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三生 趙華偉 邵猷芬



興國縣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贛州市北部,轄25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304個行政村,國土總面積3215平方公里,總人口85.68萬,是全國著名的蘇區模范縣、紅軍縣、烈士縣、將軍縣,是國家新一輪幫扶開發重點縣、羅霄山脈集中連片特困縣?!笆濉逼陂g,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0199戶、129418人,貧困村147個,貧困發生率18.18%。
由于有些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頻發區、生態保護區,生產生活條件極度困難的自然村或居住點,水、電、路、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差,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缺乏,生存環境惡劣,就醫、就學、行路困難,信息閉塞、缺乏脫貧致富的基本條件且當地人口密度低,“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針對這些情況,興國縣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基礎上,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十三五”期間,全縣建設集中安置點29個,共搬遷安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74戶6522人,人均年收入達1.45萬元。
為確保確保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興國縣積極探索就近就業新思路,突出后續就業幫扶,實現搬遷戶能致富,開啟搬遷幸福生活,奮力書寫興國易地幫扶搬遷“后半篇文章”。隨著時間推移,該縣的每一項政策都落地生花,厚厚的民生答卷溫暖了每一位搬遷群眾的心。
創新建立“服務中心”等公共設施,讓搬遷群眾過幸福生活
為讓搬遷群眾適應新生活、融入新環境,興國縣在全縣29個移民安置點建立了社區服務站,配備了92名專兼職管理人員,并進行了社區業務管理培訓,著力提升了社區管理人員政策理論和服務水平。同時,充分整合涉農資金、搬遷專項資金、脫貧攻堅補短板資金等政策資金,不斷完善就業產業設施,如整合1.25億元建設了31個產業基地,能夠提供5000余就業崗位,流轉50畝土地幫助200余戶搬遷戶建設農耕場所或開辟“微田園”,建設商業店鋪2500平方米,優先提供給8戶搬遷戶自主創業,為搬遷群眾實現就近就業提供設施保障。充分利用補短板綜合財力補助資金284萬元,在進城進園思源小區創新設置了興國縣移民搬遷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建立全縣所有搬遷戶的就業崗位菜單、就業狀態清單、勞動力資源賬單,加強信息采集核實、就業政策宣傳、職業介紹推薦、跟蹤管理服務。同時在鄉鎮、中心村集中安置點設立就業服務站,實現縣鄉村三級就業信息共享聯動,為就業提供輸出渠道。目前該中心采集搬遷群眾就業信息652條,發布就業信息2600條,成功推薦就業108人。如江背鎮搬遷戶羅世仁,一家7口,原居住在邊遠山區,守著七畝三分地,整天愁溫飽。搬遷后,在鎮就業服務站的職業介紹推薦下,幫助其家4人實現就近就業,長子羅平、次子羅國生進園區務工月工資3000元,三子羅國清擔任村信息員月工資2000元,兒媳陳運娣在安置點附近草席產業基地務工月2000余元,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創新開展“因崗設訓”等技能培訓,讓搬遷群眾有一技傍身
動員搬遷貧困戶分批分類積極參與“興國表嫂”“雨露計劃”、種植養殖、修理、泥瓦匠、制衣等技能培訓,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就業。特別是組建了45名縣級技能培訓專家庫,重點培訓搬遷貧困戶油茶、花卉苗木、蔬菜、畜禽、水產等經濟作物、雜交水稻等種植養殖技術,幫助掌握實現高質量就業技能。截至目前,共培訓搬遷貧困勞力2800人,實現就業2561人。同時創新培訓方式,開展實施“因崗設訓”,根據安置區附近產業基地、幫扶車間等不同就業崗位,量身定制開展定崗培訓。如東村圩鎮安置點忠興電子就業幫扶車間,根據工種需要,組織安置點的搬遷群眾學習電子技術,經過培訓,有15名搬遷群眾在幫扶車間實現就業。又如茶園瑞景小區搬遷戶李冬香,家中6口人,丈夫在外務工,原居住邊遠深山,生活較為困難,4個子女讀書也不便。搬遷至安置點后,附近有個玩具廠,根據其個人意愿,對她進行玩具制作培訓,培訓后安排其進廠務工,既可以接送小孩上學,又增加了收入。像這樣的例子還有良村良盛花園鞋廠、高興鎮湖布安置點電子廠楓邊圩鎮安置點制衣廠等等一些幫扶車間和產業基地,都根據崗位設置和搬遷群眾自身特點,滿足搬遷群眾的培訓需求,實現了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
創新出臺“幫扶班組”等扶持措施,讓搬遷群眾享政策紅利
為實現搬遷群眾穩崗就業,興國縣創新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園區企業創辦幫扶班組,對每個班組20人以上且80%以上是本縣貧困勞動力,按班組實際吸納貧困勞動力人數和實際務工月數給予企業每人每月100元補貼,全年補貼2萬元封頂;鼓勵下鄉新建幫扶車間,加大扶持力度,吸納貧困勞動力5人以上,按實際吸納貧困勞動力人數和實際務工月數給予幫扶車間每人每月200元補貼,租用非政府性投資建設的廠房給予一次性50元/㎡的租金補貼,兩項補貼全年3萬元封頂。通過廣泛搭建平臺,大大吸納了搬遷群眾就業。目前,興國縣共投入搬遷資金600余萬元,購置幫扶車間26家,創辦幫扶班組4個,吸納312名搬遷貧困戶務工就業。特別是江西聯綱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創辦幫扶班組,吸納8名進城進園安置點搬遷群眾務工,其中搬遷戶段天天,從深山搬入了進城進園安置點,家中上有2個老人、下有3個小孩,負擔很重,特別是疫情期間,一度感到無所適從,經過推薦,她從2020年3月開始到聯綱公司幫扶班組上班,每月至少能拿到3300元工資,這樣既能就近照顧家庭,又穩定了收入,更增強了致富信心。
創新設置“九員三崗”等就業崗位,讓搬遷群眾無后顧之憂
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增設公益性崗位要求,創新整合社區管理員,環衛保潔員,治安巡邏員,電商服務站管理員,農家書屋管理員,圩鎮街道協管員,學校、醫院、敬老院保安員,幫扶車間、產業基地、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崗等“九員三崗”公益性崗位,精心做好崗位開發與后續扶持的結合文章,崗位設置向搬遷群眾重點傾斜。如梅窖鎮黃沙村搬遷戶曾九秀,2018年搬至進城進園小區以來,她一直擔任區里的衛生保潔員,一件藍馬甲、一輛手推車、一把掃帚、一個畚箕,就是每日上班的標配,這為其家里每月增加了2100元的收入,相較于之前一家人靠低保維持的日子,曾九秀對此表示非常滿足。截至目前,全縣共有212名搬遷貧困戶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平均月增收可達1000元以上。
記者手記: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更是穩住易地搬遷群眾的關鍵。為抓住這個關鍵,興國縣創新培訓模式,拓寬就業平臺,完善服務體系,促進易搬群眾就業創業取得顯著成效,總結出“興國經驗”,為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一是科學規劃。興國縣立足長遠發展做規劃,將易地幫扶搬遷規劃、年度實施計劃、安置點詳細規劃、搬遷戶脫貧計劃、后續扶持規劃等“五劃”同步考慮、同步編制。結合當地風土人情、人員結構、生活習慣,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戶制宜,著重做好搬遷人口產業、就業等搬遷后續扶持規劃,不斷提升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二是尊重民意。在堅持自愿原則基礎上,興國縣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和生產生活方式,堅持宜產(業)則產(業)、宜就(業)則就(業)原則,實行一戶一策、一區(安置區)一略,加強全縣搬遷貧困戶和安置區的后續扶持工作。三是嚴守政策。易地幫扶搬遷工程政策性強,興國嚴守搬遷對象精準的“界線”、住房面積的“標線”、搬遷不舉債的“底線”、項目規范管理的“紅線”等“四線”管理。同時,嚴格實行統一安置、規劃、建設、簡單裝修、住房分配的“五統一”建設模式,確保搬遷戶住房建設面積人均不超25平方米、戶均自籌不超1萬元搬遷入住。四是確保后續發展。興國縣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全縣29個集中安置點由鄉鎮黨委書記擔任安置點“點長”,因地制宜、因點制宜謀劃安置點產業、就業,建設了一批“產業興旺型”“生態宜居型”“就業發展型”“管理服務服務型”“集體經濟型”等“五型”安置點,引領搬遷群眾謀“富業”。
作者簡介:曾三生,興國縣鄉村振興局。
責任編輯:曹高明