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紅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最常見的互動方式之一就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所以,教師設置的問題很關鍵,好問題能讓師生在互動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創新源于“好奇”與“質疑”。課堂上適時適度的提問是教育創新的契機,而富于藝術技巧的高質量的提問,能把知識加快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環節和抓手。因此,語文教師要重視提問藝術,利用好的問題,讓課堂教學的“活水”源源不斷。
一、好問題需要教師精心策劃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教師角色的傳統定位,即教師在教學中講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除學生學習中的困惑。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要想讓語文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真正地參與進來,就必須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課堂角色——學習的策劃者。
學習的策劃者就是在課堂上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要設計話題(也可以和學生共同討論,設定問題),讓學生圍繞既定話題談想法,并抓住學生交流中的有效信息,將它發散拓展,這樣才能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當學生討論話題出現偏移時,學習的策劃者還要能把話題拽回來,讓討論延續下去,同時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用幽默的語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筆者曾經觀摩一位優秀語文教師執教《天凈沙·秋思》,她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孩子理解文中的意象和情感。她沒有采用傳統課堂的誦讀、想象、解讀模式,而是設計了小令的構圖、配色話題,讓學生自己先理解后設計,并說明原因。這樣的話題讓學生興趣盎然,樂于參與。學生表述自己的意見后,教師沒有立即點評,而是把問題拋給其他學生,例如:“你覺得他的設計怎么樣?有沒有補充?”因此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都積極展示自己的設計,參與其中,而教師只是適時點撥。通過這種交流和思維碰撞,學生感受到這個秋景的荒蕪和“斷腸人”的悲思。
二、好問題需要教師用心設計
1.好問題要有探究性。
教師要結合學情設置問題,引起學生的心理沖突,從而讓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活思維。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騙子的騙局是否高明?請說明理由。設置這個問題并非讓學生去思考騙子是否狡猾,而是為了制造心理矛盾沖突。教師在與學生討論交流后,明確騙子正是抓住了人性的弱點——所有人都想獲得他人的夸贊,掩藏自己的缺點,從而進行“光明正大”的行騙。通過這樣的問題設置,學生的注意力才會轉移到本文主旨的探究上。
2.好問題要有針對性。
好問題不僅要新穎,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要體現教學重難點,緊扣教學目標。比如筆者執教《詠雪》一課時,指導學生解決生字、詞后,提出了“公緣何而樂”這個問題。學生各抒己見。筆者在對學生的回答作出點評后,再次提問學生對經典比喻句 “撒鹽空中差可擬” “未若柳絮因風起”的理解,之后又提問學生對“胡兒”“兄女”“謝太傅”三個人物形象的解讀,由此激發了學生對謝家家庭氛圍和教育氛圍的討論。整個課堂內容環環相扣,一氣呵成,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提高了課堂效率,既落實了教學重難點,也實現了教學目標。
3.好問題要有情境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內容設置與情境相關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課堂上吸引他們參與其中,特別是在導入階段,一個有趣的問題,可以把學生立即帶入教學情境中。如,筆者在設計《散步》一課的教學方案時,首先向學生提出“你們都有過散步的經歷嗎?你們經常和誰一起散步?在散步中有哪些有趣的發現?”等問題,引發學生調動記憶中的細節、場景等,他們感到興趣盎然,自然地進入課堂情境,進入到莫懷戚的“散步”之中。
4.好問題要有延續性。
古希臘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和《論語》中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都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即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要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與提高。因而教師要善于“窮追猛打”、層層追問,要在不斷的追問中,引導學生一步步思考。所以好問題要有延續性,這樣的課堂思維密度大,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
作為教育者,要能高瞻遠矚,有較強的問題預設能力,要能有整節課、整篇課文意識,而不是隨處提問又淺嘗輒止。如在《狼》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這種層層提問的方式來教學,首先提問:“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的狼給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回答出“兇狠、狡猾”。教師再提問:“本文中的狼有哪些特點?”讓學生從文中勾畫出相關語句。然后,教師繼續提問:“文中的狼雖然善變,但始終沒有變的是哪一點?”學生在前面問題的層層鋪墊下,回答出“見風使舵”。最后教師因勢利導,提出更有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讓它一變再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從而引導學生探究文本主題。這樣的一系列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環環緊扣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探究。
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還能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清晰、活躍,從而讓學生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