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梅
【摘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之下,要求小學生要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當中,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知識收集能力。通過對小學階段四年級學生的觀察與實踐發現,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也應當關注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優化作業布置方式,提升課堂學習的有效性,立足生活實際還原作業布置的真實性。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教育部門越發注重對學生的作業布置,老師應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提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優化作業布置形式,科學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作業完成興趣。本文通過對提升小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意義進行分析,制定提升小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具體措施,全面提升學生的作業完成欲望。
【關鍵詞】小學四年級;作業設計;有效性
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教育部門更加關注學生作業布置的問題,在減輕學生負擔的政策支持下,如何優化作業設計方式,也成為現階段語文教師關注的重點問題。小學四年級正是承上啟下的過渡階段,傳統的機械性作業布置模式,加劇了作業完成難度,也失去了作業設計的真正意義。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對作業設計方式進行優化也是必然趨勢,通過對作業的設計與優化,對課堂知識進行了全面的補充,有效提升語文學習的綜合素養。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對小學四年級作業設計產生了全新的認識,借助作業設計來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發揮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各方面的協調發展。
一、作業設計難度分層,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切勿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如果過于簡單將會缺少真正的意義,不利于學生的能力進步。如果難度超出了學生接受范圍,也會在無形之中加劇學習難度。因此,老師在作業設計過程當中要注重對難度進行分層。小學四年級的作業內涵已經逐漸加深,在進行設計之前老師要明確學生之間存在著個性化差異,即便是同一個作業設計目標也有學生無法適應,因此老師可以通過分層設計的方式來降低作業難度,讓班級中的全體同學都能感受到獨立完成作業的自豪感,提升作業完成的效率。
例如,在《古詩詞三首》課后作業設計當中,包括《四時田園雜興》《宿新市徐公店》《清平樂·村居》三首古詩詞。通過作業設計與優化來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①脫離教材書輔助,獨立描繪出三首詩的畫面;②找到三首詩的異同點,并說出你喜歡哪一首的理由;③通過對畫面的描繪,揣摩作者想要表達哪些情感。通過對作業難度的分層設計滿足了班級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全方位的作業設計既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也讓學生深入分析了作者內心的情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當學生看到其余同學都在努力研究作業的時候便會全面激發其好勝心,全面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體現作業設計自主性,培養學生自主選擇能力
在傳統的作業布置當中,往往都是老師布置任務、學生去執行,在被動作業完成狀態下,學生不僅會喪失主動性,也會產生抵觸情緒。通過對作業設計形式的創新,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因四年級的學生思想相對獨立,能夠對事物做出判斷,教師在作業設計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
例如在學習完《海上日出》之后,老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完成方式,可以讓學生抓拍一天從日出到日落的照片,或者借助繪畫的模式來描繪心中的海上日出景象,再與課文內容進行對比,去感悟大自然的美景,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通過對生活中的日出照片與海上日出做對比,去感悟自然神奇的力量。文章中提到“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使勁上升”,太陽象征著學生們,四年級的學生正是奮勇直追的階段,仿佛海面上的太陽那樣充滿著生機。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完成方式,不僅調動了積極性,同時也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意識,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讓學生主動地獲取了語文知識。在傳統的作業布置當中,完成作業就像是完成任務,嚴重忽視了學生對作業的感受。但在新時期,特別是“雙減”政策出臺之后,對作業設計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的感受,選擇學生喜歡的方式來進行作業設計。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占據主動的地位,因此尊重學生的需求也能夠有效提升作業完成效率。
三、作業設計立足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作業不僅僅是對課堂最合適的鞏固,同樣也發揮著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在之前的作業設計當中往往是書面作業為主,缺少實踐性,學生難以提起興趣。隨著新課改的發展,作業設計方面也需要不斷解放,開拓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參與性,通過對最合適的鞏固與學習,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立足實踐教學能夠提升作業深度,提升作業知識的應用范圍,鞏固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同時也在實踐當中提升了綜合素養。
例如,在《小英雄雨來》(節選)學習之后,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老師就可以立足實踐活動,去感悟戰爭的殘酷以及人們對待戰爭必勝的決心,小雨來和抗日戰爭英雄們一樣,面對困難勇往直前,這一情景極大提升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老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也充分考慮這一點,立足實踐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勿忘國恥,表達對敵人的憎恨的同時也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
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去當地的展覽館進行參觀,以實踐活動的方式代替作業,讓學生觀察、聆聽、感受戰爭的殘酷,以及我國士兵在面對困難的時候那份堅定不移的決心。小雨來的那份勇敢與堅毅保護了革命干部,機智的他智斗敵人不屈不撓,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實踐作業活動,讓學生明白當遇到苦難的時候一定不要退縮,即便對方是強于我們幾百倍的勁敵,只要堅持不懈勇敢面對最終就能取得成功。通過實踐作業形式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這些遠遠比書面作業給學生帶來的印象更加深刻。作業不是為了約束學生,而是對課堂的內容進行延伸與鞏固,老師在對作業進行設計的時候,要融入新理念和新認識,充分發展個性,增加作業設計的魅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出臺了“雙減”政策,我們在為學生減負的基礎之上提升了整體作業完成興趣,在保障學生參與興趣的基礎之上完成對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思考。四年級是小學的重要過渡階段,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應該在作業設計上多下功夫,提升學生作業完成興趣的同時鍛煉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高燕霞.小學四年級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思考[J].試題與研究,2021(14):43-44.
[2]龍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C].2020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2020:436-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