越最近發展區,建構新知識、發展創造性、批判性思維、提升溝通合作等能力,實現5C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2018(1).
[2]夏雪梅.項目化學習的實施:學習素養視角下的中國構建[M],2020(11).
[3]夏雪梅.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M],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